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古代中國很講究“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皇帝能做的事情王不一定能做。公元1367年,橫掃中原的朱元璋其時為吳王,離皇帝的距離僅一步之遙。確切地說,在這年的八月,在應天一切帝王該有的設施大臣們已經早早地準備好了,只等朱元璋登基稱帝。不過,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過場不得不走。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按照中原王朝的習慣,要想登基稱帝就得三勸三讓。朱元璋懂得其中的道理,做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從內心來講,他早就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從至正十三年(1353年)時,馮國用就對他提出過先攻取虎踞龍盤的應天,再四出征伐以定天下的建議開始,朱元璋就有了皇帝夢。

李善長與朱元璋的第一次見面,就說朱元璋的老家離漢高祖劉邦的老家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其實,對朱元璋說過類似之語的人不在少數,這些建議朱元璋不可能無動於衷,只不過當時的時機未成熟,還不敢公然表態。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可當朱元璋當上了吳王后,發現勁敵陳友諒、張士誠,以及元朝軍隊都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這才拿出君臨天下的作派,開始大談國家禮法。但朱元璋知道規矩,當皇帝這事自己不能提,只能讓大臣們勸進。

以李善長為首的這些大臣們也懂得這一套,不失時機地跪請朱元璋即皇帝位,理由也冠冕堂皇:天生聖哲,本來就是為了天下生民。殿下即皇帝位,天命已有所歸。現在不正大位何以安慰天下臣民之期望。朱元璋心裡樂開了花,不過過場還沒有走完,也就沒有馬上答應。

等到李善長等人三勸之後,朱元璋這才含蓄地表了態:中原還沒有完全平定,軍隊也沒有得到休息。我想天下大定之後再來商議此事,而眾位愛卿苦苦相勸,我只能勉為其難。不過,朱元璋明確提出這樣的大事不可草草從事。實際上,前面說的話都是客套,最後一句才是關鍵,朱元璋要按照古禮堂堂皇皇地登基。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李善長等人心領神會,馬上著手製定禮儀,也就是等登基大典的各項程序。吳元年(136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來到吳王新宮祭告上天,志得意滿地發佈了祭文,並宣佈在次年正月初四日登基。

既然要登基稱帝,就少不了要選一個響亮的國號,為了這件事朱元璋也沒少費心思。最後在劉基的建議下,選擇了“大明”。朱元璋本是農民出身,不像其他王朝的開國皇帝,不像周秦,原本就佔有一塊地盤,可以以此地盤為號;也不像隋唐,原本家世顯赫,享有封爵,能以此為號。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新朝國號有它的含義,應該得到各個方面的認同。文臣武將中,有些是郭子興的部署,有些是韓山同、韓林兒的手下,有的是徐壽輝、陳友諒那投奔而來的。不管這些人原先的主子是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出自紅巾軍,和明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因此,以“大明”為國號,表明朱元璋繼承明教、明王的事業,理應為凝聚他們的一面旗幟。何況,朱元璋的手下還有一批儒生,他們應當也能接受“大明”為號。明教在民間長期傳播,影響力很大,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曾是多少人的理想。如今以“大明”為國號,也是宣佈大明皇帝朱元璋就是正統的“明王”,斷絕了此後有人妄想借著明王出世的理由滋生事端。

稱帝時機成熟朱元璋遲遲不表態,李善長心領神會:還有個過場得走


國號定下後,登基的障礙就基本掃清了。1368年正月初四日,李善長率領文武百官向北行禮,三呼萬歲。其後,朱元璋率諸子來到太廟,追尊四代考妣。然後,朱元璋入奉天殿接受百官的上表朝賀,天地社稷祖先乃至全天下的百姓都擁護朱元璋當皇帝,他也如願登上皇帝的寶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