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痰法治痰法,沒有比這篇更全面的了'

中醫 穴位 中風 便祕 龍眼 雷濤醫師 2019-09-05
"
"
辨痰法治痰法,沒有比這篇更全面的了

說到“痰”,不是學中醫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學中“痰”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噁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痰致病證,甚為複雜,臨床各科均可發生。中醫文獻有“頑痰怪症”之稱,不僅說明了治療某些痰病難以速效,而且也談及了痰病痰證的症候怪異,變化無窮,因此要正確地判斷和治療痰病痰證,就必須對痰病痰證的有關情況,進行系統周密地調查,這就需要運用中醫的診法,詳細地收集臨床資料,以識別病證,推斷病情。中醫的診法包括望、聞、問、切,簡稱四診。

四診主要:首望、次聞、再問、終切,四者之間,相得益彰,必須四診合參,聯貫思索。現將四診在中醫痰病中的應用簡述如下。

(一)望診:通過視覺對患者的神色、形態、局部變化以及分泌物、排洩物等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獲得有關的症候資料,稱為望診。中醫特別重視望診。古謂“望而知之謂之神”。

(1)望神色:望診之要,先觀形色,神色包括精神和氣色。正常的神色是:眼睛靈活,目光炯炯,神知不亂,語言清亮,精神充沛,動作矯健,面色紅潤光澤。人的精神狀態和氣色變異,則可顯示人體的機能狀況和痰病的輕重緩急。症見神志憂惚,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甚則精神發痴,哭笑無常,多為痰氣凝結,阻蔽心神的痰癲症;煩躁不安,登高而歌,棄衣而行,呼號怒罵,表情多變,為痰火擾心的痰狂證;

突然昏僕,痰潮氣促,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為痰迷心竅、肝風內動的痰癇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喉中痰鳴,為痰氣鬱阻的痰厥證;精神抑鬱,表情呆鈍,默默無言,脘腹脹滿,為溼痰阻竅的痰呆症;面赤光亮如塗油為痰熱外透;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圍晦暗,為痰濁壅塞,氣血不榮。樓英在《醫學綱目》中記載:“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外症必須滿膈熱,口乾思冷,大便祕結,小便赤熱,久必生風,或眩暈耳鳴眼花,多虛證。……眼黑而行走呻吟,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疼痛。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痺,屈伸不便者,風溼痰也。眼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

(2)望形體:形體與五臟相應,所以五臟痰病必形之於外,形肥而食少,或肌肉鬆軟如綿,掌厚指短,手足作脹,見於痰溼肥胖。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眼 斜,神志不清,喉中痰鳴為中痰證。兩手顫動兼麻木,胸脅滿悶,乾嘔噁心,口粘為風痰手顫。手臂痿弱不能升舉,或一臂麻木不仁,時復轉移一臂,為痰濁流注筋脈所致的痰痿證。

(3)望局部 :眼瞼皮裡內外,有核隆起,細如米粒或黃豆,甚則大如蠶豆,不痛不癢,推之可移,觸之較硬,為痰阻經絡,結於胞瞼的脾痰核。驟起目偏視向內或外,多發單眼,患眼瞼胞下垂,睛珠運轉受阻,視一為二,素有胸悶嘔惡為痰溼阻絡目偏視。目不欲睜,雲霧移晴,兼頭蒙不爽,痰多胸悶,為痰濁停聚,清陽不升。喉部一側或兩旁形如龍眼而突起,頂部大根蒂小,質較軟,表面光滑為喉瘤。口角流涎不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鳴,二便閉結,為風痰上湧的痰實中風證。喉間多痰,吞嚥困難,口乾咽燥,胸膈痞滿,為痰火鬱結,胸膈不利的“痰膈”證。

(4)望舌:舌診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醫診斷痰病的特點和寶貴經驗。舌診的內容包括舌質和舌苔兩部分。不浮起為色,浮起為苔,苔能剝脫。舌質之色觀臟器之虛實。病則是苔之根,苔為病之苗。有諸內必形於諸外,視舌苔則知病情輕重深淺。痰病為五臟所傷,故舌診為辨證的重要依據。舌質和舌苔必須相互參照,綜合分析。凡舌苔粘膩,或白或黃,是痰之候。白而粘膩者為溼痰,白厚膩兼滑者為寒痰,黃而粘膩者為熱痰、火痰,灰黑而粘膩者為溼痰兼有鬱熱。

