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

【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

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孝德堂

氏族淵源

據《爵譽康氏族譜》記載:衛康叔(周武王的同母弟,獲武王封畿內之康國)之後,由姬姓而轉康者,為京兆堂康裔。公元589年隋平陳完成統一後,先世康賜由河南遷至金陵烏衣巷。傳至10世如絢,二十評事,仕唐為華州刺史,生五子:長子大明,次子大全,三子延康,四子延和,五子延孝。延孝公生子二:長國輔,次國弼,在泰和他們兄弟倆的後裔自古被稱為康氏左右兩派。右派始祖國弼公在金陵烏衣巷生子行號能甫,南唐初為潭州司戶參軍,轉白下(泰和古稱)邑宰,遂以官為家,秩滿解官,卜居本縣義禾村,生子二:次子順甫遠徙外地,杳無音信;長子華甫生二子,長祥甫奉祖命回南京奉祀先祠,次祥應留義禾村。祥應留居義禾後生二子,長子肇慶,次子重慶。北宋時期,肇慶奉祖命徙居龍源(今爵譽之前村名)。次子重慶仍留義禾村原籍“天趣軒”,學經書子史,中南宋紹興己卯科舉人。

據考泰和縣誌記載,同在南宋紹興年間,有一位名為胡宗元者,由湖南醴陵遷至義禾,康氏子孫將基地轉讓給胡宗元家族,康氏全部徙居爵譽。肇慶公徙居爵譽後,生二子、八孫。長子安遠生五子,曰秉仁、秉智、秉義、秉忠、秉孝,次子定遠生三子,曰秉廉、秉禮、秉節。肇慶命秉義、秉禮於南宋嘉定年間徙居雷岡,傳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譽祖籍定居,娶湖邊周氏為妻,復啟爵譽之後,故有“爵譽分雷岡,雷岡分爵譽”之說。

(資料來源:據中華康氏網整理)

【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

孝德堂二進門內的“大司馬”牌匾

祠堂介紹

宗祠始建於宋朝靖康元年(1126)至紹興元年(1131)間,清朝乾隆時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一次擴建。後經歷代維修。座西北朝南偏東,祠堂佔地面積870平方米,整個宗祠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含池塘、前坪)。整體由大門門廊、正廳、享堂、後堂組成,進深51.6米,面闊16.85米,高9米。整棟宗祠為硬山頂、抬樑式磚木結構,有78根屋柱落地,近200根懸空橫樑構成。

前坪為用黃色長條麻石設界隔為南北兩坪的空曠場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場地左右兩翼築有階梯形逐層向外擴展的簷牆。宗祠整個大門的形像酷似喜鵲,又喚作喜鵲牌坊。南坪左邊靠近簷牆有一副旗杆石。據說,原先有8副高約2米、寬約40公分的赫色旗杆石,解放後,由於各種原因,7副旗杆石被搬走。旗杆石正面豎行刻“乾隆丁丑歲貢士康崇道、乾隆丁酉歲貢士康至簡、萬曆戊午科中式舉人康良獻、康熙庚子貢監生康作新”, 石背面豎行刻有“清乾隆三十年立”字樣。

宗祠大門造型氣勢雄偉,具有濃厚的江南建築風格。建築採用重簷鵲坊歇廡頂相配合的造型,馬頭牆、喜鵲坊、飛簷四翹,四小龍佔四角,葫蘆寶瓶兩端又有兩小龍,葫蘆寶瓶置於坊脊中央。四根紅色粗大的石柱平地而立,呈“外八字”形。中間兩根承載10多米高的喜鵲坊,數百個木質如意斗拱,自下而上,由內向外,逐層飄出,每一斗拱飾以雕花圓盤。坊下懸掛敕賜書有“爵譽康氏宗祠”牌匾。四根石柱上陽刻兩聯柳體楹聯。進為門廊,掛“京兆爵譽世家”牌匾。門廊中央上方是藻井,又稱“斗拱”,繪有陰陽八卦和其他裝飾圖案。中央正門口有一對漢白玉棋鼓石,棋鼓石兩面雕有麒麟、三獅盤球、喜鵲、鹿等獸類圖案。

正廳上方懸掛一塊巨型木製匾額“馮翼孝德之堂”,每個字近1米見方,字體剛勁、清秀。中間有一口別於其他祠堂的正方形天井,蘊意 “採光通氣,地久天長,方方正正,水不外流,四境歸堂”。 下廳左鍾右鼓,為祭祀慶典用。

【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

【古韻廬陵】吉安古祠堂之泰和縣螺溪鎮爵譽村康氏宗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