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株洲 湘江 茶陵 長春暴雨 民主 株洲日報 2019-07-29
"

【核心提示】

陽光如瀑,夏蟬長嘶。洪災過後,株洲迎來酷暑。

避開白天的驕陽,休閒的市民傍晚出動,他們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江水搖曳霓虹,談笑風生。洪水襲城,彷彿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株洲臨水建城,株洲人濱江而居。翻閱株洲水利志,會發現建市以來,株洲有著太多關於洪水的傷痛,株洲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也愈發堅韌、篤定。而回首往昔,株洲歷經洪水傷痛不斷加固堤防的故事,亦能帶來諸多鏡鑑。

城區屢遭洪災 1994年創鉅痛深

"

【核心提示】

陽光如瀑,夏蟬長嘶。洪災過後,株洲迎來酷暑。

避開白天的驕陽,休閒的市民傍晚出動,他們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江水搖曳霓虹,談笑風生。洪水襲城,彷彿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株洲臨水建城,株洲人濱江而居。翻閱株洲水利志,會發現建市以來,株洲有著太多關於洪水的傷痛,株洲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也愈發堅韌、篤定。而回首往昔,株洲歷經洪水傷痛不斷加固堤防的故事,亦能帶來諸多鏡鑑。

城區屢遭洪災 1994年創鉅痛深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株洲遭遇特大洪水,市區一片汪洋,圖為救援人員在轉移受災群眾。(供圖市檔案局 李軍 翻拍)

“每逢大雨便成災,屋頂行船戶戶哀。民不聊生猶自可,最憐水病一齊來。”

這首民謠摘自株洲市水利志書。志書上說,新中國成立以前,株洲常遭洪水襲擊,曾經的李家坪至火車南站一帶尤其嚴重,民謠就從這流傳開來。

市政協文史研究員仇民主介紹,民謠產生的地方是慄樹街(現星通路)、結谷街(現人民南路路段)附近,那裡和建寧港、白石港及賀家土一帶地勢低窪,洪水襲擊時往往受災較重。

68歲的仇民主是土生土長的株洲人,出生在解放街,那年也是株洲建市的年份。據他回憶,建市後的株洲,每遇持續的大到暴雨就會出現洪水災情。他最早關於洪水的記憶,是1954年那場洪災,雖然當時年幼,但他記得除了解放街、株董路等地勢高於城區之處,市區一片汪洋,“有親戚在解放街,災民就紛紛跑去投靠。”

1994年,株洲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時仇民主在河西的棉紡廠做後勤採購,想趕往河東看望母親,卻發現洪水滔滔,去解放街已不可能。

69歲的黃子云家住淥口區南洲鎮昭陵居委會,他家就在湘江邊,老房子離江岸僅3米左右,經常被漫過江岸的洪水淹沒,“只是有時水淹到門口,有時淹到了家裡來。”

黃子云慨嘆,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兩次洪水,一次發生在今年,一次就是1994年那場洪災。當年,他家的老房子被淹到屋頂,一家六口只好轉移,去親友家寄住。那年之後,他存了積蓄,在高於老房子的地方建了新房。

年長的株洲人關於洪水的記憶,能在《株洲市水利志》等相關志書找到佐證。記者初步統計,加上今年的洪災,株洲建市後城區遭遇的大洪水約13次,發生於1994年之前的佔8次,且受災更重。

尤其是1994年那次,洪水襲來時,全市16處防洪堤決口,150個鄉鎮受災,2300個工礦商業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株洲幾乎癱瘓。當時的《株洲日報》報道,1994年洪災導致損失達15億元,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歷年在株投資的一半”。

1994年前,對湘江防洪大堤修修補補

"

【核心提示】

陽光如瀑,夏蟬長嘶。洪災過後,株洲迎來酷暑。

避開白天的驕陽,休閒的市民傍晚出動,他們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江水搖曳霓虹,談笑風生。洪水襲城,彷彿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株洲臨水建城,株洲人濱江而居。翻閱株洲水利志,會發現建市以來,株洲有著太多關於洪水的傷痛,株洲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也愈發堅韌、篤定。而回首往昔,株洲歷經洪水傷痛不斷加固堤防的故事,亦能帶來諸多鏡鑑。

