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3年,一場迅猛的起義浪潮將北魏政權推向了滅亡的邊緣,起義人員以鮮卑人為主,起義以前,他們是鎮守北部邊疆的六鎮將士,當北魏政府南遷後,邊鎮的鮮卑族人卻被忽視,他們的生活日益艱難,對漢化政權產生巨大的仇恨,仇恨孕育了大亂的爆發,北魏末期的動亂,仍然集中於民族融合中出現的問題,民族的大融合固然是時代的潮流,但要真正融合好,實現國家的長久安定和統一,還需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痛苦與挫折,歷史召喚著新政權。

公元534年,北魏最後一個皇帝魏孝武帝元修,忍受不了權臣高歡的控制,輕裝簡從,離開洛陽,西奔長安,投靠關中的宇文泰,關中成為魏朝的正朔所在,高歡不甘心丟掉魏朝正朔,在東部洛陽另立元善見,即魏孝靜帝,北魏由此分裂成兩個朝廷,史稱東魏、西魏,東魏、西魏控制了中國的北方,與南方的樑朝鼎足而立,形成南北朝新的格局。此時,戰火主要在東魏的高歡和西魏的宇文泰之間展開,高歡、宇文泰同為武將,都是在六鎮起義中脫穎而出,如今卻互為仇敵,都想爭霸中原,統一中國北方,但力量懸殊,形成強與弱的鮮明對比,東魏軍隊原屬於北魏六鎮的20多萬彪悍善戰的將士,西魏軍隊只不過是六鎮軍隊的偏師而已,合起來也不過三萬餘人。

今天,流淌于山西焦化的一段黃河,曾經的東魏與西魏的界河,每到嚴冬河面結冰時,西魏軍總要把自己一邊的河冰鑿開,以防東魏軍利用堅冰過河,不戰而退,通常是弱者採取的策略,戳向冰面的冰鑿,鑿出的是弱者防禦態勢,國力弱小的西魏,在其初期,不得不面對東魏的一次次征討,雖然沒有讓東魏軍佔得太多便宜,但自己也在慢慢地陪著老本。

公元543年,宇文泰親率大軍,與高歡率領的十萬大軍在黃河岸邊展開激戰,為阻止東魏軍過河,宇文泰在黃河上游放滿載滿燃料的火船,企圖燒燬架在黃河上的浮橋,東魏軍則事先準備好長鐵鎖鏈,帶火船快到時將其勾住拉向岸邊,浮橋完好無損。東魏軍渡過黃河,在邙山腳下與西魏軍展開大戰,戰爭結果東魏軍大勝,宇文泰辛苦經營起來的十萬大軍,損失一多半,補充兵力是西魏的當務之急。關中地區的鮮卑人不多,純粹依靠鮮卑人來補充軍隊顯然不現實,在府兵制的基礎上,宇文泰同時從漢人中間吸收兵源,徵募漢族豪強武裝,以後又進一步招募均田農民入伍,西魏軍隊中的漢族比重逐漸增加,如何使胡漢更加融洽,是西魏統治者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宇文泰採用的是胡漢融合政策,由於府兵制中的漢人也被賦予鮮卑族姓,他們與原來的鮮卑人地位、權利均等,不分彼此,宇文泰還盡力吸收關中的漢族豪強加入統治集團,同時允許保留他們的私人武裝,同時宇文泰還意識到漢文化的優越性,於是大力提倡漢文化,以恢復西周傳統為號召,實行先進制度,得到漢族士族的大力支持。這樣,西魏較好的解決了民族矛盾,實力日益增強,且後勁十足。與西魏不同的是,東魏集團採取了高度鮮卑化的政策,他軍隊的力量主要是鮮卑將士,支撐政權的也是鮮卑族力量,他對鮮卑族軍士公然宣稱,漢民是你們的奴隸,這無疑激化了民族矛盾,鮮卑族貴族也越來越腐敗,國力開始漸漸由強變弱。

樓勁:北齊的基礎要比北周好得多,但最後卻是北周滅亡了北齊,北周通過軍事、土地、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措施使得居住於關中地區和外來入主於關中地區的人比較好的捏合在一起了,而北齊始終都沒有能夠解決好。

