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談枳術丸的臨床運用

中醫 中藥 藥品 黃連 異國風情千百度 2017-07-21

枳術丸出自《內外傷辨惑論》。藥物組成:白朮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攘一兩。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

功效:益氣健脾、消脹除滯。主治因脾虛不運,氣滯於中或氣虛下陷,而表現為胃脘痞脹,神疲,納少,便溏,面色無華,舌淡,脈細之症。其中,脘脹、神疲、納少、便溏為辨證要點。臨證時首當分清脹之虛實。《金匱要略》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凡脹滿拒按者為實;脹而喜按、喜溫者為虛;若脹且墜者,則為脾虛下陷之象也。因虛而脹,非大黃、芒硝之輩攻之能去,或以枳術丸之養正除積,正復則積自除。故凡因虛而病脹者,無論病之深淺輕重,均可用之。

筆者宗枳術丸健脾消脹、養正祛邪之意,認為枳術丸之用重在辨證而非辨病,以其補中兼消之功,凡見因虛致實之證,便可用此方,不必拘泥。臨證時,根據證之兼夾,或以枳術丸原方,或以枳術丸增味治之,臨床多用於治療脾虛之痞滿、便祕、小兒或虛人厭食等;若見脾虛著者,可加山藥、太子參、薏苡仁等清養之味;虛脹甚者,在補脾基礎上,加佛手、香椽皮等理氣而不破氣之品;墜脹甚者,加升麻、葛根等升舉清陽之品。隨證加減,靈活運用。

驗案:1.胃下垂

胃下垂者,脾氣升舉無力,氣虛下陷所致也。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脾虛胃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滯於中,則生痞脹。臨證雖有食積、溼熱之兼夾,但總以虛為本,以滯為標,不外乎因虛致實,枳術丸證具矣。筆者每遇此證,常以補中益氣湯配用之。

案例:劉某,女,47歲,四川人。病始於1994年子宮全切術後,因調養不慎,出現腹脹、便溏、納少,漸行加重,查纖維胃鏡、腸鏡、上消化道鋇透,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胃下垂。醫者多以大劑黃連苦寒清化之品治之、腹脹日重,於1998年6月來診。診時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納少,便溏,噯氣頻頻,滿腹墜脹,甚則步行不能百米,終日苦不堪言,舌淡,苔黃厚膩,脈細。證屬久病脾虛,中虛下陷,兼有溼熱。治當益氣健脾,昇陽舉陷,兼以清化。方取枳術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太子參12g、炒白朮10g,陳皮5g、法半夏6g、黃芩10g、仙鶴草15g、枳實5g、升麻10g、荷葉10g、炒山楂曲10g、石菖蒲10g。並囑飯後平臥1分鐘。7劑後,訴噯氣減少,腹脹因得矢氣而舒,苔厚膩漸化。原方去黃芩、石菖蒲,加薏苡仁20g、黃芪15g。再進7劑後,患者能行家務,繼以原方加減鞏固3月餘,復如常人。

按:患者本為虛人,虛者當養,然醫者以其病胃炎而每以苦寒之品伐之,殊不知溼熱雖為實邪,亦有因虛致實也。本虛標實,當以扶本為主,兼祛其邪,脾若能旺,則溼濁自消,且不再生。若苦寒傷胃,脾虛胃弱,脾無力運化,胃不能腐熟,溼日盛,氣愈滯,病不能除也。

2.便祕

便祕也稱大便難、大便不通、大便祕澀。便祕雖有虛實之分,但以虛證多見,多見於老年人、久病及產婦等身體虛弱者。或氣虛傳導無力,或血虛津虧不潤腸,終致大便滯而不通。故其正治大法,應氣虛補氣,血虛養血。而筆者認為,虛人便祕猶如舟之無帆,在當補即補的基礎上,尚需稍稍佑以行氣導滯之品以導舟行,積術丸即是。積術丸以術為君,補脾助運,佐以積實行氣導滯,雖藥少量輕,但組方切合病機,功專力宏,且無傷正之弊,最適宜於年老體衰、兒童虛弱、產後脾虛便祕之用。

案例:女,29歲,公司職員,南京人,1997年1月2日初診。患者大便乾結1年餘,病始於產後1周,大便乾結難出,狀如羊屎,日行1次,曾服西沙必利、麻仁丸等藥治療不驗,作纖維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苔薄少,舌邊有齒痕,脈細。證屬產後氣血虧虛,腸失濡潤,通降失司。治當益氣養血、潤腸通便。方用枳術丸加味:炒白朮12g,枳實6g、生地10g、當歸10g、黃芩10g、仙鶴草15g、百合30g ,何首烏10g,黑芝麻10g、決明子30g、萊菔子15g,服上方7劑,大便順暢,即以原方繼服5劑,鞏固療效而痊癒。

按:本例病起於產後,為產後氣血虧虛,大腸失潤便難出,醫者屢用西沙必利、麻仁丸促胃腸動力及潤腸通便均未獲效,而用補養氣血少佐積實、萊菔子等理氣通降之劑立竿見影,說明氣行則舟行,增水行舟,尚需氣導舟行,動靜結合,方獲靈驗。

3.厭食傷食

厭食、傷食多見於小兒、產婦及老人。以其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脾氣未充,胃氣未盛,運化腐熟不足也;產婦失血耗氣;年高則精虧髒衰。三者病因雖有不同,但病機則一,均為脾虛胃弱,復為飲食所傷。治療此疾,筆者每以枳術丸加萊菔子、炒山楂曲、炙雞內金等消導之品。曾治小兒許某,男性,4歲。家人代訴,小兒平素厭食納少,面色無華,消瘦,動則汗出,大便乾結,二日一行。筆者以炒白朮10g ,枳實5g、萊菔子10g、炙雞內金10g,水煎服,兩日1劑投之。並囑均衡膳食,規律進食。5劑後,家人訴小兒大便已暢,胃納增加,諸症好轉。

脾常不足,胃常有餘,中虛積滯是脾胃系統病證的最常見病機。積滯可為無形之氣滯,一可為有形之食積,無論何者,總以脾虛為本。積術丸立意於扶正,寓消於補,切合脾胃病理特點,且白朮、枳實對胃腸平滑肌有雙向調節作用。筆者以異病同治,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原則,通過化裁加減,尚用之於賁門失弛緩症和幽門不全性梗阻,症見胃脘脹悶,食後尤甚,飲食不下,嘔吐飲食或痰涎,食後即吐或朝食暮吐,證屬飲食或痰飲內停,胃失和降。病發時以邪實為主,枳術丸多與旋覆代赭湯、二陳湯、左金丸等合方應用,或加神曲、麥芽、萊菔子、制大黃等消導通降陽明之品,間見血瘀者可酌加赤芍、桃仁,紅花、丹蔘等,隨證施治,療效確著。

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談枳術丸的臨床運用

單兆偉教授榮獲全國名中醫後與夫人合影

單兆偉:男,漢族,中共黨員,1940年10月生,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1965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師從著名脾胃病專家張澤生教授及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全國名中醫。曾培養博士後3名,博士研究生40名,碩士研究生45名。

此文整理者:單兆偉教授的學生:嚴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