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1 元末農民起義


  • 首先,是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卻一生手不釋卷,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據一方之時,他便徵辟儒士葉儀、範祖幹、許元等十三人,直講經史,學習《大學》、《論語》等典籍。谷應泰曾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論朱元璋,說他“雖身在行間”,卻“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難得可貴的是,朱元璋不僅酷愛讀書,還善於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明太祖實錄》的作者曾感嘆,說朱元璋“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藥,泊然無所好”,卻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由此可以看出,終身的閱讀與學習讓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1 元末農民起義


  • 首先,是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卻一生手不釋卷,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據一方之時,他便徵辟儒士葉儀、範祖幹、許元等十三人,直講經史,學習《大學》、《論語》等典籍。谷應泰曾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論朱元璋,說他“雖身在行間”,卻“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難得可貴的是,朱元璋不僅酷愛讀書,還善於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明太祖實錄》的作者曾感嘆,說朱元璋“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藥,泊然無所好”,卻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由此可以看出,終身的閱讀與學習讓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手下往往都有著一個優秀的人才團隊。

如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等人,劉備手下的關張諸葛等人。然而,歷代都不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發掘並領導他們。朱元璋便深善於此道,有著獨特的領導力,善於發掘、任用人才。朱元璋事業草創之初,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人,可謂將星集聚。但他卻敏銳的意識到自己還需要一批有謀略的文人們。

於是他開始有意識的平衡自己的文武團隊,每征戰至一地,便親自尋訪該處之賢才。《明史》對此便很是稱讚,說“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朱元璋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由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智囊團,如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計劃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國的根基。明朝建立後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於朝堂之上告誡群臣,說:“世有賢才,國之寶也”。

"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1 元末農民起義


  • 首先,是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卻一生手不釋卷,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據一方之時,他便徵辟儒士葉儀、範祖幹、許元等十三人,直講經史,學習《大學》、《論語》等典籍。谷應泰曾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論朱元璋,說他“雖身在行間”,卻“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難得可貴的是,朱元璋不僅酷愛讀書,還善於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明太祖實錄》的作者曾感嘆,說朱元璋“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藥,泊然無所好”,卻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由此可以看出,終身的閱讀與學習讓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手下往往都有著一個優秀的人才團隊。

如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等人,劉備手下的關張諸葛等人。然而,歷代都不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發掘並領導他們。朱元璋便深善於此道,有著獨特的領導力,善於發掘、任用人才。朱元璋事業草創之初,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人,可謂將星集聚。但他卻敏銳的意識到自己還需要一批有謀略的文人們。

於是他開始有意識的平衡自己的文武團隊,每征戰至一地,便親自尋訪該處之賢才。《明史》對此便很是稱讚,說“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朱元璋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由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智囊團,如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計劃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國的根基。明朝建立後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於朝堂之上告誡群臣,說:“世有賢才,國之寶也”。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3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 看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理智看清大局。

在朱元璋割據時,除了元朝廷外,他還有著兩個“好鄰居”,一是兵力強大,心狠手辣的陳友諒;二是佔據著極其富裕的江浙地區的張士誠。這兩個人都是朱元璋的勁敵。當戰爭不可避免之時,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謀臣武將們曾一起討論先拿誰來開刀。因為張士誠稍弱於陳友諒,並且地盤富裕,吞併後可以快速增強己方實力,所以謀臣武將們都一致認為應該先打張士誠。但朱元璋卻有著自己的大局觀,在一番深思熟慮後得出了和眾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先同陳友諒開戰。

眾人不解,朱元璋便說出了自己的考慮。原來,在他看來,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無雄心大志,只想割據一方,享受榮華富貴。而陳友諒則心狠手辣,危險程度遠在張士誠之上。若先攻擊張士誠,則陳友諒必然趁機來攻,到時兩面受敵,局勢凶險異常。若先攻擊陳友諒,則張士誠定作壁上觀,不會藉機生事。後來局勢的發展與朱元璋預料的完全契合。這種看待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是看大局,看問題的關鍵所在,能在眾人觀點一致的時候,堅持自己看法的能力恰恰也是朱元璋的非凡之處。