公元550年,高歡死去四年後,他的兒子高洋廢黜東魏孝靜帝,自稱皇帝,正式建立了北齊,王朝已經更迭,而鮮卑化更加嚴重,漢族官僚杜弼等人被殺,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齊的國力進一步衰弱,這無疑給他的老對手以可乘之機,然而宇文集團能否把握機會呢。

宇文泰的陵寢坐落在陝西富平縣宮裡鄉小學院內,1400多年前,當這座陵墓剛剛矗立起來時,西魏政權的興衰,正面最嚴峻著的考驗,這段歷史成為的宮立小學學生們的必修課,為了那塊歷經千年的古墓碑。公元556年,宇文泰即將離開人世,臨終前宇文泰遺命宇文護輔佐自己十六歲的兒子完成帝業。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然而正是這個宇文護,差點使宇文集團遭受滅頂之災,剛剛有所強大的政權,也面臨著深不可測的危機,宇文泰去世不到兩個月,宇文護就把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扶上帝位,代替西魏建立了北周,宇文護任命北周宰相,專權跋扈,引起了新皇帝宇文覺及一些功臣不滿,宇文護採取了強硬措施,殺掉宇文覺,另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帝。宇文毓也不是俯首聽命之輩,宇文護漸漸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兩年多以後又毒死宇文毓,風雨飄搖人心不穩,下一個皇帝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樑滿倉:我們可以從宇文毓臨死前的遺照,可以看出來他就是要求宇文護和所有的大臣要擁戴輔佐宇文邕,為什麼把這個這麼重的這個任務託付給宇文護呢,與其說是託孤呢,我說不如說是加到宇文護身上的一道繩索。

新皇帝就是北周武帝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史書記載,宇文邕聰敏有器質,宇文泰曾說成吾志者,此兒也。但是短短的3、4年之間,宇文護已經大權在握,先後殺掉了兩個皇帝和一批舊臣,北周政局陷入動盪不安之中,武帝宇文邕保護自己都很難,又靠什麼實現父親統一北方的宏志呢,對於新皇帝,宇文護同樣充滿了戒備與殺機,好在生性深沉的武帝宇文邕與前面兩個皇帝截然不同,對於宇文護的專權,他全部欣然接受了,不但如此,他還下令,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事例,在宇文護封國建立皇祖別廟,由宇文護主持祭祀,他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兄長是被宇文護殺掉的,一直把宇文護當做至親尊長,當作王朝離不了的頂樑柱,從不違背宇文護的意見。宇文護依然身兼都督中外諸軍事,牢牢地掌握著軍權,在他看來只有軍權在握,就不怕皇帝有什麼想法,武帝宇文邕從不涉足軍事,他更關注的是宇文護所忽視的尊儒重教。

拜謁三老,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儀式,禮記,文王世子記載,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早在秦漢以前,國家就是三老一人,皇帝尊仰他,向他諮詢治理國家的經驗,向天下傳播尊老敬老觀念。

樓勁:立三老就是要另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作為鄉老,作為耆老這個象徵,讓皇帝向他詢問國政,讓皇帝對他禮賢下士,通過這樣的舉動來表明,皇帝對於天下行人這種接受態度,願意虛心接受長老們指教的這樣一個態度。

公元563年,剛剛登上帝位第三年的北周武帝,隆重舉行了一場尊三老的禮儀,被尊為三老的是西魏北周的四朝功臣元老於瑾。這場儀式在太學舉辦,皇帝先在太學恭候,等候三老進門,三老進門後,皇帝親自上前迎接,三老答拜升座,當侍者把餐具撤下了之後,皇帝便開始了諮訪治道的程序,皇帝面北而立,三老也起身站在座席後面,皇帝請教治國之道,三老予以回答,儀式隆重而充滿溫情。讓整個太學都沐浴在儒學的春風了裡,這是六鎮起義以後,在長安很少能看到的景象。

樓勁:於瑾不僅是北魏八貴之家,他不僅應是一個能夠打仗的人,他是一個政治家,很多北周的國策、西魏的國策,都是出自於瑾之手,同時他還有個最重要的特點,儘管他功勞卓著,但是他懂得謙謹,能夠委屈自己,能夠委屈自己這就叫懂禮啊,本來就是是一個按照儒家禮經來設置的職務,當然要有一個懂禮的人來買單。

