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再說龐統。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後,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裡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算得上是個名士了。

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裡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面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裡的分量。

"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再說龐統。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後,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裡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算得上是個名士了。

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裡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面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裡的分量。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最後說周瑜。

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前,演義裡說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徵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於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併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再說龐統。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後,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裡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算得上是個名士了。

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裡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面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裡的分量。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最後說周瑜。

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前,演義裡說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徵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於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併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沒劉備啥事兒了,甚至可能沒孫權啥事了,因為過於強大的周瑜,對孫權威脅太大。當時孫權接班不久,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孫權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異心,孫權很大概率扛不住。

還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難說周瑜的死,對孫權是禍是福,反正沒有記載孫權對此有多傷心,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劉備也認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對孫權的威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存在著變數,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響最大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