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中山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中山舊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

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湧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範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中山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中山舊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

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湧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範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併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

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行政區劃。

"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中山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中山舊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

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湧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範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併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

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行政區劃。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區劃沿革

1995年,轄9街道24鎮:中山港街道、中區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郊區街道、環城區街道、岐江區街道、蓮峰區街道、煙墩區街道、三鄉鎮、三角鎮、大湧鎮、小欖鎮、五桂山鎮、古鎮鎮、東鳳鎮、東昇鎮、民眾鎮、沙朗鎮、沙溪鎮、坦洲鎮、坦背鎮、板芙鎮、阜沙鎮、南頭鎮、南朗鎮、神灣鎮、浪網鎮、黃圃鎮、港口鎮、翠亨村鎮、橫門鎮、橫欄鎮。市政府駐東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區、蓮峰區、岐江區4個街道合併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

1998年1月1日,環城區街道正式更名為南區街道。

1998年,撤銷翠亨村鎮、橫門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南蓢鎮。

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

1999年,撤銷沙朗鎮併入西區街道,撤銷坦背鎮併入東昇鎮。

2000年5月,撤銷中區街道辦事處和北區街道辦事處,組成石岐區街道辦事處;撤銷浪網鎮,將其併入民眾鎮;6月8日正式實施。

至2000年底,全市設置19個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轄94個居委會、400個村委會。

2002年,中山市轄5個街道(東區、西區、石岐、環城、中山港)、19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蓢、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湧、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昇、五桂山),400個村委會、124個居委會。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

2005年11月10日,撤銷五桂山鎮,設立五桂山街道辦事處。至此,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

2008年末,中山市戶籍總人口14643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2615人。轄6個街道(石岐、東區、西區、環城、中山港、五桂山)、18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湧、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昇)。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2009年末,中山市面積1770.42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18個鎮,120個社區、15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下轄18個鎮,6個街道,區域內含有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翠亨新區。

"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中山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中山舊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

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湧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範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併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

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行政區劃。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區劃沿革

1995年,轄9街道24鎮:中山港街道、中區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郊區街道、環城區街道、岐江區街道、蓮峰區街道、煙墩區街道、三鄉鎮、三角鎮、大湧鎮、小欖鎮、五桂山鎮、古鎮鎮、東鳳鎮、東昇鎮、民眾鎮、沙朗鎮、沙溪鎮、坦洲鎮、坦背鎮、板芙鎮、阜沙鎮、南頭鎮、南朗鎮、神灣鎮、浪網鎮、黃圃鎮、港口鎮、翠亨村鎮、橫門鎮、橫欄鎮。市政府駐東區。

1996年9月,將中區、煙墩區、蓮峰區、岐江區4個街道合併為中區街道;同年12月,石岐郊區街道改為北區街道。

1998年1月1日,環城區街道正式更名為南區街道。

1998年,撤銷翠亨村鎮、橫門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南蓢鎮。

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

1999年,撤銷沙朗鎮併入西區街道,撤銷坦背鎮併入東昇鎮。

2000年5月,撤銷中區街道辦事處和北區街道辦事處,組成石岐區街道辦事處;撤銷浪網鎮,將其併入民眾鎮;6月8日正式實施。

至2000年底,全市設置19個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轄94個居委會、400個村委會。

2002年,中山市轄5個街道(東區、西區、石岐、環城、中山港)、19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蓢、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湧、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昇、五桂山),400個村委會、124個居委會。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

2005年11月10日,撤銷五桂山鎮,設立五桂山街道辦事處。至此,中山市轄6個街道、18個鎮。

2008年末,中山市戶籍總人口14643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2615人。轄6個街道(石岐、東區、西區、環城、中山港、五桂山)、18個鎮(港口、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神灣、板芙、大湧、沙溪、橫欄、古鎮、小欖、東鳳、南頭、阜沙、黃圃、東昇)。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2009年末,中山市面積1770.42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18個鎮,120個社區、15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區街道。

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下轄18個鎮,6個街道,區域內含有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翠亨新區。

廣東中山沿革,一口氣了解中山建置區劃沿襲變革古今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