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我曾經也認為中醫沒那麼有效,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我以前看中醫,覺得沒那麼有效。李老說:一切病都是陽氣不足。我覺得這麼說很有意思,就接著問:“陽氣不足,那陰氣在哪兒呢?”他說:“沒有陰氣不足,就是陽氣不足。”

我真正萌生想學中醫的念頭,要感謝我的前女友。

我以前看中醫,覺得沒那麼有效。

直到2004年,有一回我前女友病了,她得了風寒,掛了很多天點滴,一直沒有好。病的原因,是她與我各自的業力所致,主要責任可能在我。於是她就不停地生氣,內因、外緣和合之後就產生了病。

樑冬:我曾經也認為中醫沒那麼有效,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正好李可老先生和劉力紅老師到廣州來,我就拉著我前女友去吃午飯。我印象很深,那天吃的是齋飯,我前女友坐中間,兩位先生各自把了脈。然後兩人對視了一眼,默默點了一下頭,又換了一隻手各自把脈。兩人就一起開了一個方子。

據現場其他人士回憶,當時充滿了葉問時代的江湖神祕氣息,而我也腦補了《將軍令》中的片段。沒想到,那個方子兩點鐘吃下去,四點鐘她就活蹦亂跳,好像沒事兒人一樣。

這件事讓我很震撼,改變了我對中醫的觀念。

補充一句,這位前女友之所以成為我的前女友,是因為她不幸地成為了我的現妻

1

碰到李可老先生,我發現中醫不是這麼簡單

作為一個傳媒人、文化人,我當年是把中醫作為一個文學事業來看待的。

《思考中醫》之所以一下子被重視,主要原因是書的前兩章引用了很多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思考,引發讀者很多的好奇。其實書的後半部分在講六經辯證的時候,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

絕大部分的讀者看《思考中醫》,只看了前面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內容。

但這也足以讓這本書成為了一本很暢銷的書,因為它第一次向公眾展示了一種與中醫有關的思考方式和哲學觀。公眾,尤其是那些傳媒人、文化人(統一被稱為文科生的沒什麼科學意識的那種人),一下子意識到了中醫的奧妙。

比如作者講到“病”這個字,他講到“東西”,講到“心”,講到為什麼“心、肝、脾、肺、腎”當中,“肝、脾、肺、腎”都是有“月”字旁,而“心”這個字卻沒有“月”字旁。顯然這種文字上的解讀快感,可以讓大部分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產生“文化人”的感覺。

那時候,我還是作為一個文學青年,作為談資,來思考中醫的問題。但後來碰到李可老先生,我發現中醫不是這麼簡單。

2

五年之後,李可師父才肯收我

李可老先生治病很有效,這與他的思考方式有關。

我有一位大學的學姐得了紅斑狼瘡,當時我也不認識別的中醫,就讓她去找李老。與此同時,我們學校還有另外一位老師的太太也得了紅斑狼瘡,她是用激素治療的,產生了很多副作用。而我的學姐,用李老純中醫的方法治療得非常好,好到完全恢復了之後,還生了一個特別好的孩子。

樑冬:我曾經也認為中醫沒那麼有效,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有一年,李老到廣州講學,我的學姐還帶著她健壯的兒子,“啪”的一聲跪在師父面前連磕三個響頭。

當時我在想,如果他向我這樣磕頭的話,我應該回拜還是淡定地說“免禮平身”?當然,後來的結果再一次證明,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這件事情也讓我產生了一個強烈的信心。“信心”這個東西還是要有證,需要有人演給你看。所以,我就跟李老說,我想拜師學醫

五年之後師父才肯收我。

他其實也知道,我很難成為一個大夫,成為獸醫也很不可能(補充一下,李老開始沒有行醫資格證,只是給牛啊什麼的看看病)。

3

李老說:一切病都是陽氣不足

一個沒有任何醫學基礎的人,要學醫是很困難的。

我沒讀過《黃帝內經》,沒讀過《傷寒雜病論》,也沒讀過《本草綱目》,所以就沒有辦法深入地提問,但是師父又很喜歡我,給我很多時間,讓我去問一些很低級的、很門外漢的問題。

一個年輕人剛學能問什麼呢?

我只能問:什麼是陰陽?什麼是病?

李老說了一句話,當時我沒聽懂,後來慢慢我懂了。

李老說:一切病都是陽氣不足。我覺得這麼說很有意思,就接著問:“陽氣不足,那陰氣在哪兒呢?”他說:“沒有陰氣不足,就是陽氣不足。”

沒有陰虛,只有陽虛。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挑戰我的邏輯和常識——既然是陰陽互根,既然是陰陽平衡,怎麼會沒有陰呢?

