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很多人問恩施州城的很多地名的來歷,“古風”老師也記下“掛榜巖”的傳說。看了有趣味,想也有意義。恩施州城附近的很多地名不是太熟悉,要從相關的地圖核對地名,又要是查找相符合的地方。民間故事是當地的公眾傳說,無權亂編自演,需要打成文本後才能上網絡傳送,是工作後的逸趣。現從《恩施民間故事傳說集》和《恩施民俗傳說》等書中搜集整理幾個,供大家分享,娛樂娛樂。

五峰山蓮花池的傳說

施南城東的天池嶺下,有一口蓮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荒蕪焦土,很少人煙的地方。

有一年,東鄉有個叫譚順山的獵戶,和父親一起出山賣獸皮。剛剛走到天池嶺,忽然狂風大作,譚順山一下子被捲到了空中。後來他睜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個鬆軟的土堆上。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這時候已是半夜,四周黑濛濛的,譚順山又飢又渴。他使勁爬起來,猛然看見遠處有一點亮光,金黃金黃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卻見前面橫著一口大塘,那金光是從水裡面發出來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點亮了。一時間,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蓮花,撲鼻的香味不斷從水面飄來,四周原來光禿禿的山上,慢慢長起一片樹林。過了一陣,天漸漸亮了。

譚順山又驚又喜,趕忙回頭找父親。找到父親後,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講了一遍。父親忙說:“這是神蓮呀!” 他們回到山裡,趕忙把遇到神蓮的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邀夥結伴去看神蓮。後來,他們覺得這個地方有靈氣,乾脆和一些鄉親把家搬到了天池嶺下,人們辛勤勞動,使這一帶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譚順山又驚又喜,趕忙回頭找父親。找到父親後,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講了一遍。父親忙說:“這是神蓮呀!” 他們回到山裡,趕忙把遇到神蓮的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邀夥結伴去看神蓮。後來,他們覺得這個地方有靈氣,乾脆和一些鄉親把家搬到了天池嶺下,人們辛勤勞動,使這一帶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這事傳到了施南府的於老爺耳裡,這老爺心想:“把這神蓮弄來獻給皇上,定能得個高官。”他趕忙派幾個下人,化裝成幾個老百姓的樣子溜達到天池嶺,乘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蓮花偷偷地採走了。

鄉親們不見了神蓮,都非常著急,四周查訪下落,於老爺生怕露了馬腳,於是栽贓譚順山父子,把他們捆起來投到了塘中 ……

以後,神蓮的下落,七說八不一,有的說神蓮化作了一團大火,燒死了於老爺就騰雲飛上了天;有的說,神蓮又飛回了天池嶺,化成了五座山峰,保護著大水塘。居住在大水塘邊上的人們,為了紀念神蓮就給自己的山寨取名為“蓮花池”。周圍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護著這個神池。此後,這一帶地方又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恩施城北有兩個龍洞,洞裡流出來的水四季不斷。傳說這水是從東海流過來的。

在很古很古以前,恩施到處是一片焦土,老天爺不下雨,莊稼得不到收,居住在這裡的土著百姓,日子十分清貧。

在母豬巖附近,住著黃家兩兄弟,哥哥叫大龍,弟弟叫小龍。兄弟倆看到地裡的禾苗枯黃,鄉親們個個焦愁,心裡十分難過,

便商議去東海找龍王借水。兄弟倆告別了鄉親,揹著乾糧和草鞋就上路了。乾糧吃完了就吃野果,草鞋穿爛了就打赤腳,他們翻了七七四十九道山,趟過了七七四十九條河,終於來到了東海邊。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在母豬巖附近,住著黃家兩兄弟,哥哥叫大龍,弟弟叫小龍。兄弟倆看到地裡的禾苗枯黃,鄉親們個個焦愁,心裡十分難過,便商議去東海找龍王借水。兄弟倆告別了鄉親,揹著乾糧和草鞋就上路了。乾糧吃完了就吃野果,草鞋穿爛了就打赤腳,他們翻了七七四十九道山,趟過了七七四十九條河,終於來到了東海邊。

兄弟倆在海邊轉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下海的路,急得他兩對大海高喊,“龍王開門!龍王開門!”海水總是翻著波浪,卻不見一個蝦兵蟹將。忽然,從遠處走來一個柱柺杖的白鬍老漢,兄弟倆連忙上前請教下海的門路。老人指著前面的一顆大榆樹說:“你們在樹上雷三拳,在樹根上拍三掌,大海就會開門讓路。”說完就飄飄離去。兄弟倆按照老人的指教行事,果然大海開了一條水路,兄弟倆直奔龍宮大殿,拜見老龍王,把借水的事敘說了一遍。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老龍王說,“東海離你們這裡如此遙遠,水不能流過去,要借水,你們二人就變成龍,從海底鑽個洞,直通你們家鄉,我的海水才能給你們。小夥子,為了家鄉要水,你們變成龍後就永遠變不成人了,願不願意?”兄弟倆異口同聲地回答“為了家鄉要水,我們什麼都不怕,變什麼都心甘情願!”老龍王點點頭說,“好吧你們把眼睛閉上。”兄弟倆剛一閉眼睛,頭上就長出一隻角。老龍王指著海底的一塊礁石,叫兄弟倆朝著家鄉的方向鑽起洞來。

