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一個地主的書生活

中國歷史 春秋戰國 陽澄湖 史記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0

作者:陳 益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楊村草堂日記》。日記從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正月初一,至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差不多延續了一整年。看來由於保管不易,末頁已缺失,部分文字受潮後漫漶不清,但仔細閱讀,仍然能從這部私人日記中,領略150多年前,陽澄湖畔一個地主的生活狀態,包括他讀書的方式。

楊基泰是誰?從記載的行事點滴,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陽澄湖畔巴城鎮的人,稱之為士紳也無妨。年紀大約在四十五歲左右,家在鎮郊楊村。有不少田產租給佃戶,家境富庶,且頗具商業頭腦,大年初二就踏雪去巴城鎮,在各家魚行詢問魚價。很瞭解當地鄉村粳稻、秈稻的各個品種。他的文化程度較高,用毛筆書寫的日記,文字流暢、簡約、準確,顯然跟經常讀書不無關係。所讀的書目有《禹貢指南》、《史記》、《唐帝紀》、《弘簡錄》、《居易錄》、《唐詩》和韓愈文集等等。他喜歡品茗,信佛誦經,生活優裕,常常與很多朋友交往,也很有閒情逸致。

僅僅從農曆二月的日記,我們就能看到,他常常是白天做事(催租、交友、禮佛或瞭解行情),早晨和晚上在家裡讀書。二月初九的日記說:“晨改庈軒詩畢,錄清粘壁。閱放翁詩。晚袁朗卿過訪,為餘推算,抄餘拙作一首去。”他喜歡詩歌,不僅讀陸游(放翁)、讀韓愈、讀唐詩三百首,為朋友改詩,自己也寫了不少詩。十二日的日記中有“賞紅”的記載。按照江南水鄉的傳統,農曆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給花兒“賞紅”以後,一年的花事才能興旺。在一一賞紅後,他抄錄了清初文士的一首詩:“蓆門閒傍水之涯,夫壻(婿)安貧不作家。明日斷炊何暇問,且攜鴉嘴種梅花”,送給同鄉夏芸生。芸生要向他學詩問業,他連忙推辭說不敢當。畢竟,他不是教師,讀書寫詩是一種愛好。

兩天後的日記這樣寫道:“晨讀鈍吟集家戒上卷。夜讀《史記》平原、信陵兩君列傳。”次日又再讀這兩種書。二十日寫:“晨讀《楚辭》,閱《弘簡錄》黃巢傳畢。巢……以販鹽致富,從王仙芝起義。”二十九日的日記,則說:“飯後,俞小圃侄婿……溫焦涇買塾書偕歸。曝書亭集十二本,因較(校)閱家藏本。”《曝書亭集》為清代藏書家、詩人朱彝尊去世前,親自刪定的著作。全集包括賦、古今詩、詞、文和散曲《葉兒樂府》等。從這些書目我們不難看出楊基泰(其實是當時士紳的代表)的讀書興趣。他的閱讀,多為歷史典籍、名人著述,以及詩文詞曲。不能不承認,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品位。

古鎮巴城,位於崑山、常熟之間,始建於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加強防衛,在陽澄湖東、南、北三面築武城、雉城、巴城等十二城,後逐漸衍為集鎮村落。陽澄湖及傀儡湖、巴城湖、鰻鱺湖、雉城湖等姐妹湖,構成了風光秀麗、物產豐盛的湖區。糙粞浜、耘稻浜、草田上、洪家圩等村名,清晰地顯現著魚米之鄉的悠遠。《楊村草堂日記》表明,作為地主,楊基泰的生活相對優裕,卻並不安寧。一年中居然有好多次土匪騷擾,劫掠湖區,燒燬廟宇,讓四周老百姓惶恐不安。楊基泰與家人也不得不乘船向西逃難。匪群最多時,可達二千餘人、二百餘船,有時也會騎馬。即使夜間路過巴城鎮,也足以讓百姓無法入睡。有趣的是,一旦土匪離開,楊基泰隨即恢復正常生活,他的日記裡又有關於讀書品茗的記載。(陳 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