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作者:翟曉潔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一)我說: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

1928年一個深秋的傍晚,揚州的街道悽清如夜,蕭索的東北風席捲著高枝的枯葉,流露出霸道而殘酷的真容。

在揚州東關街上,一位年輕人剛從郵局回來,他手裡拿著開明書店寄贈的散文集,草綠色的封面上赫然兩個大字——《背影》。他一刻都不敢耽誤,馬不停蹄地趕往仁豐裡一所簡陋的屋子裡,奔上二樓的臥房。

這是一位老者的臥房,牆壁因為殘舊看上去黝黑泛光,有幾處潮溼嚴重的地方,灰粉斑駁而下,露出紅磚底色。窄仄的房間裡擺下床之後,幾乎沒什麼多餘的空間。老者腿疾已經很嚴重了,行動不便,平日絕大多數時間總是蝸蜷在床上,極少出門。

他從年輕人的手裡接過剛從郵局取回的書,笨拙蹣跚地挪到窗邊,戴上老花鏡,倚靠在小椅上,趁著微蒙的光亮,一字一句地誦讀著書中的內容。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剛讀了開頭,老者的雙眼就變得昏黃而模糊。繼續讀下去,他的雙手不禁微微顫抖起來,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這位情難自禁的老者,就是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散文《背影》中所寫的正是他與兒子平素生活中的一段往事。那個遞書的年輕人,是朱自清的三弟。

《背影》最後這樣寫:“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

當初讀到這裡,我深感納悶,慈愛果敢的父親為何常在家裡發脾氣?性情細膩善感的兒子對父親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總感覺這段話的背後,隱藏著一些故事。或許有什麼往事,隔閡過這對父子。

帶著疑問,我又翻看了朱自清的散文和他的生平資料,漸漸解開了謎團。原來,這對父子之間,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曾經至少有五年的時間,父子兩懷揣著對彼此的不滿,斷絕了聯絡和交流。

若不是因為這篇文章,間接製造了讓他們釋懷的機會,或許他們會繼續互相厭憎,最終帶著遺恨走進墳墓。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朱自清)

(二)父親說:花兒子的薪水天經地義

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鈞,因為崇敬蘇東坡,所以取字小坡。1869年生人,曾在江蘇東海、高郵、揚州、徐州等地做官,最後在徐州做到“菸酒公賣局長”,這是個專管鹽、煙、酒的肥差。

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又是家中長子,父親一方面對這個長子特別寶貝,盡力給他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父親對他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尤其在學業上對他督教甚嚴。朱自清很小的時候,科舉剛廢,新學初興,父親擔心新式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效果不理想,便把他送到同鄉舉人家裡學習詩詞和古文。

朱自清放學回來,父親總要親自過問他的作文。經常在晚飯時候,朱自清搬個小板凳坐在父親身旁,父親則坐在高高的長椅上,一邊喝酒一邊搖頭晃腦地吟誦著手裡的作業。如果先生評價優良,父親就會點頭稱好,欣然飲酒,順手獎給兒子幾粒花生米做零嘴。如果評價不好,父親就會訓斥兒子,怒極時甚至一把火燒掉作文本,嚇得兒子嚎啕大哭也不心軟。就是在父親這樣嚴苛的督促下,朱自清在古詩文和國學方面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冬天》,文中寫到了年少時和父親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情景。“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不是正餐,只是閒時吃著玩,因為冬天晚上冷,父親便安排大家這樣吃,可以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揚州的冬天陰溼嚴寒,但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瀰漫著溫暖和幸福,父親的舐犢之情不言而喻。然而朱鴻鈞又是一個封建倫理觀念根深蒂固的家長,三綱五常、父為子綱的思想成為他處理親情關係的守則。他愛朱自清,卻不能與兒子太過親暱,因為擔心影響父子之間的尊卑關係。在孩子面前,他表現得板正莊重,不苟言笑,這樣的親情含蓄而若即若離。

1912年,朱自清十四歲時,父親給他定了親,對方是揚州名醫的獨生女武鍾謙。朱自清十八歲中學畢業,剛考取大學就與武鍾謙結了婚,婚禮辦得隆重而體面。那時朱家的財力境況已大不如前,為辦這場婚禮,父親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二年,父親失業“賦閒”,偌大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舉債度日,生活變得困頓拮据。為了讓兒子安心讀書,父親讓大家瞞著他,然而朱自清暑假回家還是察覺了,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提前報考北大,進入哲學系。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朱鴻鈞與他的兒孫們,後排左二是朱自清)

1920年,朱自清依然是為減輕家裡負擔,從北大提前畢業,在浙江第一師範教習一段時間後,回母校揚州八中任職。就在他做教務主任期間,父親憑藉與校長的私交,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他當月的薪水。這件事成為父子矛盾的導火索。

朱鴻鈞覺得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即便方式有不恰當處,沒什麼可計較的。朱自清當然也明白自己身為長子,有責任負擔家庭開支,然後他不能接受的是,父親不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封建專制家長企圖完全掌控他。在北大接受過新思想薰染的朱自清徹底怒了,父子摩擦衝突期間,父親的妾侍又從中挑撥,使得矛盾愈演愈烈。朱自清憤然離開揚州,前往寧波、溫州執教,三個月後,他將妻兒接走,徹底脫離父母管制。父子從此失和。