周武帝將儒學立為國學之本,他十分重視禮制的建設,說禮可以使人,在上不驕,處滿不溢,富貴所以長守,邦國於焉乂安。他規定諸貴族子弟入學,要先給老師送禮物,學成之後,還要舉行祭奠孔子的儀式,他還通過表彰孝子,達到提倡儒家道德,改變社會風氣的目的,他聽說後梁沈重學冠儒宗,親自寫信,並派專人邀請沈重到長安講學。公元564年,當宇文護的母親由北齊境內回到北周時,周武帝竭盡晚輩孝敬之禮儀,不僅使宇文護的母親深受尊崇,更始宇文護戒備心理大減。

樓勁:核心就是要推行仁政,這是我們漢族士大夫、甚至也是大量的已經接受到漢文化的這個胡人所衷心接受的東西。所以他通過這樣的一些舉措、通過這樣一些嘗試啊,來向國民,向朝野昭告自己政策立場、政策方向。

北周與北齊的戰爭仍在持續不斷,在周武帝威信不斷提升的時候,宇文護也想通過軍事勝利提高自己的威信,公元564年,宇文護聯絡北方突厥,大舉進攻北齊,對此,周武帝全力支持,然而由於號令不明,周軍在洛陽附近的邙山慘遭齊軍重挫,不得不狼狽逃回關中,雙方再次休戰議和,此次征戰,不僅是北周軍事力量受到重挫,更消耗了北周十幾年來苦心積累的大量財力物力,令周武帝十分痛心,但是對於最大的責任人宇文護,周武帝再次選擇了隱忍,他沒有說一句責備的話。

樑滿倉:宇文護這個人呢,一方面他是很有軍事才能,在西魏剛剛建立的時候,宇文泰去世之後,宇文護對於維護當時政權的穩定,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不是政治家,卻在這個政治家的位置上,就顯得矛盾非常突出。

朝廷對宇文護產生的巨大不滿,軍事失敗也使他在軍隊中的威信大跌,而周武帝仍然維護著宇文護,統治層沒有了權力衝突,平和的氣氛籠罩著長安城,籠罩著城內的皇宮,周武帝繼續大力提倡禮教,集群臣親講禮記,立郊丘壇為制度,立路門學,置身72人,周武帝愈來愈展現出傑出政治家的風采,整個王朝也沐浴在平和重禮的氛圍當中,然而平和的背後,一場事關北周前途的殊死鬥爭正悄然來臨。

公元572年3月18日,宇文護例行從封國進京拜謁叱奴皇太后,在拜見皇太后之前,武帝先在文安殿接見宇文護,對他說,太后年紀大了,卻喜好飲酒,酒後喜怒反常,我雖然屢次勸諫,但沒有效果,希望兄朝拜是能勸諫太后,又拿出親自抄寫的周成王所作的酒告說,見太后時給她讀一讀這個。兄弟二人走向含仁殿拜見太后,宇文護隨即坐在皇太后身旁,認真的讀起酒誥,太后是宇文邕的生母,宇文護每一次拜見太后,太后總是讓他坐下,而讓宇文邕站在一旁,宇文護因此毫無防範,而就在此時站在他身後的宇文邕舉起了手中的玉圭,這應該是這位儒雅的皇帝第一次橫眉冷對他的政治對手,但亮劍就做到了一擊致命,就這樣,經過12年的隱忍、歷練和等待,北周武帝真正走上了中國歷史的政治舞臺,他將為北周、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

樓勁:應該說在宇文護當政的這麼長的時間裡面,這樣一種不是皇帝的人掌握著皇帝的權力,而是皇帝的人,卻沒有掌握這種局面不是正常的局面,全國人民都知道,恐怕也是會有非議的,這是給宇文護帶來很多非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國家政體不正常,格局制度不正常,注意整個局面平定的關鍵是殺掉一個人,殺掉一個個人,它不牽動大規模的軍隊調動,不牽動整個國家政局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就在北周武帝親政的頭一年,北周卻發生嚴重的蝗災,加上連年用兵,徵發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蕪,百姓安寧,政局則平靜,與民休息,天下之安定,周武帝深知這個道理,親政一時所下的第一個詔書便是,資金正調以外,無妄徵發。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於陝西大荔縣的龍首渠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龍首渠是西漢時期建造的,但當地人卻更願意把功勞記在北周武帝的頭上,這是因為龍首渠到了北周時期,因為年久失修,早已作用不大,是北周武帝重新疏通,並擴建了龍首渠,在引水灌溉的同時,也把洛水中肥沃的水沙帶入農田,讓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壤,糧食畝產成倍的增長。其實不僅是龍首渠,北周武帝也在莆州等多個地區,興建大型水利工程,但開渠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勞動力又是農業生產的根本,為了把大量的勞動力引進農業生產領域,周武帝實行了釋放奴婢、雜戶的措施。