城區屢遭洪災 1994年創鉅痛深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株洲遭遇特大洪水,市區一片汪洋,圖為救援人員在轉移受災群眾。(供圖市檔案局 李軍 翻拍)

“每逢大雨便成災,屋頂行船戶戶哀。民不聊生猶自可,最憐水病一齊來。”

這首民謠摘自株洲市水利志書。志書上說,新中國成立以前,株洲常遭洪水襲擊,曾經的李家坪至火車南站一帶尤其嚴重,民謠就從這流傳開來。

市政協文史研究員仇民主介紹,民謠產生的地方是慄樹街(現星通路)、結谷街(現人民南路路段)附近,那裡和建寧港、白石港及賀家土一帶地勢低窪,洪水襲擊時往往受災較重。

68歲的仇民主是土生土長的株洲人,出生在解放街,那年也是株洲建市的年份。據他回憶,建市後的株洲,每遇持續的大到暴雨就會出現洪水災情。他最早關於洪水的記憶,是1954年那場洪災,雖然當時年幼,但他記得除了解放街、株董路等地勢高於城區之處,市區一片汪洋,“有親戚在解放街,災民就紛紛跑去投靠。”

1994年,株洲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時仇民主在河西的棉紡廠做後勤採購,想趕往河東看望母親,卻發現洪水滔滔,去解放街已不可能。

69歲的黃子云家住淥口區南洲鎮昭陵居委會,他家就在湘江邊,老房子離江岸僅3米左右,經常被漫過江岸的洪水淹沒,“只是有時水淹到門口,有時淹到了家裡來。”

黃子云慨嘆,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兩次洪水,一次發生在今年,一次就是1994年那場洪災。當年,他家的老房子被淹到屋頂,一家六口只好轉移,去親友家寄住。那年之後,他存了積蓄,在高於老房子的地方建了新房。

年長的株洲人關於洪水的記憶,能在《株洲市水利志》等相關志書找到佐證。記者初步統計,加上今年的洪災,株洲建市後城區遭遇的大洪水約13次,發生於1994年之前的佔8次,且受災更重。

尤其是1994年那次,洪水襲來時,全市16處防洪堤決口,150個鄉鎮受災,2300個工礦商業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株洲幾乎癱瘓。當時的《株洲日報》報道,1994年洪災導致損失達15億元,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歷年在株投資的一半”。

1994年前,對湘江防洪大堤修修補補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洪災發生後,株洲市動員全市上下修築防洪大堤,圖為本報當時報道。

對湘江防洪大堤的建設而言,1994年是一道分水嶺。

此前,湘江防洪大堤的修築多為災後彌補,“文革”期間甚至陷入停滯,導致洪水襲來時城區往往不堪一擊。

株洲市防汛辦主任邱運眾介紹,全市將修建防洪堤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始於1954年的大洪水之後。

1955年冬,株洲市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從當時的月形山起至奔龍山,永利水塔至白石港,再沿白石港南岸直上楊家老屋,修築一條防洪大堤,總長6788.2米。同時,在白石港建一座橋閘,作為防洪大堤的配套工程。4年後,時任市委書記馬壯昆提出“征服百里湘江,誓奪萬噸棉糧”的口號,全市組織10萬勞力建設堤防。1960年春,又新建湘、淥兩江防洪大堤114公里、大小水閘103座。

雖說堤防建設在加強,但邱運眾說,當1962年、1965年洪水襲來時,“總的情況是好的,但也出現多處險情,湘江防洪大堤甚至多次潰漫失事。”

