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中美關係 章家敦 經濟 政治 歷史 日本 俄羅斯 中國網觀點中國 2019-07-29
"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7月2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大談“中國對美情報威脅”,“中國正對美打一場戰爭”。事實上,這並不是近期美國發出的唯一的反華聲音。7月18日,美國130名前政府官員與退伍軍人和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在力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的同時,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中國擴張”等謬論,並鼓吹美國政府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對抗路線”。那麼為何美國近期頻出反華聲浪呢?

顯然,上述公開信是對此前百名美國學者聯名致信總統特朗普稱“與中國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公然反駁。在7月3日《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公開信中,百名支持對華接觸政策的學者稱,特朗普政府目前將中國塑造成美國敵人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7月2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大談“中國對美情報威脅”,“中國正對美打一場戰爭”。事實上,這並不是近期美國發出的唯一的反華聲音。7月18日,美國130名前政府官員與退伍軍人和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在力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的同時,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中國擴張”等謬論,並鼓吹美國政府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對抗路線”。那麼為何美國近期頻出反華聲浪呢?

顯然,上述公開信是對此前百名美國學者聯名致信總統特朗普稱“與中國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公然反駁。在7月3日《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公開信中,百名支持對華接觸政策的學者稱,特朗普政府目前將中國塑造成美國敵人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上述“接觸派”學者認為,“北京並不是必須全方位對抗的經濟敵人或重大國家安全威脅”,“美國把中國當作敵人並使其與全球經濟脫鉤的努力,將破壞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聲譽,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接觸派”學者的公開信除展現出美國學術界內部對中美關係仍有理性之聲外,它還表明華盛頓並沒有“必須與中國為敵”的壓倒性共識。換言之,特朗普政府對華揮舞關稅大棒,乃至阻礙兩國間正常的學術交流與人員往來其實並未完全得到美國社會的支持。

或許是看到“接觸派”學者的聲音引起人們對美國政府目前對華政策的反思,以及近期在中美經貿磋商中特朗普有妥協的傾向,才有130餘名主張對華強硬的“遏制派”人士聯名發信繼續為“中美對抗”火上澆油,繼續為“遏制中國”尋找藉口。

在“遏制派”的公開信中,他們大談中國對現有國際體系構成“顛覆性威脅”,還利用軍事和經濟手段“恐嚇其他國家”,稱中國的最終目標是“爭取更大的權力”,而這將是其他國家的“噩夢”。其實,對於美國保守派的上述“瘋言瘋語”大可不必在意。從這130人中找幾個代表,就可知道這些人的“成色”。

“遏制派”公開信的執筆人是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情報官員詹姆斯·法內爾。此公2014年在職時公然宣稱“中國準備跟日本打閃電戰”,其荒唐言論引發不滿,不久就被撤職。

"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7月2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大談“中國對美情報威脅”,“中國正對美打一場戰爭”。事實上,這並不是近期美國發出的唯一的反華聲音。7月18日,美國130名前政府官員與退伍軍人和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在力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的同時,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中國擴張”等謬論,並鼓吹美國政府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對抗路線”。那麼為何美國近期頻出反華聲浪呢?

顯然,上述公開信是對此前百名美國學者聯名致信總統特朗普稱“與中國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公然反駁。在7月3日《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公開信中,百名支持對華接觸政策的學者稱,特朗普政府目前將中國塑造成美國敵人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上述“接觸派”學者認為,“北京並不是必須全方位對抗的經濟敵人或重大國家安全威脅”,“美國把中國當作敵人並使其與全球經濟脫鉤的努力,將破壞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聲譽,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接觸派”學者的公開信除展現出美國學術界內部對中美關係仍有理性之聲外,它還表明華盛頓並沒有“必須與中國為敵”的壓倒性共識。換言之,特朗普政府對華揮舞關稅大棒,乃至阻礙兩國間正常的學術交流與人員往來其實並未完全得到美國社會的支持。

或許是看到“接觸派”學者的聲音引起人們對美國政府目前對華政策的反思,以及近期在中美經貿磋商中特朗普有妥協的傾向,才有130餘名主張對華強硬的“遏制派”人士聯名發信繼續為“中美對抗”火上澆油,繼續為“遏制中國”尋找藉口。

在“遏制派”的公開信中,他們大談中國對現有國際體系構成“顛覆性威脅”,還利用軍事和經濟手段“恐嚇其他國家”,稱中國的最終目標是“爭取更大的權力”,而這將是其他國家的“噩夢”。其實,對於美國保守派的上述“瘋言瘋語”大可不必在意。從這130人中找幾個代表,就可知道這些人的“成色”。

“遏制派”公開信的執筆人是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情報官員詹姆斯·法內爾。此公2014年在職時公然宣稱“中國準備跟日本打閃電戰”,其荒唐言論引發不滿,不久就被撤職。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章家敦

