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鄒魯 胡宗憲 南宋 木雕 三農縱橫 2017-06-08

擁有1,400多年曆史的村莊是一個什麼概念,是意味著這個村莊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的更迭,擁有著具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建築古街道,流傳著數不勝數的故事與傳說,蘊含著千年積澱的家族精神,而這就是安徽省績溪縣仁裡村,以仁義為核心的徽州古村。

仁裡最早建村於南北朝南樑大同五年(公元539)。最初是官至南樑工部尚書的耿源進因仰慕新安山水,退休後與弟弟耿汝進來此遊玩,後流連不捨,而攜家在此定居。後人為紀念兄弟二人最早遷居於此,以二人為“仁”字,定村名為“仁裡”,距今已有1,470多年曆史。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和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歙縣黃墩、程藥和槐塘程宏祖三兄弟先後遷入仁裡。後來,程姓族旺,反客為主成為村之主姓,有人以“裡”“程”諧音而稱村名為“程裡”、“大程裡”。程氏對程裡、大程裡村名卻是部分接受,因為他們覺得仁裡這個村名很好。孔子《論語•里仁》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一個村裡有了仁厚的風俗,就是個好地方,擇居不選在仁厚的地方,怎麼稱得上有見識呢?因此,仁裡村名一直被保留下來,一直延用至今。南宋以後,程朱理學發達,作為程頤、程灝兄弟後裔,更是致力於理學研究和實踐。人們根據宇宙充滿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的理學觀,領悟出天理、地理、生理(謀生的道理)的精義。村裡曾辦有:石泉書院、南崗書院、龍屏書院等眾多書院,成為徽州的文化中心,培養出了許多有學問的人才。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年少時都曾在這裡學習過。後來,人們又從天理、地理、生理衍化出天道、人道、商道,使深奧的理學通俗化。明清時,這裡已是徽商古道上一個重鎮,村裡人家大都在外經商,出了不少富商大賈,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裡村”的盛名,而仁里人的商道精神則更為世人關注。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這裡民風淳樸,徽風古韻,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個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擁有忍先堂、嫁資井、洋樓、百步欽街、東井、程鬆堂古居等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古遺蹟。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群

仁裡村是登源河上的著名古村落,是徽杭古道由水路轉為陸路的重要碼頭,是文化之村,仁義之村,因享譽“仁人志士之鄉,仁愛仁義仁和之地”而得名。仁裡古村按龜形設計,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四門三街十八巷風貌。古民居、古建築群基本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古橋古井、石板路隨處可見,被譽為江南建築三絕的石、磚、木三雕文化更是獨領風騷。有始建於唐朝的藥公墓道,南北朝時皇帝欽封的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百步欽街”,績溪縣現存科舉坊中最早的“世肖坊”也臨街而立,有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總面積為1,500米2的三進祠堂忠壯祠,有沿登源河逆流而上經龍川、江南第一關至杭州的古徽杭驛道而形成的仁里老街;有老字號的“廣福堂”藥鋪和宗元特色的績溪毛豆腐作坊,有徽州小吃和其他各色土特產雜貨鋪;有保存比較完整的名人故居,如程東屏先生的“退省齋”,程本海先生的“仁德堂”,程仰垓的“忍先堂”,程石棠的“詒穀堂”等眾多故居聯成一片,屋屋相通,曲折迴廊,形成一組徽派建築群。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百步欽街

百步欽街是樑大同年間梁武帝欽賜工部尚書耿源進的甲第之地。其地疊磚為之,與民地異,世代可享受免徵地稅的優惠,因是欽賜,故名為“欽街”。位於仁裡東井地段,青磚豎排鋪築,意為金磚鋪地。現道路僅存長28.1米,寬1.8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該街自南朝建成後,歷代耿姓子孫多有修繕。光緒二十五年,仁裡村人曾聯合魚川耿姓後裔進行修繕,並撰寫了《重修仁裡免徵地記》,留下了兩村兩姓人合作維護古蹟的佳話。2006年6月,仁裡村在實施新農村合作方案時,村委會與村中賢達,再次邀請耿姓後裔共商維護百步欽街,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耿姓積極配合,仍以清代先人商議的辦法進行,“耿姓購磚,程姓修路,以磚易磚,除去其舊之破裂者而新之,長寬如舊行”,並立碑紀念。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世忠祠

