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中醫 佛教 養生 穴位 優勢傳播 優勢傳播 2017-08-30

2016年4月25日下午,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任編委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李良鬆教授任主編的500萬字《中華佛藏醫藥全集》,在全國政協禮堂首發。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醫學是佛門人士創造和傳承的醫藥學,以三學、四大、五蘊等佛學理論為指導,身、心、靈調理與診療並重,以最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全面協調。中國的佛教醫學與中醫藥學相互影響、糅合。據李良鬆教授考證,從東漢到民國期間,與佛教名詞術語有關的醫方名超過2000首。

至此,佛醫與道醫一起,不再深藏,開始顯山露水,造福百姓,國家提倡,儒釋道醫學齊頭並進,發放異彩,不但治病救人,也拯救心性缺失,在健康養生的同時,也挽救道德的淪喪。

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上醫醫國”最早見於《國語·晉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文子曰:“醫及國家乎”? 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醫和認為“上醫醫國,其次疾(治) 人”,是醫家的職責。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教醫學文化倡導一種‘治身更在治心’的健康觀念。”學誠法師在序言中表示,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主流醫學與傳統醫學有望趨向有機配合、相互補充的良性循環。“佛醫不是傳說,佛醫更不是迷信。”李良鬆教授堅信,“隨著佛醫學的全面復興,必將引領當代生命科學的潮流。”

佛醫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揉合的產物。佛教醫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學術思想、診療方法和臨床經驗,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學術地位。

道醫自古以來就有其名目,在唐代以前皆為道醫,只有修道之人或者方士才能醫病救人,如孫思邈、李時珍在當時都稱為真人,都是有名的道士。唐代以後道醫普傳才衍變為中醫。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鍼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中醫在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醫即佛教醫學,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為基礎,以佛學理論為指導,對人體的外科、內科疾病治療中形成的認識與經驗...自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又吸收和借鑑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醫藥學體系。佛教醫藥學的理、法、方、藥等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正是得益於中國醫學強大而厚重的體系支撐,才得以發展下來。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教醫學、醫藥,其內容與理論更具有中國特色。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醫在中國演變為極大流派。以河南嵩山少林寺藥局為代表的中原佛醫藥流派,以西藏的藏醫藥為代表的西北佛醫藥流派,以浙江竹林寺為代表的江南佛醫藥流派,以藥師佛為代表的精神醫療體系則廣泛地融化為南傳雲南地域及北傳八宗的為主的流派。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道醫最早以五行理論為基礎,在唐代以後道醫廣傳衍變為中醫,同樣沿襲了五行理論,而佛醫受此影響同樣認為自然界可以和人類生命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古代最早的醫藥典籍《黃帝內經》中將人體內外環境聯結成一個密切聯繫的整體: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味:酸 苦 甘 辛 鹹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感:怒 喜 思 憂 恐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穀:綠豆 紅豆 小麥 百合 黑豆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本草綱目》中提到:“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可以入腎。”這就與佛醫中的“五行與以色養生觀”有關,五行觀將五臟、五感、五方、五行、五味、五色緊密聯繫起來,認為五行間的相生、相剋針對五臟以及其相對應的情緒有相應的調節作用。五行學說強調“以形補形”、“以色補色”,認為色黑者入腎,因為黑色屬水,水走腎;且黑豆形狀也和腎相似,所以把黑豆稱為“腎之谷”。與黑豆補腎相同,綠豆補肝,紅豆補心,小麥補脾,百合補肺。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中醫曾沿著中國儒學思想而說“仁者壽”,而佛家則強調“慈悲是長壽之道”,顯然在醫學倫理方面中醫與佛學是相通的。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的自序中體現了“醫為仁術”這樣的中國儒家倫理思想。唐朝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就可以窺見到這樣的佛學慈悲心:“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佛醫的全部行為都以佛教的戒律為約束,其歷史發展對中醫的醫德規範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醫思想與中醫思想的合一性

佛醫思想在病因認識、治病方法、整體施治、生命研究、醫學倫理、養生理念諸方面都與中醫有高度的合一性

致病因認識的合一性

佛醫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與中醫有相通之處,如佛教的極微說和中醫的元氣論、佛教的緣起法與中醫的天人感應、佛教的諸行無常與中醫的恆動觀、佛教的四大學說、五大歸納法與中醫的陰陽五行說、都有相同之處。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治病方法的合一性

《黃帝內經》在用藥物的同時,也倡導“治神”與“移精變氣”,提倡用心藥,認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佛醫對於貪慾心過重的人,佛醫以不淨觀來對治,對於瞋恨心過重的人,以慈悲觀對治,若愚痴心太重,佛醫就以因緣觀來對治,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從察病到治病、調養都已經十分有中醫思想的痕跡了。