“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痰熱症也” 《察舌辨證新法》。舌苔黃厚而幹為痰熱壅盛,或頑痰化火。舌質淡紅,舌體萎軟無力轉動,苔白厚滑膩,為痰溼阻絡的舌萎。舌淡而肥大,苔滑膩,為陽虛痰溼內停。舌紅絳苔黃膩,為邪熱入營,素有痰火,以致痰涎內閉之候,必防痙厥。舌質紅絳,舌麻木,苔黃膩或黃厚而燥,為痰火上壅。舌絳上浮粘膩之苔,發於夏日為暑蒸溼濁成痰,舌紫苔膩而幹為痰火擾心,舌淡紫苔滑膩,為陽虛痰盛,或痰瘀同病。舌伸出不收,舌體脹滿,苔黃膩為心火挾痰。舌縱,舌強硬難出,為風痰閉阻經絡。吐弄舌,痰涎壅盛,醒後如常人,為風痰氣逆上擾的痰癇證。舌麻木,苔膩或滑為風痰阻滯;舌下結腫如匏,光軟如綿為痰包。

(5)望痰涎 :主要是觀察痰涎的色、質、量的變化情況,為辨證分析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來說,痰白色清為寒痰;痰白量多為溼痰;痰黃而膩為熱痰;痰色灰黑為火痰;形如破絮,色如煤炲的是老痰。滑而易咯是脾經溼痰;燥而難咯是肺經燥痰;青多泡沫是肝經風痰;堅而成塊屬心經熱痰;帶有黑點而清稀,屬腎經寒痰。

(二)聞診:聞診在四診之中,亦為重要一環,如《難經》上說:“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聞診包括聞聲音和聞氣味兩個方面,通過了解患者在聲音、排洩物的氣味等方面的變化,而有助於臨床辨證參考。症見發聲重濁,登高而歌,罵詈不避親疏為痰火擾心。語言錯亂,或喃喃自語,或狂笑不休,或哭笑無常,常見於痰溼內阻清竅,神明為之擾亂。譫語妄動,氣急嘔惡,痰涎壅塞為痰火擾神明。語言謇澀,伴有 僻不遂為風痰上擾經絡。聲音嘶啞,日久不愈,聲帶息肉或肥厚小結,為痰濁凝聚,阻塞咽喉脈絡所致。鼾聲不醒,喉間痰鳴,或作豬羊叫聲,多為痰濁阻閉的癇證。喉間痰鳴,聲如淺鋸,氣急喘促,為痰熱阻肺,壅塞氣道。咳喘咯痰聲音洪亮有力為外感痰咳、痰喘。咳喘咯痰低微無力,為久病虛痰咳喘證。噁心嘔吐,泛吐痰涎清稀為痰溼中阻,胃失和降的痰嘔證。呃逆吐酸,噯腐食臭為食痰積滯。長吁短嘆,胸脅痞滿,情懷不舒為痰鬱交阻,氣機不暢。咳吐痰濁膿血有腥臭味,為痰火壅肺,傷灼肺絡。