鑽呀,鑽呀,也不知道鑽了多少晝夜,也不知道鑽了多少路程。這天,小龍對大龍說:“哥哥,我們分開鑽吧,鑽兩個洞口,水不是流的更多一些嗎?”大龍覺得弟弟的話有道理,於是,兄弟倆就分開朝家鄉的方向鑽。鑽呀,鑽呀,忽然亮光一閃,洞鑽穿了。大龍鑽的洞在母豬巖的北頭,小龍鑽的洞在母豬巖的南頭,那滔滔不絕的海水,從洞裡嘩嘩地流出來了。從此恩施這帶地方就變成了山明水秀的地方。

鄉親們看到兩股長流不斷的水,卻不見大龍和小龍回來,都懷念他們兄弟倆,就給大洞取名為“大龍洞”, 小洞取名為“小龍洞”。

“金子壩”古時又叫“巾子壩”,方圓二十餘里。它的樣子好像一朵蓮花,所以古人常稱這裡是“觀音坐蓮”。人傑地靈,風水寶地。

相傳明代萬曆年間,有個姓秦的,一家七口,住在北邊的山塝上。那裡的田地很肥沃,俗有“一籽落地,萬顆歸倉”之美譽。田上的飛禽走獸也特別多。到了秋季後,秦家父子就在田邊獵打野獸,有吃有賣,年積月累,家裡很富裕。

山塝外的人知道了,便邀夥結伴,找秦家父子帶路獵獸。秦家父子帶著人們穿密林,攀藤葛,在荒林到處找。剛到林中,看見一群錦雞,便追趕捕捉。秦家父子在山塝上住習慣了,自然跑得最快,追趕到“普陀巖”邊,錦雞不見了,卻在巖邊撿到一塊金子。從此這裡的人們把這裡稱之為“金子壩”。

壩灣有個大財主,認為金子就是錦雞變的,便一人暗在這一帶找金子。他在山塝找來找去,忽然又見到一群錦雞,追到另一處巖邊,碰巧也撿到一塊金子。他自然歡喜不盡。

財主很貪心,第二天又一人暗自上山尋找黃金,來到一處巖邊,又看到一塊金子。剛要伸手去拿,突然巖邊跳出一隻黃額老虎,嚇得他不顧一切,跑往家去,財主被老虎吃掉。

財主的家人帶著很多人到處尋找,財主沒找到,卻撿到了財主的頭巾,所以古人有時開玩笑說也叫“巾子壩”,(這也點牽強附會)。

其實“金子壩”,真是黃金地帶,俗有“一籽落地,萬谷歸倉”之美譽。這地方,古往今來,家家富裕,人人幸福。

城外清江邊上的大龍潭又叫打龍潭。從前,潭裡住著一條孽龍,吃飽了魚蝦,就在潭裡興風作浪,掀翻江中的船隻,淹毀兩岸的莊稼。老百姓吃夠了他的苦頭,就去求山菩薩治龍。山菩薩說:“我管得了山裡管不了水裡,沒法治它。不過,聽說它身上有三塊反鱗,只要把反鱗打掉,它就會變老實”。

誰也沒有本事去打龍,孽龍照樣為非作歹。年復一年,潭南岸出了個姓柴的放牛娃,個子生得矮小,爹媽給他取名叫疙瘩。疙瘩三歲能識地裡百樣草,六歲能辨山上千種樹,九歲能和牯牛摔“抱滾”,十二歲爬懸崖擒飛鼠。疙瘩見龍潭年年不得安寧,起誓要制服孽龍,為民除害。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有一天,疙瘩出門放牛,見到三個人,一個是捕虎的,一個是捕鳥的,一個是捕魚的。疙瘩走到捕虎的人前面請教制服孽龍辦法,捕虎人說:“捕虎用陷阱,龍不走地上,我的辦法沒有用,你去問捕鳥的”。捕鳥的人說:“捕鳥要下套子,龍不入山林,我的辦法沒有用,你去問捕魚的”。捕魚的是個白鬍老漢,正忙著做竹繃子(炸魚用具),不理會疙瘩。