世忠祠是仁里程氏下門祠堂。前堂仿五鳳樓結構,從一面看有五道飛簷翹角似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名。五鳳樓不僅軒昂堂皇,還是聚瑞的象徵,徽州大族祠堂前進都建五鳳樓,但為了不違制度,都撤去樓而只用屋頂,仍稱五鳳樓,卻沒有樓。五鳳樓內梁木雕,中為“龍鳳榜”,左為“赴任”,右為“榮歸”,希冀子孫讀書成才,皇榜有名,授官赴任,春風得意,老年致仕,衣錦榮歸,是人的一生最好的境況。五鳳樓前有櫺星門,八字牆。櫺星門上正樑木雕,左為“一帆風順”,中為“文武雙全”,右為“五子登科”。櫺星門後是儀門,新中國成立後搭戲臺拆去。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忍先堂

忍先堂是晚清名醫程希濂故居,也是一箇中醫世家的住居大宅,中間為縱三進三間兩閣廂組合。屋內有15個門闕,四口井,可以想見當年家族的興旺。前堂天井照牆上寫一斗大的“忍”字,這與徽州大多數民宅多書寫“福”字不同,這個“忍”字,“文革”時已被石灰水塗去,今天又重新顯現,是一處罕見而獨特的古蹟。忍是古人崇奉待人處世的法則,唐代壽星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登門問其睦族之道,張公藝取紙連書100個忍字,高宗極為稱賞,後世奉張公藝為百忍典範。

程氏立忍先堂,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傳說清乾隆時,程希濂上代有個叫樣公的先祖在江蘇儀徵學醫,學成後開了爿和福堂藥店,坐堂行醫兼賣藥。儀徵當時已是商業繁榮的大都市,諒公遵循先祖商道遺訓,重仁義,守信譽,把病家看作衣食父母,對貧苦的不收醫金還送藥,甚至對病家一些無理要求也盡力滿足,久而久之,博得一個“讓公”的美名。一天,一個衣衫破舊,渾身臭氣沖天的壯漢來看病,讓公為他診脈開方,並讓他在店裡住下進一步治療。此後這壯漢的病反反覆覆,一住就是半個月,身上卻一分錢藥費也沒有,夥計們早就不耐煩了,幾次要趕他走,讓公都制止了。那壯漢得寸進尺,居然開始罵人,今天說飯菜不好吃,明天說床鋪不舒服,讓公聽見了不但沒生氣,還斥責夥計,命重新做。一個月後,那壯漢開始罵讓公,說把他醫壞了身體,要砸他的招牌,還要去官府告他,讓公平心靜氣地勸壯漢稍安勿躁,他一定會盡力到底。同時想盡一切辦法為他治療,一直沒收藥費。轉眼過了3個月,讓公對壯漢的病一如既往用心診治,沒有半點冷淡。那天,壯漢忽然病體痊癒,他對讓公說:“今天我才相信,人傳先生能忍讓,一點不假,我到過許多地方,也沒見過像先生這樣的仁義君子。難得呀!徽州人的商道、醫德真讓我服了。”接著遞過一本《千家驗方》的醫書,說是一生心得,送給讓公做個紀念。說完不顧讓公挽留,揚長而去。讓公得了那本醫書,技藝大進,很快就成為儀徵第一名醫。他回家後創立忍先堂,遺命兒孫,待人處世,忍讓為先。忍,是福;忍,能夠創造財富。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程鬆堂故居

程鬆堂故居外門清水八字式牆,捲棚門,象徵天圓地闊,八面玲瓏。入門為門庭,右側為財神堂,結構奇特。外面一大圓門,中隔一小天井,裡堂正中一正方財神龕座,與大圓門同一軸線,處圓之正中,象徵為錢。龕座舊供財神菩薩,每年正月初五、12月24都要祭財神,保財源廣進。入正堂,照壁有商字門,上首的大櫃是主人的書畫櫃。上堂斜撐雕月季花,白頭翁鳥,喻“長壽白頭”。正樑雀替左雕“松鶴延年”,右雕“鳳穿牡丹”。中樑雀替為“榴房多子”。最有特點的是三面頂樑上的樑鉤,八隻樑鉤均朝天井鉤,寓鉤掛八方財源之意,有個吉利的說法,稱“八面威風”。