(三)問診:醫生有目的地查詢病人及其家屬,以達到了解病情,稱之為問診。根據痰病的特點,主要問一般情況、發病誘因、病程經過、症狀特點,以及飲食起居、習慣嗜好、周圍環境等內容,都要詳細地問清楚,不可忽略。其中症狀特點是問診的重點,是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之一。中醫從臨床實踐中總結了“十問”之法,乃問診之提綱:“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症見惡寒或背冷伴有胸悶嘔惡,身困重而疼為痰濁阻遏,陰陽格拒,陽氣不展的痰格惡寒證。低熱身困,夜發早止,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並不見升,或患病局部發熱,為痰濁遏阻,陽氣格拒於外的痰阻發熱證。寒熱交作,發有定時,嘔吐痰涎,胸悶不渴,為痰邪伏於少陽的痰瘧證。頭面出汗,或肢體一側汗出,或手足心汗出,伴有痰多脘悶為痰阻營衛,鬱伏局部,津液外透所致的痰阻汗症。面部疼痛,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而難忍,有時鼻旁或脣旁有引痛點,偶有觸犯則突發,伴有頭暈胸悶,發熱口乾,肢麻,為痰火阻絡。若呈發作性,抽掣樣疼痛,劇烈難忍,遇冷則重,得熱則減,面虛浮,首如裹,為寒痰頭痛。頭脹痛難支,或昏暈如冒,或沉重如裹,為痰溼頭痛。鼻內痠痛,涕稠粘黃,咳嗽痰多,為痰火阻肺,鼻竅不利。胸痛胸悶或感憋氣,疼連肩部,為痰濁阻遏,胸陽不展的“胸痺證”。胸疼兼咳嗽氣或如鐵鏽,為痰熱壅肺,肺絡受傷。

脅痛或如弦繃急,時吐痰涎,為痰濁流滯胸脅之間的痰痺證。心下鞭滿,疼痛而拒按,甚則從心下至少腹鞭滿而痛不可近,胸悶便祕,為痰熱結胸。胃痛食少,嘔吐痰沫,脹滿痞塞,為痰阻中焦,氣機不暢。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病程較長,動則疼甚,肩部惡寒覺冷,為痰溼久居分肉之間,組織失於溫養。臂痛肢重,膚脹微腫,並見寒冷嘔惡,為痰溼流注,阻遏氣血運行所致。乳房脹墜疼痛,脘腹脹滿不舒,多見於哺乳期肥胖婦女,乳汁難下,為痰氣阻閉於乳房所致。精神困頓,嗜睡如泥,形體肥胖,為痰遏陽氣,陽不得伸展。失眠心悸,嗜臥健忘,喉中痰鳴,為痰濁擾心。多夢易醒,胸悶多痰,口苦而粘,為痰熱擾心,神不守舍。

食後欲睡,精神疲憊,痰多體胖,為痰溼困脾,脾氣不伸。善食膏糧厚味,甘美肥膩之品,可以助溼生痰。嗜食菸酒,可蘊熱釀痰。飲食不馨,厭油膩厚味,喜素食、熱食、淡食,或焦香炙煿食物,或口粘、口膩、口甜、口乾不思飲水,均為痰溼內盛之象。若朝食暮吐,吐出飲食痰涎,為痰氣交阻反胃證。吞嚥食物梗噎不順,甚至飲食難下,胸膈痞滿引痛,為痰膈證。洩下不爽,大便夾有痰液,伴有咳嗽多痰,為痰滯腸腑的痰瀉證。若見大便夾粘,祕而不暢為痰祕證。月經不行,或量少色淡,或經質粘稠,或經行後期,甚至影響生育,兼見體形豐腴,身困多痰,為痰濁阻滯衝任,衝任失調所致。若見帶下粘稠量多,為痰濁下注帶脈,帶脈失約。

(四)切診: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分述如下。

(1)脈診:脈診具有悠久歷史,反映了中醫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切脈多宗《難經》之法,獨取寸口。寸、關、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稱為三部九候。正常之脈,貴在有胃氣、有神、有根,即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律均勻。切脈,在痰病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對於分辨痰病的原因,推測疾病的變化,識別痰邪的性質,都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在這裡,僅將痰病痰證的臨床常見脈象加以介紹。

1.浮脈:浮脈為陽脈,主病在表,《瀕湖脈學》指出“寸浮頭痛弦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2.沉脈:沉脈為陰脈,主裡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寸沉有痰水停胸” 《瀕湖脈學》,說明了沉脈見於寸部,屬胸膈間的痰鬱水停諸證。