後來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李老所說的陽氣和我們平常所說的陰陽的陽不一樣。這個陽氣是什麼呢?其實是指元氣或生機之氣。

4

那個時候我第一次學醫,是從沒有陰陽開始的

中國的漢字有一個特點:一個字代表很多意思,一個意思又有很多的字眼去形容它。“陽”裡又有陰陽,“陰”裡又有陰陽,然後還有五行。說“元神”,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一會兒是“無”,一會兒又是“空”。

同一個東西有很多的名詞,同一個字眼有很多的意思。

這種中國文化不定性、不定量的特點,以前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弊端。後來發現不見得,它可能是一種優勢,或者可能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刻意為之。

藉由這種非單向一對一的概念名稱的對應,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散點透視的能力。就像無影燈一樣,各種角度照,照完之後就沒有影子了。

再後來,我讀《金剛經》的時候,讀到“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頓覺渾身毛孔倒立,原來古代聰明的人是一樣的(聰明的人都有一樣的聰明,愚蠢的人各有各的愚蠢)。

總之,那個時候我第一次學醫,是從沒有陰陽開始的。只有陽氣,而這個陽氣換一個詞更合適一點,叫元氣即“炁”[qì]。

5

“元氣論

“元氣論”始見於先秦哲學著作《鶡冠子》,形成於戰國時期,在東漢末年發展為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導的“元氣本體論”。

“一元氣論”可見於諸多道家著作,包括莊子在他的書中其實也提到過這個事情,他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見《莊子·知北遊》)

錢穆先生曾經有一個判斷,他說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基於三種假設。哪三種假設呢?

這個世界是由一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還是由最基本的能量構成的,還是由最基本的信息構成的,或者是這三種基礎按照百分比的多少來構成的?

大致來說,世界上所有的學問,包括科學,無非是這三種假設的延伸。

那麼元氣是什麼呢?我就開始慢慢地去尋找答案。



【延伸閱讀】

樑冬:人為什麼會生病

1

有一天,劉力紅老師講了一句話,讓我開了竅

我發心拜師學醫,後來因為師父離北京太遠,有時候我又懶,不精進(剛開始我聽說“精盡人亡”,所以對“精進”很害怕,後來才知道這是兩個字,釋然了好多),師父看我朽木不可雕也,就說“那算了,看你自己的造化吧”。

他給我講了一些很基礎的東西,那個時候他講的東西我沒懂。後來發現,學一些重要的東西,就是你不懂,你先聽著,當時不懂沒關係,說不定有一天你就懂了。

樑冬:我曾經也認為中醫沒那麼有效,現在我為什麼學中醫?


講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我認為當今兒童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兒童當無知,所以總是給他們講一些他們能聽懂的東西。而在民國時期,胡適、林語堂、錢鍾書等這些大家,他們小的時候學的都是他們聽不懂的東西,所以那個時代出了那麼多的大師。

孩子聽不懂根本沒有關係,越是懂種子學說的人越知道,播種子比插一根樹樁要重要。

因為有了種子,它自己會長。我們每一個心裡都有一畝田,你播下種子,給予時間,有一天它就會長出一棵金絲楠。這很神奇,生命很奇妙,莫名的奇妙。

話說回來……我接觸過許多中醫,採訪過很多人,有的老師講陰陽,有的老師講五行,也有的老師講命理,講什麼的都有,彼此全不一樣。與此同時,因為我之前做互聯網工作,對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社會信息基於網絡的信息流動有一定的觀察。

有一天,一位老師講了一句話,讓我開了竅。我記得是劉力紅老師在“扶陽論壇”上講的。他說:什麼叫陽?其實陽就是熱量。那麼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叫冷呢?其實是沒有冷的,只有熱不足,當你熱能不足的時候,就顯得冷。

而熱是什麼?學過基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個對物質進行加熱,使固體轉化成液體或者使液體轉化為氣體的過程當中,也就是熔化或汽化所吸收的玩意兒,我們通常稱之為熱能。

但是你說有沒有冷能呢?沒有冷能這種東西的。當你需要五十度的熱,而只有三十五度的熱的時候,它是冷了十五度,這只是一個概念上的冷了十五度,但並不存在著十五度的冷,只有十五度熱的不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世界沒有冷,只有熱不足;這個世界沒有冷,只有熱不足;這個世界沒有冷,只有熱不足。

這個事情很有意思,它顛覆了我的很多觀念。尤其是在學習陰陽概念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深陷其中。

2

李老又跟我講,他說哪兒有病,就是哪兒陽氣不足

胡因夢老師在接受網易專訪時提到,只要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只要是一個不交流的關係,那兩個人不用多久能量就都沒了。它不對流就是整個閉鎖,身體裡面這個情緒能量封閉了,這對健康的影響太大了。我個人認為這個還是比霧霾強。

話說回來……李老又跟我講,他說哪兒有病,就是哪兒陽氣不足。我那個時候還是沒懂,後來知道之後,就把這個陽氣用元氣來指代。

那元氣是什麼呢?好像是一種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一種流動的狀態。比如說心臟,它怎麼會一直跳動呢?我們知道,心臟中的心肌細胞有兩種類型。

大多數為普通心肌細胞,在受到刺激以後,它們將發生收縮,刺激消失以後則又舒張開來,這樣的一次收縮和一次舒張合起來,便組合成了心臟的一次跳動。

另一些細胞為特殊心肌細胞,它們能夠按自身固有的規律,即自律性,不斷地產生心電信號,並傳導給普通心肌細胞,對其進行刺激,使之收縮舒張。

所以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有生命,它就開始跳,直到生命終了,它一停,不跳了,這個東西就沒了。