“文革”開始後,各項事業陷入停滯,水利建設也未能倖免,湘、淥兩江防洪工事年久失修,有些甚至遭到了破壞。

1976年,株洲縣、茶陵遭遇暴雨,淥江與洣水沿岸的群眾受災嚴重。

黃子云記得,1976年的洪水過後,市水利部門組織了對湘、淥江防洪大堤的測量,還發動市區工礦企業及當地群眾對堤防進行加高培厚,但那次修堤並沒根本性解決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水利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水利部門時常發不出工資,防洪大堤、水庫等建設放緩,也帶來了不少工作隱患。1984年6月,洪水襲來,白石港閘門上層的十孔閘門中有三孔閘門因插銷掉落而不能關閉,引起江水倒灌,荷塘區、石峰區大面積受災。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株洲城區向河西擴張,防洪防汛一度落後於城市的建設步伐。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當1994年特大洪水襲來時,湘江堤防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

1994年至今,防洪體系步步升級

"

【核心提示】

陽光如瀑,夏蟬長嘶。洪災過後,株洲迎來酷暑。

避開白天的驕陽,休閒的市民傍晚出動,他們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江水搖曳霓虹,談笑風生。洪水襲城,彷彿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株洲臨水建城,株洲人濱江而居。翻閱株洲水利志,會發現建市以來,株洲有著太多關於洪水的傷痛,株洲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也愈發堅韌、篤定。而回首往昔,株洲歷經洪水傷痛不斷加固堤防的故事,亦能帶來諸多鏡鑑。

城區屢遭洪災 1994年創鉅痛深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株洲遭遇特大洪水,市區一片汪洋,圖為救援人員在轉移受災群眾。(供圖市檔案局 李軍 翻拍)

“每逢大雨便成災,屋頂行船戶戶哀。民不聊生猶自可,最憐水病一齊來。”

這首民謠摘自株洲市水利志書。志書上說,新中國成立以前,株洲常遭洪水襲擊,曾經的李家坪至火車南站一帶尤其嚴重,民謠就從這流傳開來。

市政協文史研究員仇民主介紹,民謠產生的地方是慄樹街(現星通路)、結谷街(現人民南路路段)附近,那裡和建寧港、白石港及賀家土一帶地勢低窪,洪水襲擊時往往受災較重。

68歲的仇民主是土生土長的株洲人,出生在解放街,那年也是株洲建市的年份。據他回憶,建市後的株洲,每遇持續的大到暴雨就會出現洪水災情。他最早關於洪水的記憶,是1954年那場洪災,雖然當時年幼,但他記得除了解放街、株董路等地勢高於城區之處,市區一片汪洋,“有親戚在解放街,災民就紛紛跑去投靠。”

1994年,株洲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時仇民主在河西的棉紡廠做後勤採購,想趕往河東看望母親,卻發現洪水滔滔,去解放街已不可能。

69歲的黃子云家住淥口區南洲鎮昭陵居委會,他家就在湘江邊,老房子離江岸僅3米左右,經常被漫過江岸的洪水淹沒,“只是有時水淹到門口,有時淹到了家裡來。”

黃子云慨嘆,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兩次洪水,一次發生在今年,一次就是1994年那場洪災。當年,他家的老房子被淹到屋頂,一家六口只好轉移,去親友家寄住。那年之後,他存了積蓄,在高於老房子的地方建了新房。

年長的株洲人關於洪水的記憶,能在《株洲市水利志》等相關志書找到佐證。記者初步統計,加上今年的洪災,株洲建市後城區遭遇的大洪水約13次,發生於1994年之前的佔8次,且受災更重。

尤其是1994年那次,洪水襲來時,全市16處防洪堤決口,150個鄉鎮受災,2300個工礦商業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株洲幾乎癱瘓。當時的《株洲日報》報道,1994年洪災導致損失達15億元,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歷年在株投資的一半”。

1994年前,對湘江防洪大堤修修補補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洪災發生後,株洲市動員全市上下修築防洪大堤,圖為本報當時報道。

對湘江防洪大堤的建設而言,1994年是一道分水嶺。

此前,湘江防洪大堤的修築多為災後彌補,“文革”期間甚至陷入停滯,導致洪水襲來時城區往往不堪一擊。

株洲市防汛辦主任邱運眾介紹,全市將修建防洪堤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始於1954年的大洪水之後。

