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3歲學中醫,卻成為一代大家!

中醫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 青醫說 2017-04-02

朱丹溪是宋末元初的一位名醫,醫術高明,他與李杲、劉完素和張從正並稱為“金元四大家”,他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號。他43歲學中醫,卻成為一代大家!

拜師學醫的故事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朱震亨師從名醫時已43歲了。那年他從浙江八華山出發,渡過錢塘江,到了蘇州,後來又到了安徽,再輾轉到南京,兜兜轉轉尋訪了大半年,直到一天,他來到杭州,有人告訴他這有一位名醫叫羅知悌。

那誰是羅知悌?羅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他是江南高僧荊山浮屠的學生,而荊山浮屠是史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的學生。

羅知悌雖然是劉完素的學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兩位張從正、李東垣的學說,應該是當時的集大成者。當然,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後一位,就是眼前的這個朱震亨。那個時候,他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朱震亨在聽說了羅知悌的學識後,當即決定,就跟這位高人學了。

萬事開頭難

想得到大師親傳哪裡有那麼容易?文獻記載:“蒙叱罵者五七次” 朱震亨:對不起啊,麻煩您了,再給通報一次吧。門童:去!快滾開!

如果當時朱震亨就這樣打退堂鼓了,也就沒有後來了。文獻記載:“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

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步入43歲的中年人卻像個小學生一樣,每天恭恭敬敬地站在羅太無先生的門口,等待他的接見,從早到晚,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幾個月。

一個人可怕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可以堅持那麼久,試問,鬼知道他之前經歷了什麼?讓朱震亨可以對學醫如此執著?(簡直是瘋了好嗎?要不要那麼拼?)43歲步入中年立志學醫,而這之前他都去幹什麼了?

不幸的童年

這又要從朱震亨15歲時說起,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可他卻放棄了科舉之途。因為那一年,家裡的男人——他的父親,大伯,叔叔相繼因誤診離世。

這個15歲的孩子不得不成為家裡的頂樑柱,開始“唯俠是尚”的生活,他胸懷正義敢作敢當,成了愛打抱不平的年輕人。

三十而立之年

就這樣朱震亨到了三十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他的命運又一次與中醫聯繫在了一起。這件事是他的母親病了,患上了“脾疼”,為了不重蹈15年前叔父的噩夢,朱震亨苦讀《素問》五年,終於將母親治癒了。

什麼是孝?朱震亨用行動做出了最好的詮釋。而醫道的根基是什麼?恰恰就是忠孝之心請記住,這是朱震亨能成為一代宗醫的基石。

四十而不惑

然後現實並沒有按照我們所想要的劇本發展下去。道理是直的,命運之路卻是曲折前進的。這個時候朱震亨已經36歲了。可他卻選擇拾起15歲時放棄的路,重新回到學校,師從許文懿,學習理學。

許文懿何許人也?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四傳弟子。而這個重量級人物也是最後朱震亨棄仕從醫的臨門一腳。經過4年苦讀,已經40歲的朱震亨終於準備參加科舉了。可這一年又發生了一件事,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積痰”病,由於治療錯誤,去世了。

從他的醫著《格致餘論》第一頁的序中我們可以一見端倪,他記載到:“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

什麼意思?我們不得不承認,老天爺給朱震亨的打擊是殘酷的,他最親近的人幾乎全在誤診下離他而去,他的父親,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後是他的妻子。

在這個時候,他的老師許文懿終於忍不住發言了,希望他可以從醫行善。終於,這個一代宗醫朱丹溪即將出場了。

有著一顆正義,忠孝之心,並經歷痛失至親的朱震亨,在老師的啟發下終下定決心,一心學醫,濟世救人,永不放棄。

所以就有了他43歲拜師從醫之行,古人用行動告訴我們,再晚的開始也不遲,只要認定目標堅持,終將學有所成。

作品成就他43歲學中醫,卻成為一代大家!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導滋陰學說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餘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餘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鬱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鬱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於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社會影響

浙江義烏朱丹溪陵園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對丹溪推崇備至,常遠道前來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濱獅子巖頂建有朱丹溪紀念亭,獅子巖麓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東朱村闢有朱丹溪陵園。赤岸鎮區、義烏城區、金華市區分別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雲山蒼蒼,高風不磨,世遠彌聲,仰止者多。”

