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隨著抗美援朝經典影片《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的熱播,很多人都關心志願軍當時吃什麼。

周總理親自動手為志願軍炒麵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我軍沒有制空權,部隊白天隱蔽防空,夜行晝伏,有糧食也難以生火做飯。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戰場上,向部隊供應什麼樣的軍用食品才既便於隨身攜帶,又能隨時食用?東北軍區後勤部試著將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經炒熟、磨碎、混合後,再加入0.5%的食鹽,製成一批易於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方便食品——炒麵。這批樣品運到前線後,因其既可避免做飯的炊煙暴露目標,又食用方便,很受指戰員的歡迎。

彭德懷司令員和志願軍總部的其他首長看過樣品後也都十分高興,專門讓負責後勤工作的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送來的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並要求在以後為志願軍準備的口糧中,要供應三分之一的炒麵。當時志願軍每月需要炒麵1482萬斤,東北地區只能解決1000萬斤,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關內加以解決。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建國初期的周總理。

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對此非常重視,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和中南各省市佈置任務。為了滿足前方這一緊急需要,東北人民政府還專門發出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專題研究部署任務。於是,東北和全國其他地區迅速掀起了一個男女老少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麵的熱潮。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人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同北京市的幹部和群眾一起做炒麵。消息傳到朝鮮前線,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的鼓舞。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志願軍後方為前線製作炒麵。

有了炒麵,打仗時,大家隨身揹著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在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就可以堅持行軍作戰。炒麵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戰士們感激炒麵解決了大困難,甚至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

1950年12月23日,在二次戰役即將勝利之際,為了繼續準備打第三次戰役,彭總讓洪學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所有部隊對於東北送來前方之炒麵頗為感謝。請今後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麵。”

從志願軍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運此類乾糧3萬餘噸,基本滿足了志願軍的急需。洪學智同志曾動情地說:“如果沒有炒麵,就解決不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東北軍區為志願軍運送的乾糧。

入朝初期

志願軍部隊經常面臨斷糧的困難

志願軍雖然有了炒麵,但是吃仍是大問題。就是炒麵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據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將軍回憶:

在入朝初期,第二十兵團部隊許多連隊一連十來天吃不上一頓熱飯,睡不上一次“乾燥的覺”。隨身攜帶的乾糧要帶到前線去,不敢輕易吃掉。四兩米加上自挖的野菜,就是一天的伙食。成千上萬的人得了腸炎、痢疾。

在供給困難的日子裡,我們糧食的定量己減少到很低的限度,前沿部隊每人每天一斤,兵團機關每人每天八兩(當時十六兩為一市斤,即半斤)。其實,有段時間連這個標準也達不到。

前沿部隊有時也難免處於彈盡糧絕的困境。從前沿部隊回來的參謀人員說,有的連隊斷了糧,只得挖一種名叫“拖拉機草”的植物充飢,結果致使一些戰士鼻子流血。有一些戰士因極度飢餓而昏迷,甚至死在陣地上。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身背肩扛向前線運給養。

敵人對志願軍補給線和倉庫的瘋狂轟炸,使志願軍的補給遭受了很大損失。例如,1951年4月8日,敵機向我三登庫區投擲大量燃燒彈,一次就燒燬了84節火車皮物資,其中有生熟糧食287萬斤,豆油33萬斤,單衣和襯衣40. 8萬套,膠鞋29萬雙,還有大量其他物資。後方供應的物資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前線,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燬……這使得志願軍的糧食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1951年4月下旬,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回國向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彙報志願軍後勤問題,“現在戰士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無子彈打,三怕負傷後抬不下來。”

在糧食最緊張的日子裡,主管志願軍後勤工作的洪學智每天把糧食的情況向彭總報告兩次,包括後方起運了多少糧食,運到沒有,送到前線部隊有多少。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美軍在他們的感恩節和聖誕節,前方官兵還能吃到火雞。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在同一時間志願軍戰士則以土豆充飢。

乾糧袋和“禮拜攻勢”

看過志願軍入朝作戰資料照片的人可能對志願軍戰士身上斜挎著的布口袋有深刻印象。這個布口袋就是乾糧袋,我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都使用過。美國兵供給足,不擔心沒飯吃,所以用不著這個。但對於供給相對落後的志願軍來說,這個不起眼的布口袋就至關重要了,在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志願軍必須靠這個口袋裡的乾糧維持生命。