3.遲脈:遲脈為陰脈,“遲司髒病或多痰”《瀕湖脈學》。遲脈一般都屬於髒氣方面所發生的病變,例如脾陽虛,痰溼盛,就會見到遲脈。

4.數脈:數脈為陽脈,主病為熱。數而有力為實,數而無力為虛,“數而滑實為熱毒痰火” 《脈學闡微》。

5.滑脈:滑脈為陽脈,主病多痰。“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瀕湖脈學》。古人云:“左右關上脈滑大者,為痰在膈上;關脈滑數者,為痰隨火動;關脈弦滑者為風痰閉阻”。

6.澀脈:主燥痰、鬱痰、氣滯血瘀。澀兼細多燥痰,細澀不滑多鬱痰、老痰、頑痰,或痰瘀相結。

7.緊脈:主病為寒為痛為冷痰。《瀕湖脈學》說:“緊為諸病主於寒,咳喘風痛吐冷痰”。

8.弦脈:多屬風痰、痰飲、肝膽病。《瀕湖脈學》說:“肝膽脈弦陰陽分,飲痰寒熱症纏身”。又說:“寸弦頭痛膈多痰”。

9.促脈、結脈:為痰積、痰結。右寸脈促為時時咳嗽、氣喘痰壅的肺熱痰積證。《瀕湖脈學》說:“結脈為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

(3)按診:按之皮下有結節、腫塊,皮色表面無變化,或微有涼感,或膚色晦暗,為常見的癭瘤、瘰癧等,俗稱“痰核”、“痰結”。按之腹內或其它組織器官有腫塊,結而不去,為“癥積”、“癖塊”,是痰瘀互結所致,等等。如此病證,只有通過觸摸按壓才能有助於診斷。上述扼要地談了痰病的診法應用,臨證時要四診合參,綜合分析。如果脈證相符,辨證施治不難,但由於痰病痰證複雜多變,脈症多有不符,有時要合脈從症,有時要舍症從脈,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切不要把切脈神祕化,以切脈代替四診,誤人病情。根據臨床體會,痰病痰證多有脈症不符者,而舍脈從症者又為之常見。當然要綜合分析,抓主要矛盾,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痰屬溼,津液所化。

(雜著)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繩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內因:人之氣道,貴乎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風署燥溼之侵,內為驚怒優思之擾,飲食勞倦,酒色無節,榮衛不清,氣血濁敗,燻蒸津液,痰乃生焉。(匯補)外候: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瀉,為眩暈心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賽。或胸脅轆轆如雷鳴,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成塊,似 非 ,或賽於咽喉,狀若梅核,或出於咯吐,形若桃膠,或胸臆間如有二氣交紐。或背心中常作一點冰冷,或皮間赤腫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腫硬麻木,或脅梢癖積成形,或骨節刺痛無常,或腰腿痠刺無形,或吐冷涎綠水黑汁。

或夢煙火劍戟叢生,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或走馬喉痺。或齒痛耳鳴,以至勞瘵癲癇,失音癱瘓,婦人經閉帶下,小兒驚風搐搦,甚或無端見鬼,似祟非祟,悉屬痰候。(王隱君)痰分五臟:生於脾,多腹痛膨脹,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瀉積垢,或淋濁帶淫,名曰溼痰。若挾食積痰血,內成窠囊癖塊,外為痞滿堅硬,又名食痰。留於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鬱痰。或上衝頭面烘熱,或眉稜鼻 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飲酒,乾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升於肺,則賽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發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

若咽乾鼻燥,咳嗽諷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結胸臆,稠粘難咯,名曰老痰。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於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 動,耳葉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停於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蓄於脅下,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聚於腎,多脛膝痠軟,腰背強痛,骨節冷痺,牽連隱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痰症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症。

久則停於脾肺,朝咳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家痺症,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煙燻黑者,痰也。目睛微定,臨時轉動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痺,屈伸不便者,風溼痰也。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咯之難出,漸成惡味,但傷風者,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傷熱者,痰必濃濃而難化。內虛者 ,痰亦清薄而易於化水。又味甜者屬脾熱。味腥者屬肺熱,味鹹者屬腎虛,味苦者屬膽熱,色青者屬肝風,色黑者屬腎水,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氣不歸元。色紅為火盛凌金,血不及變。所以縫痰必勞損病症居多,最宜慎重。左右關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關脈洪者,痰隨火動。關脈伏者,痰因氣滯。圖片若痰症得澀脈者,卒難得開,必費調理。有病患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其脈沉細者,非風也,必有痰飲在上焦