學術思想簡介:節慎飲食護脾胃

朱丹溪認識到的“欲”,並不限於男女之慾,還包括了溫柔、聲音、顏色、馨香諸動火因素。他說:“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溫柔之盛於體,聲音之盛於耳,顏色之盛於目,馨香之盛於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他從制約相火出發,把節制食慾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說,飲食之慾,於身尤切。因此十分注意食物的選擇,以顧護脾胃。

脾胃暢達養生之本

丹溪指出,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人之陰氣依胃為養,保養脾胃,化源不絕,陰精方有所本。他說:“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氣,清和則能運。”在飲食攝養上,丹溪特別強調保護脾胃的清和暢達。他在《慈幼論》中說,“若稠黏乾硬,酸鹹甜辣,一切魚肉、木果、溼面,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養老論》說,“至於好酒、膩肉、溼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理殆在於此。

素食茹淡補養脾胃他43歲學中醫,卻成為一代大家!

節慎飲食對防止火動傷陰亦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務求厚味,心火隨起,貪於食慾,相火由生。飲食失宜,不但脾胃損傷,陰失化源,又因溼熱蘊中,邪火隨起,陰被暗耗。飲食之慾,不可不慎。對“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丹溪有獨特的見解,雲味有出於天賦的,也有出於人為的。“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之補陰之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偏厚之味,有致疾傷命之虞。”強調素食茹淡,以自然沖和之味補養脾胃清純沖和之氣。

胃腸過負致生積滯

節慎飲食是為了維護胃氣的清純沖和,其於此,丹溪提出了“倒倉”的創見。丹溪的倒倉論,是將人體的腸胃比作儲藏穀物的糧倉,認為水谷五味進入體內,必先到達胃部,對胃造成影響。而人們往往被物慾所累,對可口的東西難以自制,攝入過量,胃腸負擔過重,致生積滯。過量的攝食及情志所傷,都會損傷胃的消化功能,最終導致積滯、痰飲、瘀血的壅阻,而這些東西均非人體生理所必需,屬於滋生疾病的邪毒。丹溪還從火熱致病的觀點分析,“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棲泊之窠臼,阻礙津液氣血,薰蒸燔灼成病”。所以,必須採取“倒”的方法,清理腸胃,盪滌留毒,既減輕了胃腸的負擔,又避免了火熱變生百病。

慎用燥熱謹防劫陰

針對燥熱溫補時弊,丹溪慨著《局方發揮》,批評那些不揣體質盛衰及病勢輕重,概用燥劑為劫溼病,用暖劑為劫虛病,唯辛熱是投者。對於婦人無子,丹溪強調血少不足以攝精,欲得子者必須補其陰血,反對“輕用熱劑,煎熬臟腑”,使血氣沸騰,禍不旋踵。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養老論》中,以設問的形式闡發了慎燥熱的主張。他結合老人生理特點,闡發說:“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借水谷之陰,故羈糜而定耳。”《內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香附,但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防風、半夏、蒼朮、香附性燥不宜用,好酒膩肉、溼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易滋生鬱熱,應當慎用。其用藥、用食,用心良苦。

丹溪治療特色之一是制火養陰。他創制了大補陰丸等養陰名方,降火補水。冉雪峰曾對大補陰丸作了註釋:“陰氣漸竭,燥火燔灼,煩躁身熱,汗出不止,陰愈傷則熱愈熾,熱愈熾則陰愈傷,此際用六味等補水,水不能遂生,以生脈等保津,津不能終保,惟黃柏、知母大苦大寒,又以地黃之潤沃,龜板之鎮降,以急平其火,急斂其火,急鎮其火,急攝其火,去一分火熱,即保一分陰液。”

如今人們動輒進服名貴補品。有吃人蔘後,腹中脹滿,不思進食;有吃了鹿茸,痔瘡出血;有喝了大補酒,血壓升高,徹夜難眠。這是補不得法,反生火熱,損傷陰精,害了身體。防治之法,切記丹溪告誡:棄燥熱,慎溫補。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臺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素問軒、網絡資料,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