為了防備空中無時不在的美軍飛機,志願軍前線部隊嚴格控制火的使用。沒有了篝火爐灶也就沒法加熱食品,也就沒有熱水能喝。很多時候,志願軍從上到下都是吃一口乾糧袋裡凍得硬邦邦的炒麵,再抓一把地上的積雪解渴。在第二次戰役中,第九兵團的將士們少則三天,多則九天沒有吃過一口熱飯,因為生火做飯會暴露目標。所以炒麵成了志願軍的主要口糧,有時候炒麵也沒得吃,只有用凍土豆來充飢了。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戰士們用乾糧袋領糧食。

一條幹糧袋通常能裝五到七天的乾糧,由於志願軍補給條件差,戰士們所需的給養、彈藥,主要靠自身攜帶,最多隻能支撐一個星期,然後攻勢必然停止,所以被美軍叫做“禮拜攻勢”。尤其是志願軍第九兵團,由於缺少汽車,武器裝備和彈藥全部都靠人力或畜力馱運,子彈也是每人自行攜帶,一般每支步槍為80發。因此糧食攜運就更為困難,從過鴨綠江後就只發過4天的乾糧,其後日子裡全部靠就地籌措,在人煙稀少的長津湖地區能獲得的糧食可想而知,很多部隊糧食供應下降到正常數量的一半甚至更低!

據入朝老兵回憶,入朝時每人背一個乾糧袋,大約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我們到了戰場就吃完了。那時,為了躲敵機,白天不能生火做飯。早上吃過早飯,帶傷員上山防空時,大家就裝上一些煮熟的土豆和炒麵,壓縮餅乾很少,主要留著給傷員吃。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冬天,土豆很快就凍成一個“硬石頭”,啃起來挺費勁,而且凍過的土豆,味道是苦澀的……就是這種又苦又硬的食品,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比較起來,可口的就是我們的“家常便飯”——炒麵了。吃炒麵是有“講究”的,必須邊吃邊喝水,否則又噎又嗆,根本無法下嚥。

我軍第一代野戰食品——

壓縮乾糧

電影《上甘嶺》中,志願軍在坑道里艱難吞嚥壓縮餅乾的鏡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士們吃的就是我軍最早的壓縮乾糧。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對軍用食品的研製和使用非常重視,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不久就開始了野戰食品研究。總後方勤務部軍需部首次組織生產壓縮乾糧,原料有熟麵粉、熟豆粉、花生米、蛋黃粉、幹棗粉、胡蘿蔔粉、砂糖、精鹽和植物油等,用機械壓縮成塊狀,主要供應赴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下半年,志願軍開始供應壓縮乾糧,這可以說是我軍歷史上最早的制式野戰食品。到1952年上半年,壓縮乾糧就基本代替了炒麵。但是,我軍最早的壓縮乾糧跟現在是沒法比的。

據一位在朝鮮戰場實習的軍校學員回憶,當時由於供給線經常被切斷,壓縮餅乾成為他們最“豐盛”的餐點。一次,因敵人飛機狂轟濫炸,供給線又一次被切斷。班裡已幾天沒有補給,班長從挎包裡摸出了一塊壓縮餅乾,大家卻相互推脫說不餓,最後班長決定“一人一口把壓縮餅乾吃完”。輪到一名小戰士吃,他實在太餓了,一口就咬下去,只聽“哎喲”一聲,竟硌掉了一顆門牙……原來,許多年輕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由於營養跟不上,牙齒都出現了鬆動,便出現了一時性急狠咬“鐵餅乾”硌掉牙齒的情況。

從1952年起,國內一些食品加工廠還研製生產了罐頭食品,供給在朝鮮前線的志願軍食用。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為志願軍生產的罐頭。

傳統的埋鍋造飯

由於軍隊這一武裝集團的特殊性和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等原因,我軍要求部隊平時一日三餐吃熱食,並規定作戰部隊每天不得少於兩餐熱食。在野戰條件下,野炊是當時保證熱食供應的唯一途徑。而埋鍋挖灶一直是野炊的基本技能。在抗美援朝戰場,我軍野炊主要是靠“埋鍋造飯”的傳統辦法。志願軍出國前就準備了行軍鍋5000口,這是當時最主要的野戰炊具了。

但是,“埋鍋造飯”這種傳統的野炊方式不僅攜行不便,而且在特殊地域和季節,特別是在高寒地區,挖灶臺都成為問題。埋鍋造飯不僅加工製作時間長,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夾生、竄煙的情況,製作的飯菜質量不高,衛生難以保證。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行軍鍋