中醫痰證解:

水谷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七情四氣時衝逆,脾胃旋傷懶營運。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或癢或麻或痛痺,或留肌膜結瘤癭。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來髀 作痠疼。

或如綿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於胸。或為喘嗽心嘈雜,嘔吐痰涎碧靛青。攻上頭時眩暈倒,眼 口噤耳中鳴。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痴呆不識人。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荏苒做成勞瘵病,風癇螈縱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刺,一線寒牽背脊心。

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夫人之氣道,貴乎清順,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營運,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蓋痰之為病匪一,王隱君備言之。然其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溼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因酒飲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不能制火而生者。

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痺,溼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疾多成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名。治法∶熱痰則清之,溼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必固中氣以運痰,腎氣虛者,必壯腎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飲類,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標也。若汗、下過多,損其脾胃,則痰易生而轉多,誠非王道之治也。莫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溼,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痰證,病證名。痰,古作“澹”或“淡”。泛指痰濁之邪滯留於體內的病證,包含較廣。痰與飲常兼併發病,《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諸病源候論》則記述了寒痰、熱痰等痰證。朱丹溪謂:“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膈,為壅塞;或胸脅間漉漉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痺不仁”(見《丹溪心法》)。

《症因脈治·痰證》:“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薰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醫林繩墨》卷二:“人之氣道,貴處清順,其痰不生。設若窒塞其間,痰必壅盛。或因風、寒、暑、溼、熱之外感,或因七情、飲食之內傷,以致氣逆液濁,而變為諸症之所生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景嶽全書·雜證謨》:“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溼,溼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所以凡是痰證,非此即彼,必與二髒有涉。”臨床上根據痰飲因、證和部位的不同,又為分風痰、寒痰、溼痰、燥痰、熱痰、虛痰、實痰、氣痰等病證。

(一)實痰:1.發病條件:感受外邪,或氣滯、血瘀、食積,使內臟機能失調,痰濁停積為患。痰病具備實證的性質:邪氣亢盛有餘,正氣未衰。2. 症候特點:咳痰聲粗,多痰色黃,心煩口苦,胸脅脘腹脹悶,痞滿積塊,便祕,溲赤澀痛,舌苔厚膩,或黃或白,脈滑有力。3.治法:祛痰除實。

(二)虛痰:1.發病條件:稟賦不足,後天失調,年老體弱,房勞過度,久病不愈,失治誤治,正氣日衰,痰邪致生。痰病具備虛症的性質:正氣(陰精、陽氣)不足,邪氣不盛。2.症候特點:咳痰聲音低微,痰多清稀如涎,氣短懶言,面色虛浮皓白;或面黯清冷,形寒肢冷,骨節冷痛,四肢不舉,肢軟便溏,體肥懶動;或咳痰粘而不爽,潮熱,五心煩熱,舌淡或舌紅苔花剝,脈沉細無力。3.治法: 補虛化痰(溫陽化痰,滋陰化痰)。

(三)寒痰:

1.發病條件:外感寒邪,素有痰疾,或陽虛寒溼相搏為痰,或脾腎陽虛,水泛為痰。痰證具備寒邪性質:寒屬陰邪,其性清冷,凝滯主痛,收引攣縮。

2.症候特點:喘咳痰白清稀,形寒肢冷,苔白潤,脈滯弦,或足膝痠軟,骨節冷痛,腰背強痛,或面黑清冷,肢軟便溏,嘔逆吐酸,四末寒冷,其痰有黑點,量多而稀。

3.治法:溫肺化痰,或溫通經脈以散寒痰,或健脾溫腎化痰。

(四)熱痰:

1.發病條件,素有痰疾,因“飲食辛辣燒炙煎煿,薰裀厚褥及天時鬱勃”而誘發,或七情鬱熱,熱灼津液而成痰。痰證具備熱邪性質:熱性燔灼,耗散津液,痰熱相搏,易擾心神。

2.症候特點:咳嗽氣粗,痰黃而稠,吐而不暢,口乾脣燥,熱痰擾心,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神昏痙抽,舌紅苔黃膩,脈滑有力。

