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畔的綠色科技致富路——天水武山縣發展綠色蔬菜見聞

種植業 三農 蔬菜 農民 中國甘肅網 2017-05-28

通訊員 李政

西北蔬菜產業綠色發展武山論壇暨2017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將於6月1日在古城武山開幕。日前,筆者深入田間地頭,用文字記錄了“中國蔬菜之鄉”的美麗傳奇!

五月的武山,果蔬飄香。南河流域、山丹河流域、榜沙河流域、渭河流域以及蔬菜科技示範園等地,連片的蔬菜大棚內各種瓜菜色澤鮮豔,清香四溢,呈現出一派大豐收的喜人景象。田間採摘,市場交易,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

清晨,大南河流域蔬菜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菜地穿梭著村民忙碌的身影,一輛輛蔬菜運輸車排著整齊的隊列滿載著致富的憧憬,連片的萵筍顯得格外翠綠誘人。

“我們家去年種了3畝多萵筍,並且複種了蒜苗和架豆,收入3萬多元,今年又多種了一畝,估計收入還會增長。”郭家莊村民周耀華站在他的蔬菜地旁,一邊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著這兩年來蔬菜種植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一邊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據瞭解,大南河流域是武山縣設施蔬菜種植的發源地,也是天水市確定的現代農業標準化蔬菜種植示範區。該區域主要涉及洛門、楊河、沿安、四門4個鎮25個村,總耕地面積14.5萬畝,其中川地9590畝,山地13.541畝。主要以發展蒜苗、萵筍、西紅柿、地膜洋芋及複種地膜菜瓜、架豆等特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為重點。

為了讓蔬菜產業發展的成效惠及更多群眾,武山縣委、縣政府著力打造的武山蔬菜科技示範園累計引進番茄、辣椒、黃瓜、葉菜等13類蔬菜品種96個,篩選推廣了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29個,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育苗6500多萬株,為貧困群眾無償提供300多萬株。開展貧困群眾和基層幹部舉辦理論+實地培訓班61期,培訓4300多人次。

“隨著園區育苗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農戶對蔬菜苗認可度越來越高,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我們也一直努力為農戶提供優質蔬菜種苗,把各種蔬菜品種推廣到群眾中去,讓他們發展蔬菜產業,提高收入。”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建軍介紹。 隨著新技術、新品種的注入,蔬菜已經成為武山菜農的“錢袋子”。

馬力鎮北順村黨委書記劉天緒介紹:“北順村主要依靠種植反季節蔬菜富民增收,全村5000多畝耕地,一半以上都種黃瓜。經過對村民進行無公害、綠色標準的種植技術培訓,現在村裡的菜農個個都是‘土專家’,種植的黃瓜口感好,品質佳。”

在北順村的“蔬菜產業核心示範區”,村民劉順來的無土栽培脫毒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基地,就運用了防蟲網、滴灌、噴灌、黃板殺蟲等科技設施,將水肥一體化綜合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北順示範區引進的黃瓜通過嫁接,比老品種的壽命要長兩倍以上,可以全年種植。

在灘歌鎮黑池殿村,通過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全村有近千棟蔬菜大棚正在投入生產,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蔬菜產業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近一半,蔬菜大棚已成為廣大農民的致富棚、小康棚。

近年來,為滿足快速發展的蔬菜交易需求,武山縣建成了以洛門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鄉鎮農貿市場為中心、產地市場為基礎的蔬菜產銷網絡,全縣建成各類蔬菜市場126個。新建的洛門蔬菜批發市場佔地200畝,集集散交易區、貯藏保鮮區、特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名優特產系列品牌設計和市場開發中心於一體,成為功能齊全、檔次一流的現代化國家級蔬菜物流園區,並培育打造了隴上農莊等一批電子商務企業,為廣大的農民解決了蔬菜銷售的後顧之憂。

多項措施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渭水河畔給武山的農民群眾鋪開了一條綠色科技帶動下的致富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