另一個聯名者為華人學者章家敦,他在本世紀初曾多次預測“中國即將崩潰”,因屢屢失算而聲名狼藉。

還有一個聯名者是美國前外交官譚慎格,據稱早年因在華經商失敗而從此走上“仇華”不歸路,曾在智庫傳統基金會任職,但後來因其“親臺反華”的主張太過極端而被辭退。

凡此種種,類似章家敦、譚慎格之流匯聚一起,不可能指望他們對華做出理性、客觀的分析,主張“對華強硬”乃至“遏制中國”,實際上只是出於他們仇華、反華的政治偏執乃至個人恩怨。

從本質上看,上述兩份公開信的交鋒是2015年底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的延續和深入。當時美國戰略界與學界辯論的焦點是過去40年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已經失敗,儘管並無明確的結論,但許多美國人認為中國正在超越俄羅斯成為美國未來必須全面應對的戰略競爭對手,對華接觸政策即便不會終結也必須調整。

目前來看,特朗普政府雖未形成明確、完整的對華政策,但是執政團隊採取的措施有向“全面遏制”中國發展的態勢,而“遏制派”公開信則在強化這一趨勢。

然而,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美國既不能像冷戰後初期那樣維持“一超獨霸”的局面,也不能獨自應對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的挑戰。中國的和平崛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會輕易被任何外部勢力所打斷或阻止。

"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7月2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大談“中國對美情報威脅”,“中國正對美打一場戰爭”。事實上,這並不是近期美國發出的唯一的反華聲音。7月18日,美國130名前政府官員與退伍軍人和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在力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的同時,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中國擴張”等謬論,並鼓吹美國政府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對抗路線”。那麼為何美國近期頻出反華聲浪呢?

顯然,上述公開信是對此前百名美國學者聯名致信總統特朗普稱“與中國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公然反駁。在7月3日《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公開信中,百名支持對華接觸政策的學者稱,特朗普政府目前將中國塑造成美國敵人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上述“接觸派”學者認為,“北京並不是必須全方位對抗的經濟敵人或重大國家安全威脅”,“美國把中國當作敵人並使其與全球經濟脫鉤的努力,將破壞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聲譽,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

“接觸派”學者的公開信除展現出美國學術界內部對中美關係仍有理性之聲外,它還表明華盛頓並沒有“必須與中國為敵”的壓倒性共識。換言之,特朗普政府對華揮舞關稅大棒,乃至阻礙兩國間正常的學術交流與人員往來其實並未完全得到美國社會的支持。

或許是看到“接觸派”學者的聲音引起人們對美國政府目前對華政策的反思,以及近期在中美經貿磋商中特朗普有妥協的傾向,才有130餘名主張對華強硬的“遏制派”人士聯名發信繼續為“中美對抗”火上澆油,繼續為“遏制中國”尋找藉口。

在“遏制派”的公開信中,他們大談中國對現有國際體系構成“顛覆性威脅”,還利用軍事和經濟手段“恐嚇其他國家”,稱中國的最終目標是“爭取更大的權力”,而這將是其他國家的“噩夢”。其實,對於美國保守派的上述“瘋言瘋語”大可不必在意。從這130人中找幾個代表,就可知道這些人的“成色”。

“遏制派”公開信的執筆人是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情報官員詹姆斯·法內爾。此公2014年在職時公然宣稱“中國準備跟日本打閃電戰”,其荒唐言論引發不滿,不久就被撤職。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章家敦

另一個聯名者為華人學者章家敦,他在本世紀初曾多次預測“中國即將崩潰”,因屢屢失算而聲名狼藉。

還有一個聯名者是美國前外交官譚慎格,據稱早年因在華經商失敗而從此走上“仇華”不歸路,曾在智庫傳統基金會任職,但後來因其“親臺反華”的主張太過極端而被辭退。

凡此種種,類似章家敦、譚慎格之流匯聚一起,不可能指望他們對華做出理性、客觀的分析,主張“對華強硬”乃至“遏制中國”,實際上只是出於他們仇華、反華的政治偏執乃至個人恩怨。

從本質上看,上述兩份公開信的交鋒是2015年底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的延續和深入。當時美國戰略界與學界辯論的焦點是過去40年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已經失敗,儘管並無明確的結論,但許多美國人認為中國正在超越俄羅斯成為美國未來必須全面應對的戰略競爭對手,對華接觸政策即便不會終結也必須調整。

目前來看,特朗普政府雖未形成明確、完整的對華政策,但是執政團隊採取的措施有向“全面遏制”中國發展的態勢,而“遏制派”公開信則在強化這一趨勢。

然而,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美國既不能像冷戰後初期那樣維持“一超獨霸”的局面,也不能獨自應對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的挑戰。中國的和平崛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會輕易被任何外部勢力所打斷或阻止。

美國“友華”“反華”勢力大論戰,與“中國為敵”尚未成為壓倒性共識,特朗普將何去何從?

正如“接觸派”學者所言,美國非但不能阻止中國的崛起,反而會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美國應當鼓勵中國參與新的或經過調整的全球體系,讓中國有更大發言權,而不是試圖破壞和遏制中國與世界的接觸。

對中美而言,40年關係正常化的最大經驗就是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國本無意挑戰美國和稱霸世界、無意破壞既有國際秩序,構建和平與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才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需要拋棄“國強必霸”“文明衝突”的陳舊觀念和“歷史終結”“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轉變思路走與中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道路,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責任編輯:唐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