據志願軍老戰士回憶,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能吃上繳獲美軍的C口糧,簡直就不亞於饕餮大餐!在長津湖戰役中還曾繳獲過美軍的野戰餐車,餐車的後廂一層層全部是鋁製的抽屜,拉開抽屜是一個個的灶眼,每層抽屜的空間正好可以放下美軍士兵的軍用飯盒,只要關上抽屜就可以對飯盒進行加熱,幾分鐘之後,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我軍從1952年開始研製炊事車,限於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到60年代初才研製並裝備了野戰馬拉炊事車。因此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仍是使用傳統的埋鍋做飯。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美國大兵能在烽煙瀰漫的戰場吃上冰激凌!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可是我們的戰士在啃冰砣!

毛主席說應該給戰士們增加營養,

每天吃一個雞蛋

由於志願軍戰士長期吃炒麵,營養不良,加上進入陣地戰後一面戰鬥一面挖坑道,過度疲勞,特別是初進坑道,陰暗潮溼,很少見陽光,許多人患上了維生素A缺乏症,一些人得了夜盲症,嚴重影響了我軍夜間作戰能力。

1951年冬,洪學智回北京向軍委總後勤部彙報志願軍後勤情況,受到毛主席接見。毛主席向洪學智詳細地詢問了部隊進入相持階段後的作戰情況、生活情況和後勤保障情況。當洪學智談到朝鮮前線供應上存在的問題,有的部隊由於營養缺乏,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時,毛主席臉上不禁露出了焦慮的神色,關切地說:“應該給戰士們增加營養,給戰士們每天吃一個雞蛋,這我們還是可以辦得到的吧!”

洪學智說:“雞蛋我們還是有的,但往前線運送很不容易,不但要轉幾次火車汽車,而且敵機轟炸得也很厲害,弄不好,就打碎了。”

毛主席說:“你們想想辦法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經過研究決定,從國內運來花生、黃豆、蛋粉、新鮮蔬菜和動物肝臟等營養食品,供應部隊。並從朝鮮老百姓中得到了兩個治療夜盲眼的土法子:一個是煮松針湯喝,一個是生吃小蝌蚪。由於採用了這兩個偏方,再加上我們的食品供應不斷改善,戰士們的夜盲眼很快就得到了治癒。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志願軍戰士堅守坑道。

陣地戰後期,

戰士能在坑道里吃上餃子

在抗美援朝前期的運動戰階段,各級軍需部門在供應炒麵和壓縮乾糧以解決部隊當時最低的飲食需要的同時,抓緊利用戰鬥間隙、戰況有利時機和利用黃昏拂曉時做飯,儘可能為部隊供應熱食,以便恢復部隊體力。在戰線基本穩定後,部隊進入坑道作戰,為了保證部隊及時吃上熱飯熱菜,前沿連隊改變了過去從後面坑道送飯菜的做法,在坑道口搭建小夥房,班排分散做飯。

到了第五次戰役後,轉入陣地戰,伙食有較大改善,後方部隊可以吃熱飯、餅乾和少量的罐頭,一線部隊不能生火,除了夜間炊事員可以從後方送上一頓熱飯之外,只能吃餅乾或者乾糧,只是由於轟炸,有時還是會斷頓,但比剛入朝時還是要好很多的。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在坑道里包餃子。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某部炊事班正在炸油條,改善戰士的生活。

一些條件較好的部隊,會千方百計改善伙食,在坑道里想方設法地種一些菜,《朝鮮戰爭1000天——39軍在朝鮮》裡面就有39軍的炊事員們在坑道里種了豆芽,還能磨出少量的豆腐。

楊成武將軍回憶:即使是在那種情況下,我們還堅持種菜,從國內捎種子:小蔥,小白菜,就在指揮所的旁邊開墾出一塊地,澆水、鋤草,解決了一點都吃不上青菜的難題。

1952年,志願軍物資供應全面好轉,志願軍將士吃飽穿暖已無問題。到1953年,志願軍將士吃上肉類和蔬菜水果已不是奢望了。

即便如此,志願軍的給養和美軍比仍是地下天上。但是,就是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叫苦、不抱怨,拋灑熱血,硬是打得那些吃飽穿暖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沒了脾氣!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志願軍以雪代酒慶祝勝利。

(作者系軍史專家)

相關鏈接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回顧五六十年代我國抗美援朝經典影片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周總理親手為戰士做炒麵!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平

編輯:李響

編審:任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軍網微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