"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1 元末農民起義


  • 首先,是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卻一生手不釋卷,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據一方之時,他便徵辟儒士葉儀、範祖幹、許元等十三人,直講經史,學習《大學》、《論語》等典籍。谷應泰曾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論朱元璋,說他“雖身在行間”,卻“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難得可貴的是,朱元璋不僅酷愛讀書,還善於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明太祖實錄》的作者曾感嘆,說朱元璋“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藥,泊然無所好”,卻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由此可以看出,終身的閱讀與學習讓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手下往往都有著一個優秀的人才團隊。

如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等人,劉備手下的關張諸葛等人。然而,歷代都不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發掘並領導他們。朱元璋便深善於此道,有著獨特的領導力,善於發掘、任用人才。朱元璋事業草創之初,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人,可謂將星集聚。但他卻敏銳的意識到自己還需要一批有謀略的文人們。

於是他開始有意識的平衡自己的文武團隊,每征戰至一地,便親自尋訪該處之賢才。《明史》對此便很是稱讚,說“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朱元璋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由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智囊團,如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計劃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國的根基。明朝建立後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於朝堂之上告誡群臣,說:“世有賢才,國之寶也”。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3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 看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理智看清大局。

在朱元璋割據時,除了元朝廷外,他還有著兩個“好鄰居”,一是兵力強大,心狠手辣的陳友諒;二是佔據著極其富裕的江浙地區的張士誠。這兩個人都是朱元璋的勁敵。當戰爭不可避免之時,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謀臣武將們曾一起討論先拿誰來開刀。因為張士誠稍弱於陳友諒,並且地盤富裕,吞併後可以快速增強己方實力,所以謀臣武將們都一致認為應該先打張士誠。但朱元璋卻有著自己的大局觀,在一番深思熟慮後得出了和眾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先同陳友諒開戰。

眾人不解,朱元璋便說出了自己的考慮。原來,在他看來,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無雄心大志,只想割據一方,享受榮華富貴。而陳友諒則心狠手辣,危險程度遠在張士誠之上。若先攻擊張士誠,則陳友諒必然趁機來攻,到時兩面受敵,局勢凶險異常。若先攻擊陳友諒,則張士誠定作壁上觀,不會藉機生事。後來局勢的發展與朱元璋預料的完全契合。這種看待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是看大局,看問題的關鍵所在,能在眾人觀點一致的時候,堅持自己看法的能力恰恰也是朱元璋的非凡之處。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4 張士誠(1321年-1367年)


  • 胸襟與氣魄,遠超一般人。

擁有寬宏的胸襟與氣魄,才可以讓人心歸附,才可以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可以讓人在遭受屈辱的時候能夠隱忍,冷靜且保持理智,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這一點在朱元璋的身上表現的很是明顯。

朱元璋參加反元起義之初,是郭子興的手下。郭子興為人小肚雞腸,暴躁多疑,他手下的將領為了討好他,往往將參戰所得的戰利品全部獻給郭子興,以求討得他歡心,而朱元璋卻和這些人截然相反。《明實錄》記載此時的朱元璋“凡軍中有所得,皆無取,軋令分給群下”。朱元璋由此獲得了身邊士兵們的尊重,獲得了人心。但時間久了,“(郭)子興以上(朱元璋)無所獻,頗不悅”,又因身邊小人的讒言,對朱元璋有了很深的猜忌之心,甚至多次想害死朱元璋。在馬皇后的幫助下,大難不死的朱元璋認識到了郭子興等人氣量小的真實面目,果斷的找了個機會外出單幹。

"

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稱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統退位,中國歷史上稱帝者有422人。在如此眾多的帝王中,不管是個人能力,還是治國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生活極其悲慘。為了活下去,還曾在父母雙亡後,出家到皇覺寺當過和尚。就算是後來割據一方,也是強敵環繞,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卻在歷經千辛萬苦後,成功的逆轉了險惡的形勢,不僅消滅了原本對他虎視眈眈的群雄,還徹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統治者。

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朱元璋絕不是第一個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亂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據一方,比朱元璋實力強大的豪傑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誅滅暴元,確實也是有著其過人之處。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後人所借鑑、學習的優點。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1 元末農民起義


  • 首先,是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卻一生手不釋卷,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據一方之時,他便徵辟儒士葉儀、範祖幹、許元等十三人,直講經史,學習《大學》、《論語》等典籍。谷應泰曾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論朱元璋,說他“雖身在行間”,卻“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難得可貴的是,朱元璋不僅酷愛讀書,還善於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明太祖實錄》的作者曾感嘆,說朱元璋“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藥,泊然無所好”,卻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由此可以看出,終身的閱讀與學習讓朱元璋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手下往往都有著一個優秀的人才團隊。