自565年至578年,先後五次發佈釋放奴婢的詔令,幾十萬口的奴婢雜戶獲得瞭解放,奴隸變成了自由民,提高了勞動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可以說是一次政治、經濟領域的革命,北周武帝針對農業的一系列措施, 使關中地區逐步擺脫了貧困,成為了北周的大糧倉。相比於北周開區的水利工程,北齊建造佛像、寺院的工程規模更為浩大,蒙山大佛古稱晉陽西山大佛,位於山西太原蒙山北峰。

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始建。歷時二十四年完工。據《北齊書》記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所謂宮內,其指古晉陽宮,不難想象,當時為保證夜間施工所提供的火把放出的光亮,居然能把20裡外的晉陽古城都照亮了,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展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水準,山東青州博物館珍藏著龍興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考古學家從題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這批佛像絕大多數完成了南北朝時期,其中以北齊石像最多,與之前北魏時期的造像相比,北齊造像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藝術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現出健康優美的身段,早期從印度傳入的藝術風格,再次成為主流。這些造像藝術水準之高,工匠們技藝之醇厚,讓人歎為觀止。

屈志仁:北魏在平城的時候,就接受了大量從西域過來的工匠,後來這些工匠也跟著這個孝文帝遷到洛陽,因為把最好的中原的工匠和西域過來的工匠,一起做成很多很精彩的雕塑,就是後來這個東西魏分開了,工匠也就到了東魏,後來變成北齊,所以北齊的工藝是不能再好了。

北齊的佛像造像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無比珍貴的藝術瑰寶,但他在當時也在不斷蠶食著北齊原本強盛的經濟根基,北齊政權普片佞佛,寺院遍地,寺院既是宗教場所,又是經濟組織,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他們既不像政府交納租調,也不承擔國家的徭役,這就意味著,僧尼人口眾多,朝廷的財政收入就越小。到北齊後主時,全國佛寺達四萬多座,僧尼400多萬,而北齊總人口也不過2000萬,相當於每五個人就要養一個僧尼。

其實,不管是北齊,在北周武帝親政之前,佛教在北周也同樣興盛,但顯然急於發展經濟的北周武帝,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繼續蔓延,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即將展開,北周武帝滅佛,這是一個敏感而又危險的舉措,雖然當時的佛教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經濟,但佛教思想影響深遠。滅佛運動不僅會遭到重重阻撓,而且容易使整個國家陷入動盪,前車之鑑不遠,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在崔浩等漢族官員的支持下,實施滅佛事件,不僅搗毀全部佛寺,還殺死了很多僧尼,結果造成國家的動盪,北周武帝雖然決心控制佛教,但是決不願意重蹈北魏太武帝的覆轍,他採取了步步推進的措施。

劉馳:北魏時期呢,太武帝主要著眼於政治因素,那麼北周時期呢,武帝他更著眼於經濟因素,就由於他的出發點不同,所以他們採取的措施、開始的步驟也不同,像北周時期,他很明確的,有一個辯論的階段,他確確實實,大家有一個發言的機會,這點的我想,北魏時期和北周時期差別很大。

