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黃芪治頑疾

中藥 黃芪 中醫 枳實 高血壓 中醫名家祁文強 2018-12-01

前邊講了黃芪“錯用”害人不淺,今天講講黃芪的妙用。清代名醫王清任善用黃芪,我師其法,臨症常用之,用之得當,確有奇效,試作歸納,介紹如下。

妙用黃芪治頑疾

(一)陷者舉之

重用黃芪以升陷,其適應證為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腎下垂等等)、重症肌無力、肌肉萎軟、呼吸困難、眩暈等屬氣虛下陷者。以上諸症皆因氣虛下陷,升舉無力致使臟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陽不升,諸陽不能匯於巔頂而眩暈;或宗氣不充而難司呼吸出現呼吸困難;或肺氣難支,吐故納新受阻,朝百脈之職難司,四末失養而肌肉萎軟無力。胃粘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芪30克,再配枳殼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殼反佐,因胃屬腑主受納,胃氣以降為順,雖然粘膜下垂需升,但胃氣需降,故重用黃芪補氣升提以治粘膜下垂,而反佐枳殼以順應胃氣以下降,以促進胃粘膜之復原。

妙用黃芪治頑疾

重症肌無力,治療十亦重用黃芪為主藥。重症肌無力症候較複雜,除眼臉下垂外,可有複視,吞嚥困難,構音不清,四肢無力,重者呼吸困難,大氣下陷,危及生命。我認為該病的最大特點是肌肉無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氣虛之證,並由虛至損,且與五臟相關。治療上緊抓脾胃虛損這一病理中心環節,重用黃芪以補氣升陷,同時針對兼夾之證調理五臟,重補脾胃,以運四旁,促病痊癒。餘二十年前治癒的患者,至今康健如常人。

妙用黃芪治頑疾

治脫肛,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載方:用黃芪120克、防風9克。此方實出王清任治脫肛之黃芪防風湯。王氏方:黃芪四兩,防風一錢。李東垣認為: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可見王清任之黃芪防風湯實源出於東垣,防風之份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脫肛的確有效。

妙用黃芪治頑疾

子宮脫垂,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首烏。加首烏之意,一者在於引經,二者因胞宮衝任所繫,全賴陰血所養,氣得血養,血得氣行,氣血充和,衝任得調,所繫之胞宮則能復其原位。若能配合鍼灸,加強衝任之調理,則取效更捷。

(二)“升”者平之

此處言“升”,血壓升高也。高血壓一病,肝陽上亢者為多,臨床上多使用平肝潛陽、降逆熄風之品,但亦有不然者。我治療氣虛痰濁型之高血壓者,則重用黃芪合溫膽湯以治之。

妙用黃芪治頑疾

對於高血壓危象,我常用針刺太沖穴(雙),重用瀉法,留針三、四十分鐘,根據情況1天1~3次治療,並加服中藥,多數取得較滿意之療效。中醫治療中風之針刺療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經脈,平調氣血陰陽而調整血壓,收到迅速治療效果。這亦是上述機理的有力佐證。

妙用黃芪治頑疾

臨床上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我治療低血壓症,喜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的量不超過15克。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我喜用黃芪合溫膽湯,黃芪份量必用30克以上。誠然,論方劑補中益氣湯除了黃芪之外還有柴胡與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黃芪降血壓時亦可加潛陽鎮墜之品,效果當然更好,但不加鎮墜藥亦有降壓作用,這是可以肯定的。曾會診一中風患者,偏癱失語而血壓偏高,辨證為氣虛血瘀之證,處方以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照方用四兩,西醫同事對黃芪四兩有顧慮,擬加西藥降壓,曉之以理,照方服藥後血壓不升反降,乃信服。

妙用黃芪治頑疾

雖說黃芪重用可以降壓,有證有據,但黃芪仍然是益氣昇陽之藥,這一點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證為肝陽上亢或有內熱之高血壓亦想用幾兩黃芪以降壓,則犯“實實之誡”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見,藥理學之研究目前尚未能為我們解答全部之問題,仍須辨證論治。

(三)攻可補之

早年曾治一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克,外加鍼灸,一劑而死胎產下。

妙用黃芪治頑疾

(四)癱者行之

對於偏癱、截癱等屬於氣虛有瘀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特別著名的效方。我曾用此方加味治療各種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屬氣虛血瘀之偏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恢復五成的,也有恢復八、九成的。在微頭條亦有報道。

妙用黃芪治頑疾

曾治一例車禍後導致嚴重截癱之女性青年,就診時已臥床數月,兩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頭,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之,黃芪初用60克,最大量時用至120克,服藥3個多月,配合音頻治療及中藥離子導入,結合功能訓練,已能自行緩慢行進,並能做家務。微頭條亦做過報道。

妙用黃芪治頑疾

我體會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一者辨證須是氣虛血瘀之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於60克方效,其它藥量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

(五)表虛固之

李東垣認為,黃芪能補三焦之外又能實衛氣。衛氣者,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者也。“實衛”就是“固表”。自汗一證,玉屏風散為療效確切的名方。我體會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為了方便,常用湯劑,其量為:黃芪12克,防風3克,白朮15克,防風用量少於黃芪,白朮的量是黃芪與防風的量之和(其理見“玉屏風散”),治自汗盜汗兼陰虛者,我喜用玉屏風散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或加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黃根10克。

妙用黃芪治頑疾

治瘡瘍爛肉,黃芪也是一味重要藥物,曾治療一張姓患者,腹部瘻管,傷口久不癒合,不斷滲液,1天要換多次紗布,地區醫院宣告不治,用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克後滲液減少,不到半月而傷口癒合,此成功病例曾在專業雜誌上發表,此黃芪內託之功也。

妙用黃芪治頑疾

小兒瘡癤,逢夏則發,此伏彼起,實不少見,亦甚棘手。一鄰居小孩,自2歲開始,夏季癤瘡發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發,反反覆覆,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於餘,時正6月,小孩滿頭癤瘡。人雖不瘦而面黃脣淡,舌胖嫩,苔白,脈細,此正氣虛不能抗禦病邪所致,擬扶正祛邪標本同治。處方:黃芪、皁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貝母、銀花、蒲公英各9克,陳皮、白朮、甘草各6克,茯苓、綠豆、炙甘草各12克,4劑。癤瘡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斷根,為處預防方:黃芪9克,防風、甘草、浙貝各6克,陳皮、白朮、蒲公英各12克,囑其於4月開始,每週2劑。此後瘡未再發。

妙用黃芪治頑疾

(六)證須審之

我雖喜用黃芪,但黃芪到底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餘早年曾治一肺結核病人,於養陰除痰藥中加入黃芪9克,1劑額部發熱,2劑全面發熱,3劑頸面均熱,撤去黃芪熱自消失。又治一中風患者,藥後頭皮發癢,體溫增高,誤以為外感,改用辛涼解表之劑,1劑退熱,再用黃芪90克,又再發熱,右上肢活動反而退步,乃知辨證不確當。細想患者脈雖虛大,但舌苔厚膩而舌質不胖亦無齒印,此證痰瘀比較,痰溼重於血瘀,改用祛痰為主,稍加祛瘀之藥,以五爪龍代黃芪,證遂向好轉。

妙用黃芪治頑疾

對於使用黃芪的指徵,我認為舌見淡胖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察有否其他氣虛之證候,便可考慮使用。至於用量之多寡,則要時時留意證候之變化,切戒墨守成規,刻舟求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