3.治法:清熱化痰。

(五)溼痰:

1.發病條件:外感溼邪,內與體中之水液交凝積聚成痰,或飲食不節,脾胃乃傷,溼聚生痰;或中氣不足,水溼運化無力而聚成溼痰之證。痰證具備溼邪性質:溼屬陰邪,其性重濁,留著粘滯,傷陽遏氣,易困傷脾氣。

2.症侯特點:胸腹滿悶,噁心嘔吐痰涎,咳喘痰白量多而粘,或黃易出,納呆便溏,身重而軟,倦怠喜臥,頭重如裹,脘腹疼痛,婦女可見帶下、不孕。

3.治法:燥溼化痰。

(六)風痰:

1. 發病條件:外感風邪,觸動痰疾,或因風熱拂鬱而發或內傷鬱熱生風釀痰。痰證具備風邪性質:風為陽邪,輕揚浮越,善行數變,變幻百端。

2.症侯特點:惡風咳喘咯痰,或肢體遊走作痛,皮下腫起,麻木不仁,肢顫身癢,癱瘓失語,或神識昏亂,失語,或為眩暈頭痛,或為癲、狂、痙、癇。臨床多見肥胖,咳痰多,喉中痰鳴,舌苔滯膩,脈弦滑。

3.治法:疏風化痰,或熄風化痰,或搜風滌痰。

(七)燥痰:

1.發病條件:外感燥邪,下幹肺家,燥痰作成,或肺腎陰虧,灼津化燥生痰。痰證具備燥邪性質:燥性乾燥,傷陰傷津,易傷肺胃。

2.症候特點:秋燥肺咳,咳多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粘狀痰,澀而難出,或咽乾鼻燥,心煩口渴,皮毛乾燥,咳嗽喘促少痰或無痰,脈細澀而數,苔黃,或黃膩少津不潤。

3.治法:潤燥化痰,或滋陰潤燥化痰。

(八)火痰:

1.發病條件:可由直接感受溫熱之邪所致,也可因風寒溼燥,入裡化熱化火而成,或由臟腑機能失調或情志過激而變生。痰證具備火邪的性質:火性炎上,迫血妄行,煉津暴烈,痰火相結,積久交固,易擾心神。

2.症候特點:咳嗽咯痰少而堅成塊,或呈灰黑色,或痰帶血絲,口脣乾紅,面赤心煩,嘈雜易飢,夜寐不安,甚為狂躁,神昏譫語,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膩燥,脈洪滑有力,或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九)鬱痰:

1.發病條件:素蘊痰疾,因事逆意,或七情拂鬱,氣滯痰留,痰阻氣行,痰鬱互結。痰證具備肝鬱的性質:肝鬱氣滯,肝失疏洩,氣機不暢,常因精神因素誘發或加重,氣滯痰凝常伴血瘀。

2.症候特點:胸脅不適,脘腹痞滿、悶脹,痛無定位,或喉中異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形如破絮,狀如梅核,或為腫物作瘤,每因情志波動而加劇,婦女可見乳核脹痛,脈弦滑。

3.治法:解鬱化痰或兼以舒肝理氣。

(十)食痰:

1. 發病條件:飲食不節或偏食,過食肥甘厚味,宿食積滯,痰食互結。痰證具有食積性質:宿食停積,腸胃乃傷。

2.症侯特點:咳嗽多痰,噁心嘔吐,吐出痰食夾雜,噯腐吞酸,胸悶不舒,脘腹脹痛,食則痛甚,瀉則痛減,舌苔厚膩,脈沉滑。

3.治法:消食導滯化痰。

(一)心痰:

1.心的主要功能:心主血脈,主神志,主汗液,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2.痰證具有心病的特點:血液的運行障礙,心胸憋悶、心悸心痛、頭暈紫紺、偏沮、四肢厥冷、舌體強硬、麻木、振顫;情志思維的異常,包括癲狂、昏迷、妄言、譫語、喜笑無常,或悲不自勝、失眠夢寐、健忘。