公元567年,兩次全國性的大討論在北周武帝的親自安排下召開了,有位名叫衛元嵩還俗僧人寫佛道二論,上書武帝,推崇道教,請求廢除佛教,佛教高僧紛紛著文反擊,事情越鬧越大,對此,周武帝沒有冒然下決斷,而是召集百官、道士、僧人,讓他們互相辯論,看看佛、道究竟孰優孰劣,到第二次辯論時,出席者多達兩千多人,周武帝特地讓名儒沈重以儒教觀點解釋佛道,受到儒生們的歡迎。此後,儒、佛、道的相互辯論成為北周的一種常態,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又一次召開大討論,並最終判定三教的位置為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佛教徒不甘心排在最後,猛烈抨擊,五個月後,周武帝最後下達詔書,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傳播。不過與北魏太武帝不同的是,此次運動,只是強令全國僧尼還俗,卻並不殺掉僧尼,而且為了緩解監獄的矛盾,周武帝在下達滅佛詔書的一個月後,就下令設立通道觀,挑選最有名望的120名沙門道士入觀為學士,研究佛教、道教如何溝通,如此,北周的滅佛運動並沒有引起國家的震盪,相反,國家實力迅猛提高。當時整個王朝共還俗僧人300多萬人,為王朝增加了大量的勞動了和軍人,廢除寺院四萬座,使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國家手中,這當然能極大地增強國家的力量,關於北周武帝滅佛的目的,在此可以引出《廣弘明集》的一段細節,建德元年,周滅齊,武帝至鄴城,召北齊僧人置復殿極,敘廢教之意,當時僧人惠遠極力反對,以地域相威脅,說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布。周武帝說只要百姓得福,我願受地域諸苦。

古老的中國象棋,雖然標有楚河漢界,雖然有將相兵馬,但楚漢戰爭的殺氣已煙消雲散,如今已成為人們智力博弈,愉悅心志的娛樂項目,這項老少咸宜的娛樂項目,其創始人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當時的相棋是七人遊戲,更接近實戰技法。

樑滿倉:發明這種娛樂的時候就是要寓教於樂,他教育是人什麼,一教育人們現在,天下還不太平了,還有戰爭,所以我們要安不忘戰,這是一個教育目的;再一個他要提醒大家,現在天下還未統一,就像七國一樣,齊楚韓燕趙魏秦,還沒統一,還在分裂,那麼我們就要一國一國地把它們消滅,然後統一起來。

宇文護死後,北周武帝得以放手加強軍隊建設,他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軍事活動,有時集合各級將領教以戰陣之法,有時親率六軍習武於城郊。

樓勁:周武帝時期比較突出的是大練兵,第二是控制軍官,他經常接近所有中級以上的軍官,親自接見,第三次把所有府兵裡面的軍士都稱為衛士,就說你們名義上就說我們皇家的警衛,警衛部隊,再一個就是在很多政策上,優撫優恤軍人,像這些政策應該是都是他進一步控制軍隊,加強軍力的重要措施,當然了直接能夠輸出戰鬥力的,那就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

西邊日出東邊雨,與北周形成鮮明對照,北齊卻是日益衰落,北周武帝即為時,北齊武成地高湛登上帝位,高湛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終日沉湎於酒,生活淫亂。他的兒子齊後主繼位後,更為昏暴,大修宮苑,苦役百姓,北齊一直推行反華政策,到齊後主時,一批漢族文臣被行刑,他們的家屬被流放,妻子女兒發配為女奴,小男孩被閹割。

辯發騎勇展現的是北齊鮮卑人的裝束,這種在北魏孝文帝就革除的裝束在北齊盛極一時,然而與其相對應的是漢族的仇恨,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北齊原本強盛的國力,在各種社會問題的消磨下,走向敗亡。又到了冬天,河水再次結冰,依然有大量士兵前往鑿冰,但是,鑿冰者以由北周軍士變成了北齊軍士,強與弱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北齊開始被迫開始以鑿冰做防禦,但是,當國力對比發生逆轉之時,濤濤的黃河水也無法阻擋周軍的步伐,公元575年7月北周武帝發佈伐齊詔書,御駕親征,統率17萬大軍浩浩蕩蕩直指北齊洛陽,出發前,北周武帝下令,入齊境,禁伐樹殘苗稼,違者以軍法從事。

樑滿倉:他伐齊是為什麼,把北齊毀掉嗎,不是,他是想把北齊納入自己統一的版圖之中,因為北齊當時經濟非常發達,是吧,他不是去破壞它,是要通過收北齊統一北方,加強自己的國力,進而統一全國。