但是這個東西很微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大禹謨》),這裡的“人心”指的是後天的人心,後天人的分別心;“道心”是先天之心,是天心,它在人體內很微小,它怎麼樣才能變成澎湃的勢能呢?這個事情就變得很有趣了。

3

心念一閃,振動十方

看足球比賽,觀眾席上的人浪是怎麼來的呢?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是一個人,說“我來搞一個”,舉一下手,旁邊兩個人舉一下,剛開始沒有幾個人參與,結果卷著卷著就越卷越大,越卷越大。

很多人覺得其實舉人浪很二,但是當你在巨大的體育場裡面,那個浪捲過來的時候,你幾乎是不可能選擇放棄的,你也跟著一起起來了。當你舉完之後,你旁邊的那個人也就必須要跟著來了,這叫“勢”。

勢已形成,它是由一個很小的點,慢慢地藉由疊加效應,最後形成一種慣性和勢能。

這個慣性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壓力差。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基於一個很微弱的能量,哪怕是一個念頭帶來的能量。我們的念頭會產生很多很奇妙的改變,比如說我們可以隨手做個身心靈實驗。找一塊懷錶,用手提著,手不動,但心裡想著它動,看著它,它就會動起來的。

很多人說這是“念力”,實際上我們的心裡面只要有這個想法,我們的身體會產生很微弱的顫抖,這個顫抖會逐步藉由類似鐘擺的慣性、物質之間的張力和推動力,它會疊加,當疊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形成“勢”。這個勢就會讓你看見,而且可能永遠被記錄在宇宙深處。

用時髦點的表述方法,就是你在終端的任何一次點擊和操作,都會被雲端記錄下來。所以心念一閃,振動十方,這是有道理的。

而且念力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意識的夾角,就是說,一有念力,你就產生了一個想象,或者是一個意識;意識的關注像雷達一樣,是有夾角的。當我們能做到這個夾角無限擴大的時候,就是一片光明瞭。

夾角里面能看見的那叫“明”,夾角以外的部分叫“無明”,就是陰影。當我們用我們的夾角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世界,對吧?

所以當我們的意識一旦建立起來,一旦打開了一個意識雷達的夾角的時候,我們就會看見一些事件。我們後來又學習了一些知識和邏輯,這些邏輯會把那些偶然事件串聯起來,然後藉由我們的意識去強化它;最後我們認為這個東西叫“意義”,於是我們覺得這是對的。

一位懷孕的女性會發現滿大街的人都大肚子,一個人買了LV包,發現大家怎麼都有。

我有一個在中歐商學院的同學,他參與了一顆衛星的發射過程。他們有幾十組電腦,每一組電腦負責一個雷達的監控,衛星發射上去之後,每一組監控一段。當雷達監控到的時候,這個衛星是存在的。結果該到他們那組電腦跟蹤,可能夾角算錯了,就死活找不著衛星了。

如果長期找不著,其實對於他們來說,這一顆衛星就沒有了,在浩瀚的宇宙當中,衛星消失了。所以存在不存在是次要的,你看不看得見,或者你有沒有意識到它存在是主要的。

當我們有了一個意識,開始產生一個意識夾角,開始有一個念頭,藉由對偶然事件的關聯,藉由一件一件事情的慣性因果的碰撞,它會形成一種勢能。

這個勢能就會形成一種動態,這個動態就會形成一種壓差,結果壓差在旋轉的過程當中就建立起了一種周而復始的東西。如果它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裡面,我們就看到了生命。所以李老總說“一炁周流”,聽著讓人淚流滿面。

4

所謂的生病就是這一股元氣耗散的過程

而所謂的生病就是這一股元氣耗散的過程,這個元氣做的事情就是聚。

有一次李老跟我說,很多人都說附子的功能是刺激腎,讓腎臟氣血周流。他說據我這麼多年的觀察,我認為附子還有一個功能。因為陽氣並不是沒有,而是散了,它是散落在各個地方,沒有為你所用。

而附子有一種作用,就是把散落在身體四周的陽氣聚在一起,然後摧枯拉朽地去推動氣脈的暢通。他說附子不是產生熱能,而是匯聚熱能的一味藥。

最近隨著自己的年齡步入四十歲,我對此更有體會。前面提到堯傳位給舜的時候講了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我認為它講的就是生命力的祕密。

道心是指你把你的意願與宇宙的能量進行對接之後所找到的很微弱的東西。人心和道心都是非常微妙的,但是你總能找到一個核心點,那個核心點就是他們交界的位置,叫做允執厥中。

那個東西就是生命的最微弱的動能,把這個微弱的生命動能護持好,在它的生髮階段保護它,讓它發揚光大,到一定程度對它進行收藏,到冬天的時候拿泥土把它封住,護住它挺過這個冬天,到了下一個春天再生髮,這就是“一炁周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