整體施治的合一性

從整體觀上看,佛醫與中醫都是先以人的整體性入手,而西醫則是先以人的局部入手,忽略了人的整體層次。

生命研究的合一性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中醫對生命的研究,利用文字表達的本身,就超越了文字概念,類比推舉抽象思維,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主要思維方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教中禪學的觀念。對生命的研究,中醫以抽象推舉的思維方法設立“生命靈魂”的目標;禪醫以“直指見性”的方法甩開形式的束縛,直接了當地接近生命的本體,這是禪醫思維方式,是研究人體與生命獨具特色的方法。兩者高度相合。

醫學倫理的合一性

傳統中醫使用中國儒學思想而持“仁者壽”,而佛家則強調“慈悲是長壽之道”。

養生理念的合一性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作為病因的煩惱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內容,造成人的性情偏頗,導致心身疾病。一般醫生靠藥物治療,佛學醫疾更多靠心,法眼識藥,慈悲醫病。中醫養生提倡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

一言以綜之,佛醫與中醫在養生觀念上都重點強調了養心、節食。

神祕色彩的合一性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中醫脈診,通過脈搏的率律去推判營衛、虛實與脈氣盛衰等臨床意義,是西方現代醫學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所不能完全解釋的內容。中醫一直為西方醫學所詬病,是因為中醫領域中有許多西方現代科學所無法觀測到的神祕內容,比如人體的的經絡分佈,精氣神的存在,佛醫中的氣、脈、明點、業這些都被打上了“神祕主義”,被定為“迷信”。

當中醫人士試圖以科學語言解釋這些“神祕色彩”時又被打上了“偽科學”。對於經絡體脈,中醫在物質研究上走出別樣的路徑,總結出人體穴位分佈,開拓了鍼灸、艾灸等治療方法。佛醫對於氣脈則在意念研究上走出了自由天地,開拓出深遠細密的禪修方法。

其實,科學從來都是伴隨著人類認識自然的程度而不斷修正的。一千年前認為科學的東西被五百年前的科學所否定,五百年前的科學又被一百年前的科學所否定,一百年前的科學被現在的科學所否定。那麼現在的科學又怎麼能保證不被一百年後、五百年後、一千年後的科學所否定呢?相信中醫、佛醫的諸多內容會和日食、潮汐一樣,曾經的神祕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成為科學。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小寨的大興善寺,院內立有一塊刻著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的石碑。靈相圖依碑文記載是唐朝玄奘高僧去西域取經,獲此珍寶進呈唐太宗,令刻石碑留傳至今。圖中足底刻有九種不同的圖案,這些圖案在足底上的部位同當今使用的足底反射區有著微妙的聯繫。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1.古代圖上十個足趾上有八個“卐”字輪,它當時代表的是佛徽,為吉祥之意,在當前足健法中證實是額竇反射區。按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講,額竇是共鳴的器官;按我國傳統的氣功學講,額竇有玄關之稱,是氣功修練的重要氣穴。

2.從圖中看到位於第一跖趾關節處是一把寶劍,意為智慧之劍,它含有“可斷除人的一切煩惱”之意。在足健法中這裡是甲狀腺反射區,按摩這個反射區可刺激內分泌系統,對人的心理、情緒和精神均可產生調節效應。

3.位於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是兩條魚。食、性兩欲是人的本能,也是煩惱之根源。在足健法中這裡為食道、甲狀腺對應部位,按生物全息律證實又是生殖系統對應部位。因此,此處的機能對人體的兩欲調整有著重要的作用。

4.位於第三、第四跖骨處是一座寶瓶。密宗修煉的基本功之一是寶瓶氣,功法是以發音為主。在足健法中這裡是肺的反射區。

5.第四、第五跖骨之間是一個海螺。佛教中稱為法器。在足健法中這裡左足為心臟反射區,右足為肝臟反射區。

6.足心是一個法輪。佛教中稱法輪為大宇宙運行的法規。在足健法中這裡是腹腔神經叢和腎臟反射區,從生理意義上講,此處可以稱為人的生命之“法輪”,即先天之本為腎,腎又是藏先天之精氣之處。腹腔神經叢又名為“太陽神經叢”,此處對腹腔各臟器以及人體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人體的能源,是調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的中心處。

7.再看足跟部位為蓮花,而且是三朵蓮花向上,一朵蓮花向下。在宗教中稱蓮花為淨水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只有修煉成道,才能登上蓮花寶座。在足健法中,這裡為生殖腺反射區,也就是內含氣功修煉丹田之意。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教中的這一足跡圖,是對目前足診療行業反射療法最好的佐證,也是佛醫與中醫最好的結合。

病由心生,病從心滅,我佛慈悲,佛醫有緣

佛醫強調“預防醫學”,佛菩薩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漸,在“因”上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開花結果,釀成苦果。佛醫“治未病”的理論要比中醫完善、徹底。  

佛醫和中醫都認為,疾病可以依靠人體自身的癒合功能治好,佛醫有“物藥”、“法藥”之分,物藥治身,法藥治心,普通中醫只重視物藥部分,而佛醫在治身的基礎上提出了治心的觀念,通過“法藥”來使人自愈。平日所見的法事法會,經、律、論也是法藥較為常見的表現形式。

聲明: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和媒體報道,如有侵權,告知即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