3.常見心痰辨證分型:

(1)痰迷心竅:痰迷心竅,多由精神刺激引起,如抑鬱悲怒,過度思慮,致使氣結溼生,化為痰濁,阻礙心竅。①症候特點:神志錯亂,意識不清,或自言自語,低吟慢唱,旁若無人,神呆目滯,舉止失常,嚴重的可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漉漉有聲,脈沉弦,舌苔白膩。②治法:滌痰開竅。

(2)痰火擾心:痰火擾心常起因於大驚大怒,刺激過度,火盛痰壅,神明蔽塞,或圖謀不遂,憂思鬱結,屈抑無所伸,忿怒無所洩,五志之火內燔,痰與火結,乘於心髒。①症候特點:心煩心悸心痛,口苦失眠,多夢易驚,口乾脣燥,痰堅而成塊。重則語無倫次,哭笑無常,狂躁妄動,甚則打人毀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蔽親疏,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大而滑數。②治法:清心瀉火,豁痰開竅。

(3)痰阻心絡:濁痰阻遏心陽,胸陽不展,氣血運行失暢,心脈痺阻不通。①症候特點:心前區悶痛,甚則可放射至肩臂,頭暈、心悸、氣短,或見惡寒肢冷,兼有腹脹,噁心納差,舌體肥胖,苔白,脈弦滑。②治法:宣通心陽,化痰通絡。(4)心虛痰鬱:心血不足,痰居心位,正如《證治匯補》雲:“心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鬱而停痰”。①症候特點:驚悸不寧,心虛神怯,多夢失眠,口渴而肌膚潤澤如故,舌淡白,苔滑,脈沉細而滑。②治法:導痰養心。

(二)肺痰:

1.肺的主要功能:主宣發肅降,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開竅於鼻。

2.痰證具有肺病的特點:主要為肺失宣降,表現為咳嗽、哮喘、咯痰、胸悶、胸痛、鼻酸。

3.常見肺痰辨證分型:

(1)肺虛痰戀:久病肺虛,或邪熱久戀於肺,損傷肺陰,陰傷生虛火,火熱灼津成痰,痰濁留戀於肺。①症候特點:咳喘日久、動則尤甚、痰粘難咯,或粘稠量多,或自汗畏寒、易於感冒,或潮熱顴紅、舌質淡紅,或舌質紅赤少苔、脈細滑無力。②治法:補肺化痰。

(2)痰濁阻肺:肺為貯痰之器,痰濁內阻於肺,使肺氣不得宣降。①症候特點:咳嗽,痰量較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見氣喘,胸滿;或便祕腹洩夾痰液,嘔惡等症,舌苔白膩,脈象多滑。②治法:宣肺化痰。

(3)痰火壅肺:邪火內盛之人,或感受溫熱之邪,或寒溼之邪鬱久化火,上焦之津液多被煎熬成痰,痰火上壅於肺。①症候特點:咳嗽氣喘,喉中有稠痰,咳咯難出,煩熱口渴,胸悶氣急,苔黃膩,脈滑數。②治法:清肺瀉火化痰。(4)痰閉肺氣:痰濁凝於氣道,肺氣閉塞不通,此以咽喉局部疾患為多見。①症候特點,咳喘氣促聲啞,咽喉局部糜爛,脣青,有呼吸停息之虞。③治法:急以湧吐痰涎,暢通肺氣。

(三)脾(胃)痰:

1.脾胃的主要功能: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納腐熟。一髒一腑,一運一納,共同完成人體飲食的消化吸收,水液的正常代謝。

