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諸葛亮管理名言: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志當存高遠。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11、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3、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14、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15、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16、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17、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1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9、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其之事而觀其性。

20、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

21、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22、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23、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諸葛亮管理名言: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志當存高遠。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11、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3、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14、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15、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16、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17、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1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9、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其之事而觀其性。

20、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

21、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22、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23、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四、張居正(處世)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諸葛亮管理名言: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志當存高遠。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11、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3、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14、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15、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16、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17、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1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9、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其之事而觀其性。

20、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

21、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22、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23、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四、張居正(處世)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1.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

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於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

2.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

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

3.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

4.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

譯文: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於怎麼樣運用。

5.驕上欺下,豈可長久?

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讚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6.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

譯文:攻佔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

7.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

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譭,你就用讚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

8.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

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

9.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10.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

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願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諸葛亮管理名言: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志當存高遠。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11、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3、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14、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15、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16、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17、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1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9、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其之事而觀其性。

20、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

21、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22、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23、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四、張居正(處世)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1.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

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於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

2.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

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

3.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

4.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

譯文: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於怎麼樣運用。

5.驕上欺下,豈可長久?

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讚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6.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

譯文:攻佔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

7.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

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譭,你就用讚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

8.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

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

9.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10.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

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願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五、曾國藩(用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

一、姜子牙(決策)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諡昭烈。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姜子牙管理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2.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3.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鬥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4.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5.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6.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佈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7.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幹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二、管仲(管理)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管仲管理名言:

1.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管子·形勢》。早晨忘掉了他的事業,晚上就會失去他已取得的成就。驕傲自滿是事業的大敵。“朝”、“夕”對比,極言時間之短,失敗之速。由於驕傲自滿,多年努力獲得的成功,毀於一旦是完全可能的。

2.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3.《管子·乘馬》。務:致力。各種事業總是產生於謀慮,成功於實幹,失敗於驕傲。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會憑空得來,而是產生於深思熟慮和周密計劃之中,憑藉靈機一動,是勾勒不出宏偉的藍圖的。有了計劃,還須鍥而不捨地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才能獲得成功,獲得成功之後,還須進一步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若是踏步不前;事業不會有發展;若是驕傲自滿,沉溺於聲色,則事業一定會失敗。

4.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

《管子·禁藏》。虛出:憑空得到。獨生:無故產生。榮譽不會憑空得到,禍患也不會無故產生。

5.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重令》。天道:此指自然規律。至:極點,盡頭。自然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發展到盡頭,就會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之後,就會趨於衰落。辦事要適可而止,不可搞過頭,走極端。

6.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辭:推辭,拒絕。厭:厭惡。海洋不拒絕點滴之水,所以能形成這麼大;山不拒絕些許土石,所以能形成這麼高;聖明的君主不厭惡人多,所以能統治眾民;讀書人不厭惡學習,所以能為聖人。

7.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8.草茅弗去,則害禾穀;盜賊弗誅,則傷良民。

《管子·明法解》。雜草不清除去,就損害莊稼的生長;強盜竊賊不消滅掉,良民就不得安生。歐陽修《祭丁學士文》說:“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草稗禾穀不能共生,盜賊良民無法共處。因此,農夫要除草以保護禾穀,政府應剷除盜賊以保護人民。邪惡必除、除惡務盡。

9.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

《管子·立政》。為(wéi圍):做。明:講清楚。將要辦什麼事情.必須先明示獎懲條件,講精楚辦好了如何獎賞,辦壞了怎樣懲罰。《管子·立政》是講君主臨政應當注意與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用現在的話說,上級下選達任務時.應先將獎懲條例公佈出來,以激威人們去立功受獎,鞭策後進努力向前。因賞罰之數事先公佈於眾,事後照章辦事,得獎的人心安理得,受罰之人也無怨言。

10.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立政》。舉:辦。凡是要辦大事,必須先制定、頒佈法令。“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要辦理大事,不先制定、頒佈法令,人們將無所適從。辦事的意義、目的,怎樣辦事,辦成了有什麼獎賞,不成功有什麼處罰等等,都應在法令上明確指出,使人們一目瞭然;事情完成之後,要依法給予獎懲,使人們知道以後應怎樣做。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三、諸葛亮(謀略)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諸葛亮管理名言:

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志當存高遠。

4、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6、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7、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8、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10、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11、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12、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13、防奸以政,去奢以儉。

14、怠慢則不能不開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15、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16、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17、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

1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9、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其之事而觀其性。

20、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

21、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22、喜不應喜無事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23、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四、張居正(處世)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1.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

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於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

2.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

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

3.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

4.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

譯文: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奸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於怎麼樣運用。

5.驕上欺下,豈可長久?

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讚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6.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

譯文:攻佔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

7.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

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譭,你就用讚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

8.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

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

9.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

10.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

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願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五、曾國藩(用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姜子牙+管仲+諸葛亮+張居正+曾國藩=決策+管理+謀略+處世+用人

◎ 不隨眾從之喜懼為喜懼 ◎ 有才幹,定要表現之

◎ 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

◎ 人以氣為主

◎ 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 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 特患業之不精耳 ◎ 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 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 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誠,然後業可大可久 ◎ 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繫乎讀書之多寡

◎ 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 ◎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學習國學智慧,縱橫人生,成為人生贏家。專門為管理者打造的30期國學精品課程和150個管理問題解讀,包括管理智慧、領導力、組織生態與基業長青、經營謀略等等。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對管理有啟發,對人生有啟迪。如果您感興趣,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鏈接,開啟您的發展進階之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