1955年冬,株洲市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從當時的月形山起至奔龍山,永利水塔至白石港,再沿白石港南岸直上楊家老屋,修築一條防洪大堤,總長6788.2米。同時,在白石港建一座橋閘,作為防洪大堤的配套工程。4年後,時任市委書記馬壯昆提出“征服百里湘江,誓奪萬噸棉糧”的口號,全市組織10萬勞力建設堤防。1960年春,又新建湘、淥兩江防洪大堤114公里、大小水閘103座。

雖說堤防建設在加強,但邱運眾說,當1962年、1965年洪水襲來時,“總的情況是好的,但也出現多處險情,湘江防洪大堤甚至多次潰漫失事。”

“文革”開始後,各項事業陷入停滯,水利建設也未能倖免,湘、淥兩江防洪工事年久失修,有些甚至遭到了破壞。

1976年,株洲縣、茶陵遭遇暴雨,淥江與洣水沿岸的群眾受災嚴重。

黃子云記得,1976年的洪水過後,市水利部門組織了對湘、淥江防洪大堤的測量,還發動市區工礦企業及當地群眾對堤防進行加高培厚,但那次修堤並沒根本性解決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水利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水利部門時常發不出工資,防洪大堤、水庫等建設放緩,也帶來了不少工作隱患。1984年6月,洪水襲來,白石港閘門上層的十孔閘門中有三孔閘門因插銷掉落而不能關閉,引起江水倒灌,荷塘區、石峰區大面積受災。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株洲城區向河西擴張,防洪防汛一度落後於城市的建設步伐。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當1994年特大洪水襲來時,湘江堤防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

1994年至今,防洪體系步步升級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湘江株洲城區河東段綜合治理示範工程。

曾在株洲市政府任職的李甲順說,今年的洪災發生後,他坐公交車去河東,車上有市民一邊透過車窗張望過境的洪峰,一邊感嘆道:“1994年的防洪大堤還是修得好,不然城區也可能被淹了。”這讓李甲順感慨不已。

為防止悲劇再次發生,1994年8月18日,在當年特大洪災發生僅一個多月後,全市舉行湘江防洪工程開工典禮,迅速發動全市力量,開始對湘江、淥江的防洪大堤進行全線加高、培厚、增寬。

李甲順回憶,時任市委書記程興漢提出“人民偉大,修堤光榮”的口號,明確全市各部門單位分段修築防洪大堤,要麼出錢要麼出力,“他自己還帶頭出了10個工。”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湘江兩岸,株洲轄區從朱亭到霞灣,彩旗招展,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百里湘江大堤,成了治理的大工地、會戰的大戰場。當時在湘江、淥江熱火朝天修築防洪大堤的人員,多達80萬。

仇民主當年就在修堤大軍之中。那時他們棉紡廠派出30餘人去修築一段七八百米的堤防,他負責為大家運送飯菜與茶水,“前後大概忙碌了一個多月。”

邱運眾則說,和很多人一樣,他也“貢獻了一個月的工資”。

進入新世紀,株洲市對水利建設工作從未鬆懈。

近年來,株洲市不斷完善防洪體系建設,根據市區水系特點打造了河西保護圈、清響田(清水塘、響石嶺、田心)保護圈、荷明(荷塘、明照)保護圈、曲建(曲尺、建寧)保護圈,這四個市區防洪保護圈基本閉合,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

【核心提示】

陽光如瀑,夏蟬長嘶。洪災過後,株洲迎來酷暑。

避開白天的驕陽,休閒的市民傍晚出動,他們漫步在湘江風光帶,看江水搖曳霓虹,談笑風生。洪水襲城,彷彿是許久以前的事了。

株洲臨水建城,株洲人濱江而居。翻閱株洲水利志,會發現建市以來,株洲有著太多關於洪水的傷痛,株洲人在與洪水的搏鬥中也愈發堅韌、篤定。而回首往昔,株洲歷經洪水傷痛不斷加固堤防的故事,亦能帶來諸多鏡鑑。

