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金庸斯人已逝,俠義與家國情懷長在

中國歷史 金庸 網遊 武俠 三國演義 第一財經 2018-11-30

10月30日,新派武俠小說名家金庸(原名查良鏞)病逝於香港,享年94歲。因金庸先生之巨大影響,逝世消息一出,華人世界隨即掀起悼念潮。

有人說金庸逝世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其實無所謂結束,因為那些給予過我們精神力量的作品,仍將長留世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偉大人物的精神,並不以他的肉體生命為限。

金庸之所以成為一代大家,主要在於其作品傳承了中國人以家國情懷為底色的俠義精神。金庸通過塑造眾多經典人物,濃縮了典型中國人的情懷與精神,帶給整個華人世界深根於傳統的善惡觀和情感慰藉。當下,有不少95後、00後疑惑:在沒有網絡遊戲的時代,前輩們如何度過少年時代?事實上,每代人都有青春寄託之處,如高曉鬆所言:“如果沒有金庸,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麼倉皇!”

俠義,一直為中國人所推崇。從司馬遷寫《史記》為遊俠立傳,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能伐德”的品格;到唐傳奇《虯髯客傳》,頌揚一位帶著一股粗獷氣息,不拘小節,豪放瀟灑,又有快意恩仇、志於功業的俠士志士;再到《三國演義》、《三俠五義》等誕生於民間評書的明清小說。俠義精神一直在中國民間傳承,即便無緣讀書識字的勞苦大眾,也能從評書、畫本、曲藝中獲得。

金庸的俠義,並不是單純的快意恩仇、懲惡揚善,而是注入了家國情懷的俠,所謂俠之大者。數千年來,不論是知識分子精英,還是社會大眾,中國人身上都蘊含著家國情懷。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即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所以在《天龍八部》之中,即便丐幫幫眾,也一直自發保衛宋人疆土免為外敵所侵。

金庸作品以中國歷史為脈絡,從宋遼之爭寫到康熙平定三藩,往往寫宋遼、宋元、元末、明清鼎革之際的亂世,塑造的經典人物無一不處在大歷史背景之下,典型如郭靖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襄陽,為兒取名“破虜”,最後隨襄陽城破而殞身。俠之大者亦無華夷之別,《天龍八部》主角喬峰是生長於南朝的契丹人,最後為宋遼和平而獻身;《射鵰英雄傳》中,丘處機遠赴大漠說服成吉思汗不以殺伐取天下。

中國人精神世界同樣在作品中得以詮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修身治國的入世精神,深刻影響著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人;道家中國土生土長,老莊的逍遙世外,也是諸多中國人的心靈寄託;至於佛教,漢朝傳入之後逐漸融入中華文化。傳統中國人認知與價值判斷,似乎難以超過此三者,而儒釋道三家融合,正是金庸作品見長之處。

最近一個多世紀,中國開啟了融入世界之旅,金庸作品問世之後,不僅風靡於兩岸三地,在海外華人世界也頗為流行。這正得益於烙在中國人身上數千年文化與精神的印記,特別是家國情懷與俠義精神,在金庸作品中的充分體現。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我們日益重視對文化的傳承,也越來越多的人以身為中國人自豪。

江山故宅空文藻,不可否認每一代人都有各自青春的寄託,金庸作品雖然還在,挑燈夜讀的少年已寥寥無幾,正如“開篇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時代也已離我們遠去。不過,國人汲取知識形式的變化,並不會改變精神的傳承,即便世界風雲變幻,俠義精神與家國情懷都將在中國人之間代代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