如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等人,劉備手下的關張諸葛等人。然而,歷代都不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發掘並領導他們。朱元璋便深善於此道,有著獨特的領導力,善於發掘、任用人才。朱元璋事業草創之初,武將有徐達、常遇春等人,可謂將星集聚。但他卻敏銳的意識到自己還需要一批有謀略的文人們。

於是他開始有意識的平衡自己的文武團隊,每征戰至一地,便親自尋訪該處之賢才。《明史》對此便很是稱讚,說“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朱元璋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由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智囊團,如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計劃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國的根基。明朝建立後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於朝堂之上告誡群臣,說:“世有賢才,國之寶也”。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3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 看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理智看清大局。

在朱元璋割據時,除了元朝廷外,他還有著兩個“好鄰居”,一是兵力強大,心狠手辣的陳友諒;二是佔據著極其富裕的江浙地區的張士誠。這兩個人都是朱元璋的勁敵。當戰爭不可避免之時,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謀臣武將們曾一起討論先拿誰來開刀。因為張士誠稍弱於陳友諒,並且地盤富裕,吞併後可以快速增強己方實力,所以謀臣武將們都一致認為應該先打張士誠。但朱元璋卻有著自己的大局觀,在一番深思熟慮後得出了和眾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先同陳友諒開戰。

眾人不解,朱元璋便說出了自己的考慮。原來,在他看來,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無雄心大志,只想割據一方,享受榮華富貴。而陳友諒則心狠手辣,危險程度遠在張士誠之上。若先攻擊張士誠,則陳友諒必然趁機來攻,到時兩面受敵,局勢凶險異常。若先攻擊陳友諒,則張士誠定作壁上觀,不會藉機生事。後來局勢的發展與朱元璋預料的完全契合。這種看待問題不被表面所迷惑,而是看大局,看問題的關鍵所在,能在眾人觀點一致的時候,堅持自己看法的能力恰恰也是朱元璋的非凡之處。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4 張士誠(1321年-1367年)


  • 胸襟與氣魄,遠超一般人。

擁有寬宏的胸襟與氣魄,才可以讓人心歸附,才可以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可以讓人在遭受屈辱的時候能夠隱忍,冷靜且保持理智,做出正確的決策,而這一點在朱元璋的身上表現的很是明顯。

朱元璋參加反元起義之初,是郭子興的手下。郭子興為人小肚雞腸,暴躁多疑,他手下的將領為了討好他,往往將參戰所得的戰利品全部獻給郭子興,以求討得他歡心,而朱元璋卻和這些人截然相反。《明實錄》記載此時的朱元璋“凡軍中有所得,皆無取,軋令分給群下”。朱元璋由此獲得了身邊士兵們的尊重,獲得了人心。但時間久了,“(郭)子興以上(朱元璋)無所獻,頗不悅”,又因身邊小人的讒言,對朱元璋有了很深的猜忌之心,甚至多次想害死朱元璋。在馬皇后的幫助下,大難不死的朱元璋認識到了郭子興等人氣量小的真實面目,果斷的找了個機會外出單幹。

是什麼樣的優點,讓朱元璋一步步走向建立明朝的帝業

​圖5 郭子興(1302年-1355年)

當朱元璋好不容易風生水起,積攢起三萬的軍隊時,郭子興卻黴運當頭,被其他勢力從大本營濠州城裡排擠了出來,無奈之下,他只得狼狽的來投靠朱元璋。令他沒想到的是,朱元璋不計前嫌,不僅沒有落井下石,還主動的將手中的部隊交了出來,讓郭子興來統領,使郭子興倍受感動。

當郭子興死後,朱元璋以極高的威望統領著這支軍隊,並且此時的朱元璋又果斷的認識到,如果迷戀於這些小城,則斷然不會成就大業。於是繼拉著人馬出來單幹後,有著寬宏氣魄的朱元璋開始了第二次的巨大轉變,他決定進攻有元朝重兵把守的集慶(南京),並在攻佔後將其改名為應天,為未來的帝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因此,縱觀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絕不是靠那些虛無縹緲的所謂“天命”,而是切切實實的有著自己不同於凡人之處,是他身上這些閃光點,在不斷的支撐著他由一個放牛娃歷經千辛萬苦而成功走向帝業的輝煌。

文:李光彩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