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屈原

中國歷史 屈原 羋月傳 離騷 歷史小學生 2017-06-06

電視劇《羋月傳》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屈原絕對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但戲份不多。屈原是戰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愛國詩人,他崇高的精神和瑰麗的詩篇早已成為我們民族文化遺產中最珍貴的一部分,千百年來被人們代代相傳,仰之彌高。作為歷史人物的屈原,不僅屢次在我們民族遭受危機的時刻鼓舞著同仇敵愾的愛國士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端午思屈子也已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因子,浸潤著不同地域的人們的心靈。本期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曹麗芳整體解讀一下《羋月傳》中的人物——屈原。

歷史上真實的屈原

貴族子弟中 難能可貴的才華和能力

屈原名平,字原,他的生卒年學界有不同看法,目前還沒有定論,但他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期則沒有疑問。屈原有一個讓他引以為傲的出身,他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的第一句就說他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即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顓頊帝,他是黃帝的後代,也是楚國國君的先祖。“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說屈氏的受封之祖叫伯庸。這個伯庸,據著名楚辭學者趙逵夫先生考證,就是楚國第九任君王熊渠之子句亶王熊伯庸,他被封於屈地,後代就以屈為氏,熊伯庸就成為屈氏的先祖。如此,則屈原與楚國王室同出一祖,是正宗的王室後裔。

屈原的王族出身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資聰穎、志向遠大,又能刻苦自勵、勤奮修行,所以很早就表現出一個貴族子弟難能可貴的才華和能力,並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是:“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青年時的屈原在懷王時期曾經擔任左徒,這是負責國家外交大事的大夫之職。屈原在擔任此職期間也曾大大展示過一番他的傑出才幹。他不僅在外交上有效地推行他一貫主張的聯齊抗秦策略,促成了楚國與東方五國的聯盟,而且利用懷王的倚重,在楚國內部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屈原所生活的時代在戰國後期,天下即將一統的總體趨勢漸趨明朗,至於由哪個國家來完成統一大業,則要看它的實力了。西漢的劉向在《戰國策》中說當時是“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即指如果秦國聯絡各國形成連橫之勢,那麼最後完成統一大業的就是秦國;如果楚國與東方五國合縱抗秦,則成就大業的就是楚國。在這種形勢下,屈原的外交和政治思路對楚國來說是最具先進性的。聯齊抗秦自不必說,政治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秦國就是經過了商鞅變法而強大起來的,楚國在屈原之前的吳起變法也曾給國家帶來繁盛之勢,只可惜因為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而以失敗告終。屈原既瞭解楚國的歷史,又熟悉當時的國家大勢,他堅決主張改革政治,提出了包括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力耕強本、勵戰圖強、禁止朋黨、反對蔽壅等一系列的主張,以求達到國富民強,實現他的美政理想。這些主張在楚懷王的支持下曾一度得到逐步推行。

歷史上真實的屈原

命運多舛兩次遭到流放

屈原的政治作為遭到了來自楚國內外兩方面的阻礙和破壞。首先是他的革新深深地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他們的反對。《史記》記載,屈原受懷王之託草擬憲令時,“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這裡的“奪”不是搶奪,而是改變的意思;“與”也不是給,而是聽從的意思。上官大夫想要屈原修改他所草擬的憲令,屈原沒有聽從,於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懷王面前去詆譭屈原。這裡記載的只不過是屈原同以上官大夫為代表的舊貴族進行鬥爭的一個典型例子而已,他的任賢能、明法度等主張對於習慣了用世襲制度來維護特權的貴族階層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也是可以想見的。來自楚國外部的阻礙則是推行連橫之策的張儀受秦國指派,專程來到楚國破壞齊楚聯盟。張儀用重賄買通了楚臣靳尚和懷王的寵妃鄭袖,使這兩個人極力阻撓屈原的聯齊策略,也在楚王面前詆譭屈原。在內外反對勢力的聯合攻擊之下,楚懷王和屈原之間終於產生了嫌隙。懷王十六年(前313),屈原由左徒之職降為主管王族教育的三閭大夫。懷王二十四年(前305),他更被流放到了偏遠的漢北地區,直到懷王二十九年(前298)因秦楚關係惡化,懷王又有聯齊之想,才把屈原招回郢都。

楚國國勢到懷王晚期已經呈不可挽回之勢,屈原的命運也一步步向悲劇靠近。懷王三十年(前299),秦攻取了楚國的八座城池,趁這有利形勢,秦昭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相會。懷王不聽屈原、昭雎等人的勸說,堅持要去,結果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楚國由齊國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屈原在楚國繼續遭受以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為首的讒臣的迫害,終致流放江南。被流放的數年間,屈原在沅、湘一帶過著行吟澤畔,形容枯槁的日子,一邊反思著自己的人生,一邊眼看著楚國的發展趨勢與自己的政治理想越來越背道而馳,終於對前途完全絕望,再也不想經歷任何玷汙自己清白靈魂的事情,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五這天,舉身投入了滔滔的汨羅江。屈原投江的時間,多數學者認為是在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即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郢都的那年,但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在早於楚都陷落的頃襄王十六年(283)。

歷史上真實的屈原

不屈的精神激勵無數仁人志士

除了政治上、外交上的努力作為之外,屈原更是以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的身份著稱於世的。他創作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全詩共370多句,將近2500字,既反映了他對於楚國腐朽政治的憤慨,抒發了熱愛祖國願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表達了對所遭不公正待遇的哀怨,又塑造了一個堅貞高潔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輝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鬥爭精神,激勵了後世無數仁人志士,併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徵。《離騷》在藝術上也以其富有創造性的成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其廣泛運用象徵的手法,用香草美人意象來象徵高潔的品德和人格,成為後世詩詞所常用的表現手法;其新鮮、生動,長短不一的句式對後世詩歌文體的發展演變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此外,屈原的《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作品也都或以深摯激揚的情感,或以孜孜以求的品格或以瑰麗神奇的藝術境界給人以情操的陶冶和審美的享受。

歷史上真實的屈原

屈原之名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得到後世的敬仰,首先是因為他的愛國情操以及相伴而來的砥礪不懈的求索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鬥爭品格,這些都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股深沉剛烈之氣,不僅培養了中國士人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而且也融入了廣泛的民間生活。屈原去世之後,楚地的老百姓非常懷念他,就在端午節這天以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活動來紀念他。到今天,這些習俗已經流傳到了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可見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其次是屈原在文學藝術上深為後人所推崇。楚辭所特有的浪漫的氣質、靈活的形式、巧妙的表現手法都成為後世文人取之不盡的藝術淵藪,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屈原的辭賦“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久享盛名的《詩經》,這是有充分依據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