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語錄》及《莊子哲學 》

莊子 哲學 列禦寇 老子 儒家 清韻逸品 2019-04-07

《莊子語錄》及《莊子哲學 》

《莊子語錄》及《莊子哲學 》

【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鬥爭的手段。兩者是凶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魚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潑殘存的泉水;這種情況固然很感人,但是還不如在江湖之中暢遊,忘記對方的存在。這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思想體現。)

注:原句全部: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句讀由人,殘句戕人。古文最好上下連讀。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夏蟲不可以語冰者(對於只在春夏兩季活著的蟲子不必講冬天的事,意思是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

8、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對於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對它講大海的廣闊,意思同第7句:對於講不通的人就不要講了。)

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

10、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12、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莊子·外篇·天地》

1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14,、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15、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6、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禦寇》

17、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

18、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20、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21、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2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2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2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間世》

2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26、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27、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28、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29、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30、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31、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遊》

3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33、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3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讓王》

35、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36、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莊子·齊物論》

3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莊子語錄》及《莊子哲學 》

【莊子像】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莊子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語錄》及《莊子哲學 》

【莊子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