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經濟問題,實質上是具有人格獨立、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新觀念和封建家庭倫常舊傳統的碰撞和對抗,這是20世紀初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會陷入的困境,也是知識分子遭遇家庭悲劇的根源。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三)父親說: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想主動緩和與父親的矛盾,1922年暑假,他帶著妻兒回了一趟揚州老家,父親的氣卻沒消,先是不準朱自清一家進門,後來在家人勸說下讓步了,卻始終不搭理兒子,朱自清在家自覺沒趣,只待了幾天就悻悻離去。第二年暑假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係仍未好轉。隨後幾年,朱自清都沒有回去過。父子兩相互逞強,轉身成了陌路。他在文章《毀滅》裡,稱這是“骨肉間的仇恨”。

父親晚年表面上對朱自清冷漠,其實心裡一直記掛著這個漂泊在外的長子,可他拉不下臉面對兒子認錯,只能以惦記孫子的名義與朱自清通信。而朱自清在做了父親之後,也開始體會到做家長的不易和當年父親的苦心。

朱自清說自己“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兒子阿九才兩歲半時,因為特別愛哭,便將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頓。阿菜才過週歲,還不大會走路,就因為纏著母親的緣故,居然將她緊緊地按在牆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鐘,因此生了好幾天的病。他自怨自艾說:“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父親來信惦念孫子阿九,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是啊,儘管父親嚴苛霸橫,但確實一直在催他上進有為,從沒耽誤過他。想到父親的種種好,朱自清不住哭了一場。

後來,他反省自己,“從前真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只一味地責備孩子,讓他們代我們負起責任,卻未免是可恥的殘酷了。”在這樣的自省中,他漸漸忘卻了父親的不好。在對待孩子方面,他真的還不如自己的父親。

1925年10月,朱自清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接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一封家信,信中寫的就是後來散文中引用的內容:“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那種父子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讓他不禁悲從中來,回想著八年前自己離開南京到北京讀書,父親送他去浦口火車站,與其離別的情景,他提筆一鼓作氣寫下了那篇不朽的佳作《背影》。這篇文章首刊於1925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學週刊》第20期,後收錄於1928年開明書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等父親讀到文章,瞭解兒子的心跡,時間又過去了三年。1928年,父親終於讀到了這篇散文,他諒解了兒子,從此父子矛盾緩解消逝。故事到這裡,我感覺欣慰又惋惜,欣慰的是,最後兩人終於知曉彼此,握手言和。惋惜的是,父子兩都為了虛設的自尊和麵子,錯過了太多實實在在的重逢時光。人生匆匆來去,在血緣親情面前,有什麼不能原諒的,還有什麼不可放下的?

凡永恆偉大的愛,都要絕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會重獲愛,重新知道生命的價值。

看紀錄片《四個春天》,其中有一段話寫得真好:“大概是放了太多想念,行李才在積雨的路上隆隆作響,看過山海流瀾,城市花火,卻不敢凝望,你閃爍不捨的眼,他們一邊說著,累了就回家,一邊說著,世界還很大,那些溫熱的道別,輕輕變成,按時吃飯,早點休息,而我沒有回頭,直到披上月亮。”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夫妻也許還能白頭偕老,可父母子女之間重疊的生命真是非常有限。天下的父母總盼著孩子成材,可優秀的子女是國家的,平庸的子女才是父母的。作為子女,你是期盼自己出類拔萃,去有更大發展空間的城市落地生根,還是一生碌碌,留在父母身邊恪盡孝道。或許,無論你做出怎樣的選擇,終究都會留下遺憾。唯一能做的,是珍惜當下,善待每一刻相處的時光。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四)父親說:天無絕人之路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那時,家中所有貴重物件都一一典當,連稍微好點的衣物也變賣了,父親囊中空空、負債累累,借高利貸,才給祖母辦了喪事。可是,就在這樣困窘的境況下,父親還是給朱自清定做了一件精美的紫毛大衣,並細心地鋪墊在座位上,以抵禦北國的風霜。

細想來,父親對他,向來都會竭盡全力的。就像他的婚禮,明明家裡經濟捉襟見肘,還是為他撐出了大場面;就像父親擔心他在車上乾渴,硬是要繞道去買橘子,以肥胖的身軀攀上那邊的月臺;就像家中雪上加霜禍不單行,口舌笨拙的他只會哭,父親卻安慰他“天無絕人之路”。身為父親,他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

後來,關於這件紫毛大衣的下落,朱自清在文章《買書》中做了交待。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在畢業的那年,到琉璃廠華洋書莊去,看見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並不容易找。想來想去,只好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親手拿著,走到後門一家當鋪裡去,說當十四元錢。櫃上人似乎沒有什麼留難就答應了。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樣,領子小而毛雜——原是用了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的。父親給做這件衣服,可很費了點張羅。拿去當的時候,也躊躇了一下,卻終於捨不得那本字典。想著將來準贖出來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贖出來,這是直到現在翻那本字典時常引為遺憾的。”

父親送的紫毛大衣最後流落到了當鋪,不過仔細想想,一直注重兒子學業的父親如果知道大衣最終換成了字典,也許還是會諒解的吧!

1945年,父親朱鴻鈞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76歲。有人說,父母是阻隔在子女與死神之間的一道牆,父母不在,子女就離死亡不遠了。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薪水僅夠買三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犯愁,哪還有錢治病。朱鴻鈞去世三年後,1948年,朱自清就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一身重病,卻也一身傲骨。

朱自清要不是寫了《背影》,他的父親會把對他的恨帶入墳墓?

【作者簡介】翟曉潔,湖北荊州人,武漢大學新聞系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負責採編工作,已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一百多萬字。

推薦:

《人生》裡的劉巧珍警示我們:不要因為愛而傷害那個最美的自己

您瞭解《紅樓夢》裡王夫人心裡的苦嗎?

王昭君嫁給了祖孫三代單于,還給他們生了子女?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