此次征戰得到北周將士的積極響應,然而伐齊戰爭仍然出現了波折,經過數月鏖戰,洛陽還是沒有被攻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北周武帝又生病了,軍隊只好撤兵,第一次伐齊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周武帝第一次經歷軍事洗禮,贏得了將士們更多的敬重,他愛兵如子,他與將士同甘共苦,每次征伐之時,總是親自上陣,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所有的這些都為北周武帝在軍事上加了分,通過這次軍事行動,進一步探清了北齊的虛實,這是周武帝更加堅定了滅齊的決心。公元576年十月,周武帝第二次下達伐齊詔書,然而這一次的征伐,諸將卻都不願行,畢竟去年勞師動眾,無功而返,他們認為這次出兵很可能是皇帝一時衝動的行為,然而,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並非是常人可以輕易揣測的。

樑滿倉:北齊調度不靈,軍力渙散,他第一次伐齊就已經看出來了,在第二次伐北齊的時候,北周武帝是要進攻平陽,但是呢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棋,為什麼呢,你打中間,兩邊就都過來了,同時夾擊,弄的你這首尾不能相顧,所以好多人就認為這個戰略不可行,這種分歧表面上看是軍事上的,而實際上呢,除了軍事層面之外,還有一層就是政治家的敏銳的眼光。

公元577年2月,北齊後主最終在逃跑中被俘,北齊滅亡,這是自北魏分裂四十三年後中國北方的又一次統一。當北周大軍攻入北齊國都鄴城時,北齊官員無不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惴惴不安。只有一個人十分淡定,他就是北齊著名的儒家學者熊安生,他吩咐家人把門庭打掃的乾乾淨淨,準備迎接貴客,家人感到十分奇怪,亡國之際那會有什麼貴客登門,熊安生笑著說,周帝重道尊儒,一定會來見我,話音未落,周武帝已經進了熊安生的大門,熊安生受到武帝的優厚待遇,被賜與帛300匹,米300石,住宅一所,不但如此,武帝還下令給熊安生安車駟馬,讓他隨駕入朝,參與文化建設。

劉馳:佔領敵國以後,收攏敵國的民心,這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面臨的大問題,儒家是中國統治,從這個所謂獨尊儒術以後,一直呢它是做一個統治思想,而這點甚至包括在少數民族,熊安生他作為儒家的代表,他呢受到了很高的禮遇,也就是說呢武帝給了知識分子一個安心丸,我是要用你們的,你們跟著我走是有好處的。

統一北方後,北周武帝加打力度推廣儒學,控制佛教,釋放生產力,改善民生,化解民族矛盾,北齊政權下的胡漢分化局面被徹底改變,尤其是飽受壓迫的漢人,對北周政權充滿了感激與擁護之情,在周武帝的命令下,又有數百萬僧尼還俗,無以數計的私家奴婢、雜戶成為正常百姓,投入新生活,他們感激新政策,成為了國家的新生產力,增加了國家的收入,增強軍隊的力量,更多的人心被凝聚起來,整個王朝空前團結,國力空前提高,直到這個時候,周武帝才開始實現自己最大的夢想,他不僅要超越父輩的夢想,統一北方,還要北平突厥,南定江南,建立南北統一的空前中國。

此時,如果從東漢末年算起,中國分裂以達三百六十一年,慢慢長夜,世人總也盼不到光明的曙光,而現在,這一歷史重任明顯的要落在北周武帝的身上。北周武帝只需要完成最後一步,他在歷史上的功績,就將於秦皇漢武比肩,然而,人世間總有太多的遺憾,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軍北伐突厥,沒想到,剛到半路,身體突然不適,他又一次被迫返回京城,但這竟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謝幕,這一年,北周武帝年僅三十六歲,此時這位胸懷宏願的年輕皇帝只有默默地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北周武帝已經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上天卻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直到臨終,北周武帝仍在注視著一張軍事地圖,那上面是整個華夏。

在這片土地上,後來者隋文帝楊堅遵循著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劍指江南的戰略方針,在北周武帝病逝十年之後,完成了統一大業。同樣是在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沒有人直到北周武帝葬身何處,根據《周書》記載,宇文邕遺詔,喪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自古通典,武帝的陵墓稱為孝陵,由於相隔時間太長,地面無任何標識,陵墓的具體位置一直是千古之謎。直到1993年才被偶然發現,宇文邕的一生,是為政治而生,是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也正是為了整個中國的統一而生,才有南北統一了,他的理想才會實現,他的政治使命才算圓滿,北周武帝,把這個重大的使命和榮耀,留給了後來者,而把遺憾深深的留給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充滿了睿智、果敢和悲情。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肅說歷史”。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紀錄片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