2.痰證具有脾胃病的特點:表現為消化不良,營養障礙,食慾不振,脘腹脹痛痞滿,嘈雜納差,噯噫,呃逆,大便不調。

3.常見脾(胃)痰的辨證分型:(1)脾虛痰盛:脾為後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轉輸津液,脾氣不足,水谷不化,聚溼主痰。①症候特點:納呆噁心,噯氣反酸,泛吐痰濁,脘腹悶脹,神疲乏力,面色萎黃不澤或虛浮,腹脹便溏;或畏寒肢冷,舌淡或淡胖,舌苔膩,脈細軟,或沉遲。②治法:健脾化痰或溫中化痰。(2)痰阻中焦: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痰濁壅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痞塞中焦。①證候特點:胃脘堵悶,嘈雜不飢,泛吐痰涎,頭目眩暈,肢體沉重;或腸鳴腹瀉,苔白膩,脈濡滑。②治法:和中化痰。(3)痰火鬱中:嗜食膏樑厚味炙煿煎炸之品,積熱化火,煉津熬痰,痰火鬱結於中焦脾胃。①症候特點:噁心泛酸,似飢非飢,食慾不振;或食過而粘,苔黃而膩,脈弦滑數。②治法:清中降火化痰。(4)痰飲蓄中:溼氣獨盛,脾胃被遏,水津失運,痰飲停蓄於中焦。①症侯特點:脘腹堅滿而痛、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鳴漉漉,或心下悸動、脈沉弦有力、舌苔白膩。②治法:攻痰逐飲。

(四)肝痰:

1.肝臟的主要功能:主疏洩氣機,調暢情志,主藏血,主筋膜,其經脈循行於外生殖、乳房,並與衝任二脈相連。

2.痰證具有肝病的特點:表現為脅痛、眩暈、頭痛、震顫、抽搐,以及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證。

3.常見肝痰的辨證分型:(1)肝風挾痰:肝陰不足,陽盛化風,風痰上擾,流竄經絡,或上壅清竅。①症候特點:頭暈且脹,頭痛而重,耳鳴目弦,嘔惡多痰,少寐多夢;或突然發生舌強語謇,口眼 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僕,不省人事,面白脣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紅,脈弦細數;或舌苔白膩,脈弦滑緩;或四肢抽搐,口中作聲,喉間痰鳴。②治法:熄風滌痰,或兼以滋陰潛降,或兼以辛溫開竅。(2)肝經痰熱:氣鬱化火,煉津成痰,留伏壅阻肝經。①症候特點:心煩失眠,口苦口臭,噁心厭油,兩脅悶痛,飲食減退,面色晦暗,肢體困重,便祕溲赤,或體肥痰盛,舌苔厚膩難化,脈沉弦有力。②治法:清化肝經痰熱。(3)肝鬱痰結:情志所傷,肝氣鬱結,氣與痰結,鬱阻胸膈之上。①症候特點: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悶善太息,咽中不適,甚則有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兼脅痛,女子可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舌苔白膩,脈弦滑。②治法:疏肝解鬱,化痰利氣。

(4)肝虛痰鬱:久病肝血不足,痰濁鬱積不化,或他髒病及肝臟,失其所養,疏洩失職,痰濁內生。①症候特點:精神萎靡,頭暈目眩,爪甲不華,肢體抽搐或麻木不仁,喉間多痰,舌質淡,苔白,脈多弦細滑。②治法:補肝化痰。

(五)腎痰:1.腎的主要功能:腰為腎腑,腎藏元陰元陽,主水主骨生髓通於腦,主納氣開竅於耳及二陰。2.痰證具有腎病的特點:腎藏精,只宜固密,不宜耗洩,故其病證,多見虛痰。表現為,腰痠腰痛,耳鳴耳聾,咳喘少氣,晨瀉尿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3.常見腎痰的辨證分型:(1)腎陽虛痰泛:久病虛衰,腎陽不足,溫化無權,上泛為痰。①症侯特點:久病痰喘氣促,呼多吸少,動則更甚,痰多而稀薄,浮腫畏寒,腰膝冷痛,晨瀉尿頻,舌淡苔薄,脈沉遲無力。②治法:溫腎化痰。(2)腎陰虛痰戀:久病腎陰虧虛,因虛火煎熬津液為痰。①症候特點:痰咯不爽,咳喘不寧,呼吸短促,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嫩紅,苔少,脈弦細而沉。圖片②治法:滋腎化痰。

▍聲明:

○ 本文涉及方藥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雷濤醫師微信號:342218535,歡迎投稿交流嘮嗑,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