疙瘩不灰心,把牛攆上坡,回頭幫老漢做竹繃子,邊做邊問,“您做的竹繃子捕多大的魚?”老漢說:“小捕小魚,大捕大魚,籮筐大的竹繃子,捕得龍大的魚”。疙瘩一聽,暗自高興,連忙回家做了個籮筐大的竹繃子。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孽龍又出來作亂。擺擺尾巴,大水淹北岸;踢踢腿,大水淹南岸。打個滾,潭裡的石頭飛上天,打得滿山的房屋像米篩,滿坡的良田成石灘。疙瘩氣紅了眼,提起大竹繃子就往龍潭跑。孽龍見有人來闖龍潭,張開血盆大嘴衝過來。孽龍看得真切,一下子將大竹繃子丟進龍口。一拉繩子,大竹繃子撐住了龍的嘴。

這時候的孽龍,好比強牛穿上鼻繩,天大的力氣使不出來,疙瘩乖乖地拉著沿潭跑。到了潭口沙灘上,疙瘩抽出牛鞭就打,打得孽龍鱗片亂飛,磕頭求饒,疙瘩才放過手。打這以後,孽龍再不敢興妖作怪,大龍潭一直風平浪靜。

恩施城外有個龍泉洞,又名“倒龍嵌”。在清朝嘉慶年間,龍泉洞的地方大旱成災。老百姓無吃無穿,只好找些草根、樹皮充飢。

有一天,龍泉洞忽然湧出許多魚蝦來。人們非常高興,就捉魚撈蝦,維持生活。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當地有個財主,要霸佔龍泉洞,不準百姓到這裡挑水、捉魚撈蝦。百姓質問他:“水是天生有的,魚是地皮生的,為什麼不許弄?”為了活命,百姓還是到龍泉洞挑水、捉魚撈蝦。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說也奇怪,百姓們去,平安無事,可財主一到洞門前,洞內又叫又吼,泉水直翻,搞得財主驚心膽顫。財主不敢去龍泉洞,卻攔路搶劫老百姓的魚蝦。老百姓只好等天黑以後,悄悄去挑水、捉魚撈蝦。有戶窮苦人家,只有父女兩人。老漢叫向發森,女兒叫向英琴,這天老漢摸去挑水、捉魚,在回家路上被財主看見了,搶了魚蝦,倒潑了泉水。向老漢昏倒在地上。

第二天早晨,向英琴把父親揹回家,就來到龍泉洞背水、捉魚。救父親的活命要緊,財主帶著凶幫趕來,又要搶奪。見向英琴長得美貌,起了壞心,伸手拉住她,想侮辱她。向英琴大聲呼救,又抓又咬。這時巖洞裡轟隆作響,“昂”的一聲,飛出一條青龍來,青龍飛騰盤旋,頓時天昏地暗。

財主嚇得骨軟筋酥,癱在地上,那些惡奴家丁也呆若木雞,倒在坡旁。青龍著地,口銜向英琴,送回家中,在老漢床前放下,隨即吐出一顆亮晶晶的寶珠,送給了父女。然後調轉龍頭,邊往外飛,剛飛到洞口,就筋疲力盡,落了下來。以後這洞就叫龍泉洞。

清朝同治年間,施南府出了個書法家,名叫李奪魁。據說,他寫的字在全國數一數二,曾受過皇上的嘉獎。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買官賣爵成了風氣。當時,買一個秀才的名號,價高八百兩銀子。那年,湖廣學臺孔祥麟到施南府主考秀才。一日,他上鰲脊山“文昌宮”遊玩,見魁星樓前掛著一塊匾,上書“秀奪金鰲” 四字,是李奪魁的手筆,

轟動半個恩施,原來恩施竟有這麼多“妖魔鬼怪”!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買官賣爵成了風氣。當時,買一個秀才的名號,價高八百兩銀子。那年,湖廣學臺孔祥麟到施南府主考秀才。一日,他上鰲脊山“文昌宮”遊玩,見魁星樓前掛著一塊匾,上書“秀奪金鰲” 四字,是李奪魁的手筆,筆力遒勁,孔祥麟十分喜愛。說:“我看匾上的每一個字都值得一個秀才。”當時,隨從的有四個富家子弟聽見了,半夜就把此匾偷走了,鋸成四塊送給了孔學臺,孔學臺果然都讓他們 “中”了秀才。

清朝,恩施州城關坡有個官王廟,一天官王廟落成,士紳們請李奪魁寫匾,照例先設酒宴招待他。李奪魁多喝了幾杯,寫匾時已經飄飄然了,他帶著醉意,揮筆寫下了“義接桃圓”四個大字,就走了。第二天,李奪魁酒醒了,又到關王廟去,匾已經做好,掛上去了。他仔細一看,大呼“趕快取下來!”原來字寫錯了, “結”寫成了“接”, “園” 寫成了“圓”。 士紳們見字寫得實在太好,捨不得取下來,還是一直掛著那塊錯字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