墨坊

徽墨是績溪的寶物。在績溪,徽墨生產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到了明清時期,徽墨的製作進入盛世階段,清代制墨四大家,績溪佔了兩家(胡天注和汪近聖)。1915年,胡開文墨業創始人胡天注研製的“地球墨”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因此有“天下墨業在績溪”之稱,徽墨現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績溪是中國徽墨之鄉。程鬆堂先生是一個典型的賈而好儒的儒商,平生酷愛書畫。在家中開辦徽墨作坊和紙作坊,生產上等徽墨和以績溪龍鬚山龍鬚草做原料的澄心堂紙,並擇其中精品相送於文人雅士。作坊雖小,但包含了徽墨從點菸收墨到成形的所有程序。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嫁資井

明代抗倭名臣胡宗憲,他的愛女就嫁於仁里人程通,村裡至今還保留著他為愛女作為嫁妝而挖掘的嫁資井。嫁資井所處的地方為程家古宅。關於這口井的來歷還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明嘉靖年間,村裡有個叫程通的青年,聰慧而俊秀。到他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因此程通的婚姻高不成低不就,一拖再拖。上游龍川胡宗憲大人那年在家守孝,發現程通是個人材,做主把女兒許配給他。可是胡大小姐聽說程通家境一般,很不樂意,天天找父母尋死覓活,胡大人一勸再勸,為女兒置辦了豐厚的嫁妝,甚至終老的棺材都置辦了,胡大小姐才同意嫁過去。胡小姐過門後,見程通一表人才,倒是歡喜,一天到晚都要丈夫陪著,形影不離,程通常常為此耽誤了學業。父親看不過眼,就斥責兒子,媳婦居然出來頂撞,說她家帶來的嫁資三代都用不完,讀不讀書無所謂,公公常被頂撞的無言以對。有一次,胡小姐又在親戚面前炫耀孃家的嫁資,又說丈夫讀不讀書無所謂的話,程通父親氣不過,回了她一句:“你孃家嫁資多,可水還是吃我們程家的!”胡小姐頓時面紅耳赤,哭回孃家,胡宗憲立即派人來到仁裡,在程通家院裡打了一口井,打成之日用新打的井水做飯,設宴款待程家人,當眾宣佈此井名胡家井,引得人人誇讚,說程通家有福氣,攀上這麼個有錢有勢親家。程通父親的臉上紅一陣,青一陣,惱怒至極。他一把將兒子拖到樓上書齋,然後揮斧將樓梯劈斷。他告訴程通,從此茶水、飲食用繩索吊上樓。囑他閉門讀書三年,一定要博得功名,爭口氣光大門楣,不讓胡家小看。程通謹遵父命,夫妻不能同居,也無可奈何。後來程通果然沒讓父親失望,考中進士,累官至左長史,人稱黃門郎。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世肖坊

世肖坊是仁里人程傅的功名坊,兩柱單間。今存下部坊額正面鐫:“賜進士出身績溪縣知縣吳鈺”、“為丁酉京門鄒魯進士程傅立”、“大明成化十四年(1478)九月十二日”。績溪縣知縣吳鈺是監造此牌坊的官員,故列名第一行。京門鄒魯進士,是程傅曾由歲貢入北京國子監進修,京門是出京城國學之門簡省稱。鄒是孟子出生地,魯是孔子出生地,後世以鄒魯作文教盛行地的代稱。徽州程朱理學昌明,號稱東南鄒魯。這句話連起來就是出於京都國學的東南鄒魯徽州的進士。坊名“世肖坊”,程傅取這個坊名,願世世代代效法先人,以仁義處世,以禮智立業,光大家族,榮宗耀祖。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西井

西井亦稱鐵箍井,是西門一帶人家專用井,仁裡村以西門這一帶地勢最高,井水卻很豐富。可是明代前井水春夏季清洌甘甜,秋冬季卻渾濁乏味。什麼原因?有地理先生說,井水源自龍屏山,山中有條金龍,酣睡至秋季就會翻身,並將龍尾伸向仁裡西井,攪渾井水。西方屬金,只要在井圈上加一個鐵箍,金龍會覺得那鐵箍會套住它的尾巴,不敢再伸尾到井裡來。村人照辦後,果然從此井水四季清洌,連河中漲洪水時也不渾濁。這事不脛而走,引起很多人興趣。嘉慶《績溪縣誌》也載:“仁裡西井,雖遇大水而不渾濁、漫過井欄,而井中之水湧出常清。”

徽風古韻——績溪仁裡賞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