城區屢遭洪災 1994年創鉅痛深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株洲遭遇特大洪水,市區一片汪洋,圖為救援人員在轉移受災群眾。(供圖市檔案局 李軍 翻拍)

“每逢大雨便成災,屋頂行船戶戶哀。民不聊生猶自可,最憐水病一齊來。”

這首民謠摘自株洲市水利志書。志書上說,新中國成立以前,株洲常遭洪水襲擊,曾經的李家坪至火車南站一帶尤其嚴重,民謠就從這流傳開來。

市政協文史研究員仇民主介紹,民謠產生的地方是慄樹街(現星通路)、結谷街(現人民南路路段)附近,那裡和建寧港、白石港及賀家土一帶地勢低窪,洪水襲擊時往往受災較重。

68歲的仇民主是土生土長的株洲人,出生在解放街,那年也是株洲建市的年份。據他回憶,建市後的株洲,每遇持續的大到暴雨就會出現洪水災情。他最早關於洪水的記憶,是1954年那場洪災,雖然當時年幼,但他記得除了解放街、株董路等地勢高於城區之處,市區一片汪洋,“有親戚在解放街,災民就紛紛跑去投靠。”

1994年,株洲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時仇民主在河西的棉紡廠做後勤採購,想趕往河東看望母親,卻發現洪水滔滔,去解放街已不可能。

69歲的黃子云家住淥口區南洲鎮昭陵居委會,他家就在湘江邊,老房子離江岸僅3米左右,經常被漫過江岸的洪水淹沒,“只是有時水淹到門口,有時淹到了家裡來。”

黃子云慨嘆,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兩次洪水,一次發生在今年,一次就是1994年那場洪災。當年,他家的老房子被淹到屋頂,一家六口只好轉移,去親友家寄住。那年之後,他存了積蓄,在高於老房子的地方建了新房。

年長的株洲人關於洪水的記憶,能在《株洲市水利志》等相關志書找到佐證。記者初步統計,加上今年的洪災,株洲建市後城區遭遇的大洪水約13次,發生於1994年之前的佔8次,且受災更重。

尤其是1994年那次,洪水襲來時,全市16處防洪堤決口,150個鄉鎮受災,2300個工礦商業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株洲幾乎癱瘓。當時的《株洲日報》報道,1994年洪災導致損失達15億元,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歷年在株投資的一半”。

1994年前,對湘江防洪大堤修修補補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1994年洪災發生後,株洲市動員全市上下修築防洪大堤,圖為本報當時報道。

對湘江防洪大堤的建設而言,1994年是一道分水嶺。

此前,湘江防洪大堤的修築多為災後彌補,“文革”期間甚至陷入停滯,導致洪水襲來時城區往往不堪一擊。

株洲市防汛辦主任邱運眾介紹,全市將修建防洪堤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始於1954年的大洪水之後。

1955年冬,株洲市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從當時的月形山起至奔龍山,永利水塔至白石港,再沿白石港南岸直上楊家老屋,修築一條防洪大堤,總長6788.2米。同時,在白石港建一座橋閘,作為防洪大堤的配套工程。4年後,時任市委書記馬壯昆提出“征服百里湘江,誓奪萬噸棉糧”的口號,全市組織10萬勞力建設堤防。1960年春,又新建湘、淥兩江防洪大堤114公里、大小水閘103座。

雖說堤防建設在加強,但邱運眾說,當1962年、1965年洪水襲來時,“總的情況是好的,但也出現多處險情,湘江防洪大堤甚至多次潰漫失事。”

