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叫做士大夫文化,這些士大夫們按照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踐行著知識人合一,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原名子城,派名傳豫,今湖南雙峰人。清朝軍事家(軍事主要表現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在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生,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作為晚晴四大中興名臣之首,在晚晴政治地位中起著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他一生位極人臣,手握重兵,成為清朝唯一一位擁有候爵的漢人。可以說自古以來,這樣的權臣不是因遭皇帝忌恨或死或貶,就是自立稱帝,自古以來,樂此不彼。但曾國藩確是特例,兩者皆不佔據。這不得不說,他是一位極其富有智慧而偉大的人。這樣一個人,使我們不得不好奇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了。

在《大學》中提到過“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治其身”。而曾國藩作為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代表,更是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踐行和融合於己一身。將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分為這其中的三個方面:修身之道,齊家之道,和以“治國平天下”轉化而來的職場之道。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的修身之道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包括四個方面:

一、修身目標

人生有三大對手,一個對手是自然,另一個對手是他人,最後一個對手是自己。與自然是物質等方面之間的一種關係,與他人是互相消耗的一種關係,與自己是積累的關係。修身,我覺得是自己的一種積累。曾國藩一生始終遵循五大修身目標:

1、誠。即真誠,他認為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曾國藩一生為人坦率,待人真誠,以至於他的人脈極其的廣,這不得不令人聯想與他最終能夠在激流勇進的晚清官場全身而退之間的聯繫了。我想,真誠實際上是無敵,如果能夠把自己的言行和內心的想法真正結合起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2、敬。即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曾國藩隨時不放鬆自己,不任意所為。

3、靜。即安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俗話說“一張一馳”,能夠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保持我們內心的靜,實際上就是一種放鬆,也有利於身心健康。

4、謹。謹言,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我想即使在實際情況下,我們有時無法做到說真話,但我們可以不說話,寧願不說話,也不說假話。

5、恆。規律,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這不禁讓我想到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生活規律那一條符合這些。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二、修身行為

曾國藩認為,人最高境界是在”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此他提出修身行為。其中包括:

勤恆,天下無輕鬆的境地,人間無空閒的光陰。人要懂得珍惜我們那短暫的人生光陰,用勤勞和恆心去貫穿我們人生的始終。

儉樸,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曾國藩一生榮華,但他仍然能做到儉樸低調,生活節儉,你說這樣的權臣你能找得到理由殺他嗎?

寬恕,給身以“不藥”為藥,給心以“廣大”為藥。寬恕既使他人得到了救贖,自己亦能“海闊天空”。我想將寬恕帶給別人,實際上對自己也是一種仁慈。

謙退,為人激烈,不免失於浮淺;深藏不露,自能得到愉快。這不僅是自我修身,更是人生智慧,你看那自古功勳卓著又不加以隱藏之人,哪一個不是下場很不愉快。

忠剛,忠誠和剛毅。這一點我們便可以明白他為何手握重兵之時卻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剛毅更是對他之後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明渾,為璞玉之渾含,不為水晶之光明。兩個矛盾體的存在與結合,實際上是最真的一種淳樸精神。就拿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三、修身習慣

修身習慣主要體現在曾國藩的日記中,裡面記載了“日課十二條”。他認為我們每一天都要去做的十二種方式,包括: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也不出門。這是曾國藩自己總結而做的計劃,我們都知道計劃容易而實踐難,需要持之以恆。他無時無刻不在踐行著這些習慣,即使是在行軍打仗之中也仍能保持,這對他的修身之道有著重大的意義。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修身之道

四、修身養生

曾國藩還提出了修身養生之道:1、眠食有恆,他認為睡覺和吃飯要保持一定的規律性。2、懲貪,自己的貪慾,比如遇到好吃的東西和事務要有節制,保持常態。3、節慾,實際上是對自己身心的提高,在曾國藩一生之中只有歐陽夫人一個夫人,在他那樣的地位是極其不容易的。4、每夜臨睡前洗腳,這個應該就不用我說了吧。5、每日飯後各行三千步,這也是極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曾國藩被世人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之人,雖然誇大卻也不無道理。他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可謂是三不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