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綜藝“變臉”,小話題如何跑贏大眾關注

“轉眼2000年已過去快20年……”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最近因翻唱老歌《我去2000年》意外走紅,原本聚焦樂隊文化的“小眾”定位,卻因回憶的溫度突破圈子,喚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邁入暑期檔,電視綜藝與網絡自制綜藝活力競相迸發,包括《樂隊的夏天》在內,《這!就是街舞》《忘不了餐廳》等幾檔綜藝節目都贏得了不錯的口碑。這些節目中有的關注家長裡短,有的聚焦某一領域,而盤點其贏得熱度和口碑的關鍵,在業界看來,或許透露出未來綜藝節目細分發展的幾個趨勢:以情感共鳴突破年齡圈層;以專業觀照取代競技衝突;用場外觀察增加生活真人秀的人文溫度。

突破預設年齡圈層,60後唱將感動90後、00後

誰也不曾想到,沒有強勢的網絡營銷,沒有高顏值的選手,沒有刻意製造的話題,悄然開播的《樂隊的夏天》在一期期播出中逐漸受到觀眾追捧,豆瓣評分一路衝至8.4分。尤其是節目中60後唱將樂手的表演,竟成為95後、00後津津樂道的話題,這讓前段時間一窩蜂趕著“偶像養成”熱潮的行內人也直呼看不懂。

這類綜藝被業界稱為“垂直綜藝”,言下之意就是不求大家都來看,但要“直達”某一群受眾,抓住“小眾”的關鍵是對某一類需求的深度瞭解。

《樂隊的夏天》中一首盤尼西林樂隊翻唱朴樹的《newboy》在社交平臺的“刷屏”就很能說明問題。這是朴樹在1999年發行的專輯《我去2000年》中的一首歌。沒有華麗的配器編曲,沒有充滿戾氣與躁動的歌詞,一把吉他輕鬆唱起世紀之交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穿新衣吧剪新發型呀,輕鬆一下WINDOWS98。”不僅讓節目嘉賓、製作人張亞東感慨歲月動情落淚,也在網絡激起一片懷舊漣漪。一位網友留言:“小時候幻想著2000年,覺得是一個未知科幻的年代。轉眼2000年已過去快20年,面對世界的好奇和困惑,與那時候相比一點都沒有減少啊。”

確實,時代在變,功能強大的觸屏手機取代了笨重的奔騰電腦,如今95後、00後們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WINDOWS98是什麼,但是音樂所傳遞出年輕人對新時代的憧憬與躍躍欲試不曾改變。而節目也就隨著優質作品的傳播,浸潤了年輕觀眾的心。這也讓網絡劇製片人白一驄受到啟發——相比於預設受眾群、一味迎合年輕用戶的口味與潮流,不如從音樂本身出發,用歌曲與演繹中的真誠與情感打破所謂年齡的圈層。

去競技專業化,品質觀賞性邏輯優於矛盾衝突邏輯

與此同時,一些節目雖仍以淘汰競技為核心,但弱化了對抗的火藥味,轉而在專業知識的普及和小眾文化的觀賞性上聚焦,很快贏得觀眾的認可。

一組節目的口碑收視對照可以迴應這一點。

一檔聚焦說唱音樂的節目在兩年前憑藉對小眾音樂領域的聚焦,成功刷新滿屏“好聲音”的真人秀疲態。然而,選手爆出的負面新聞、節目刻意剪輯製造的衝突情節,讓網友惡感漸生。即便此後以全新節目名字改版問世,今年口碑評分略有回升僅為5.7分,收視話題熱度卻大不如前。正如觀眾所評價的那樣——“選手和節目標榜的‘真實’這個詞已經變成追名逐利的遮羞布”,想要成名走紅被直白寫進歌詞,把技藝對戰作為人身攻擊,某種程度上,節目將該音樂類型缺少藝術內涵、只有情緒宣洩的短板進一步放大,新鮮感一過,觀眾自然不願意買賬。

“街舞文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能否過濾戾氣、彌補粗俗的缺憾?《這!就是街舞》試圖迴應這一點。節目雖然也有“對戰”環節,但在兼顧鬥舞熱烈氛圍與高難度炫技的同時,也將重點放在團隊編舞能力和豐富的舞蹈術語註解上,進一步提升了街舞作品的大眾觀賞性,這令其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8.6分,上升至今年的9.3分。比如明星嘉賓帶領隊員重現邁克爾·傑克遜反暴力歌曲《BeatIt》的經典舞步,就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令網友感慨“街舞也是能夠品味的”。

介入觀察視角,為家長裡短增添人文溫度

還記得此前《嚮往的生活》作為生活類真人秀推出,一度被視為“慢綜藝”代表,印證著綜藝節目不放大吵架、不刻意煽情,迴歸生活本真的柴米油鹽、一蔬一飯,同樣能夠獲得觀眾的全情投入。眼下這樣的節目進一步升級,介入場外嘉賓的觀察視角,為家長裡短增添人文溫度。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我家那小子/閨女》《女兒們的男朋友》,直至眼下的《我最愛的女人們》《心動的信號2》,越來越多關注父女、母子親情,以及青年婚戀、婆媳關係的綜藝節目問世,有觀眾說,看這就像給家庭關係開出專家門診的處方。

“素顏”演員參與其中,傳遞出的不只是“演員也是普通人”的觀念,真正引發討論的,是場外嘉賓觀察中多方圍繞家庭倫理、社會關係、人生選擇等方面的價值觀充分碰撞——父母是否應該因為子女婚姻而保持密切關係?婆媳相處應該更像母女還是更像閨蜜?把各方觀點理性擺到檯面之上,理性溝通取代劍拔弩張,節目也在無形中倡導著更為健康的家庭與情感關係。

演員可以是參與者,也能作為普通人生活的觀察者。聚焦認知障礙的紀實觀察類綜藝《忘不了餐廳》,讓演員黃渤等成為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群體的“配角”,傾聽他們與“遺忘”對抗的艱難,也幫助他們創造更多當下的回憶。該節目憑藉豆瓣9.4分的口碑,遠遠甩開同類型綜藝。“舉重若輕的表達,溫情卻不煽情”是贏得網友一致點讚的關鍵。

在網絡平臺與地方衛視的共同介入下,視聽產品競爭日趨激烈,綜藝也不例外。就是在這樣一種“白熱化”氛圍之下,屢屢脫穎而出的,並獲得長尾效應延續熱度的,偏偏是一些垂直領域的慢熱綜藝。現在下定論“垂直領域”“小眾綜藝”的夏天到來或許為時尚早,但對於一心想要製造“爆款”“現象級”,忽略專業素養、忽略溫暖人心、正向引領的部分創作者來說,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作者:本報首席記者黃啟哲

製圖:馮曉瑜編輯:周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