“文革”開始後,各項事業陷入停滯,水利建設也未能倖免,湘、淥兩江防洪工事年久失修,有些甚至遭到了破壞。

1976年,株洲縣、茶陵遭遇暴雨,淥江與洣水沿岸的群眾受災嚴重。

黃子云記得,1976年的洪水過後,市水利部門組織了對湘、淥江防洪大堤的測量,還發動市區工礦企業及當地群眾對堤防進行加高培厚,但那次修堤並沒根本性解決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水利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水利部門時常發不出工資,防洪大堤、水庫等建設放緩,也帶來了不少工作隱患。1984年6月,洪水襲來,白石港閘門上層的十孔閘門中有三孔閘門因插銷掉落而不能關閉,引起江水倒灌,荷塘區、石峰區大面積受災。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株洲城區向河西擴張,防洪防汛一度落後於城市的建設步伐。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當1994年特大洪水襲來時,湘江堤防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

1994年至今,防洪體系步步升級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湘江株洲城區河東段綜合治理示範工程。

曾在株洲市政府任職的李甲順說,今年的洪災發生後,他坐公交車去河東,車上有市民一邊透過車窗張望過境的洪峰,一邊感嘆道:“1994年的防洪大堤還是修得好,不然城區也可能被淹了。”這讓李甲順感慨不已。

為防止悲劇再次發生,1994年8月18日,在當年特大洪災發生僅一個多月後,全市舉行湘江防洪工程開工典禮,迅速發動全市力量,開始對湘江、淥江的防洪大堤進行全線加高、培厚、增寬。

李甲順回憶,時任市委書記程興漢提出“人民偉大,修堤光榮”的口號,明確全市各部門單位分段修築防洪大堤,要麼出錢要麼出力,“他自己還帶頭出了10個工。”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湘江兩岸,株洲轄區從朱亭到霞灣,彩旗招展,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百里湘江大堤,成了治理的大工地、會戰的大戰場。當時在湘江、淥江熱火朝天修築防洪大堤的人員,多達80萬。

仇民主當年就在修堤大軍之中。那時他們棉紡廠派出30餘人去修築一段七八百米的堤防,他負責為大家運送飯菜與茶水,“前後大概忙碌了一個多月。”

邱運眾則說,和很多人一樣,他也“貢獻了一個月的工資”。

進入新世紀,株洲市對水利建設工作從未鬆懈。

近年來,株洲市不斷完善防洪體系建設,根據市區水系特點打造了河西保護圈、清響田(清水塘、響石嶺、田心)保護圈、荷明(荷塘、明照)保護圈、曲建(曲尺、建寧)保護圈,這四個市區防洪保護圈基本閉合,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株洲防洪大堤往事

湘江株洲河東段綜合治理示範工程建設前後。

同時,全市也在各個縣市區建立了防洪指揮調度系統,以及山洪災害防禦預警系統,通過自動雨量遙測站、水位遙測站、雨水一體站等設施設備的建設與佈局,株洲市防洪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這次洪災也證明,我市不斷完善的防洪體系經受住了考驗。”邱運眾說。

【短評】防洪有遠慮,抗洪少近憂

李軍

縱觀株洲城區遭受洪災的歷史,回顧全市對湘江、淥江防洪大堤的修築,一個關鍵的啟示便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建市68年來,株洲屢屢遭受洪災,洪魔所到之處,農田被淹、房屋倒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危險,一座城市通過辛勤勞動積累起來的財富,在洪水肆虐之下毀於一旦。歷史一再警示人們,水利工程建設有多滯後,水患帶給我們的損失就有多慘痛。

得益於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大發展,讓水利工程建設不但有了補償歷史欠賬的資本,也有了未雨綢繆、長遠謀劃的底氣與魄力。

近年來,株洲市在1994年修堤的經驗之上,不斷完善防洪工程體系,讓株洲市區的防洪能力步步提升。今年洪災襲來時,城區的居民能在湘江岸邊俯瞰洪峰過境,市委堅強領導全市人民萬眾一心,是抗洪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但不能不說,這幾年的防洪能力提高,給抵禦特大洪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工作,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往往事半功倍,讓後人長久受益。

記 者 | 李軍

實 習 生 | 肖鵬

編 輯 | 孫曉靜 寧喜玲

審 核 | 李支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