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劉坤一做了兩件大事,避免了中國局勢的動盪,究竟是什麼哪?

劉坤一 (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宿將。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累擢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1862年,升廣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1875年9月,授兩廣總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並任兩江總督。

中日甲午戰爭時,支持對日作戰,並任湘軍統帥指揮湘軍出關與日軍交戰。1895年強學會成立,他表示支持。維新運動起,他攻擊康、樑變法,但又反對廢黜光緒帝。1901年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興學育才、整頓朝政、兼採西法等主張,稱"江楚三折",多為清廷採納。1902年提出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的主張。儘管由於當年10月即不幸病逝,劉坤一的這一設想未能進一步細化,然而他的倡議仍然產生了影響。他的接任者張之洞等循著這一思路精心設計,篳路藍縷,終於創建了三江師範學堂。有《劉坤一集》傳世。

晚年劉坤一做了兩件大事,避免了中國局勢的動盪,究竟是什麼哪?

(劉坤一)

清道光十年生於新寧縣城。廩生出身,曾任教諭。咸豐五年在鄉舉辦團練,旋入湘軍,在湖南圍剿太平軍。次年,隨劉長佑軍赴援江西,參與袁州、臨江、吉安諸役。九年春,石達開率太平軍20餘萬人由江西入湖南,劉奉調隨軍援永州、寶慶,又追入廣西境內,與義軍作戰,同治元年升廣西布政使,次年六月,擢江西巡撫,時有左都御史贛人胡家玉,袒護抗糧紳耆,劉上奏罷斥,一時頗負聲名。隨後又參加平定太平軍餘部,平定“齋教”,堵截捻軍,光緒元年擢兩廣總督。五年,調任兩江總督,兼兩洋通商大臣。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淮系軍隊節節失利。劉坤一被委任欽差大臣駐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陸軍百餘營。遼河一戰,清軍潰敗;後欲反攻,然議和停戰令已下。劉不滿議和,對堅持在臺灣抗戰的義軍欽佩不已,派員赴臺聯絡,並邀張之洞共同援臺。

光緒二十七年,沙俄在<辛丑條約>締結過程中,乘機擴大侵略範圍,李鴻章主張簽訂<中俄密約>出賣國家利益,劉坤一聯合張之洞竭力反對。劉坤一還與張之洞連連上疏,請求變法,提出“育才興學”、“整頓變通朝政”、“兼採西法”等主張。這些主張為清廷採用,旋加太子少保。

光緒二十八年,劉坤一病卒,年72歲,諡忠誠,有<劉坤一遺集>。在家賦閒時主修《新寧縣誌》,捐修雙清亭、文昌閣等。

劉坤一做了那兩件大事哪?

一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帝嗣子(大阿哥),由此朝野洶洶,紛紛認為將廢光緒而讓溥儁即位,劉坤一致書大學士榮祿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報國在此,所以報公亦在此。”這個話他是要通過慈禧的紅人榮祿傳到慈禧本人的耳中。劉坤一的這番明確表態,不僅僅代表他本人,也代表其他一些開明的封疆大吏。由此,廢立之事罷了。

二是“庚子事變”後首倡“東南互保”,為中華保住了南方。庚子事變是地處中樞的一些顢頇大臣如端郡王載漪、溥儁的老師徐桐和剛毅等人排斥開明派,利用慈禧太后的私心造成的大禍。

當慈禧對列國開戰後,下旨要求各督撫一併向各國開戰。劉坤一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倡議東南互保,稱聖旨是拳民脅持下的“矯詔”。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亦支持東南互保。在劉坤一授意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1900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與各國簽訂《福建互保協定》。

晚年劉坤一做了兩件大事,避免了中國局勢的動盪,究竟是什麼哪?

(劉坤一組織)

這實際上是一次封疆大吏對清廷糊塗決策的一次公開反抗和糾偏,在高度集權的帝制時代,這是要冒相當大的風險的。但劉坤一等人,顯然以整個國家的利益為重,而將所謂“君臣之道”放置一邊。

黃濬的《花隨人聖庵摭憶》對劉坤一的決斷和智慧非常推崇。書中一篇《劉峴莊晚年善用幕僚》曰:

庚子夏,那拉後命義和團圍攻駐京各使館。端王等字諭各直省大吏,先殺外人僑居內地者。峴莊先奉旨,而祕不宣,乃嚴檄水陸防營保護外人,違者以軍法從事。江蘇提督楊金龍亦得密詔,復奉剛毅私書,屬其駐師吳淞,專擊列國兵艦、商船及教堂,金龍立率所部移師吳淞。峴莊聞之大怒,別飭俞統領持令箭往,諭之曰:“楊金龍不遵令,可持其頭來!”楊始如命撤兵回防,乃大哭,復書剛毅雲:“劉坤一身寄封疆,不保國而保外人,真漢奸也!”

這個剛毅,就是個胸無點墨的糊塗蛋,同一篇文章提到剛毅何等淺陋可笑:

先是剛毅奉那拉後命,自江南搜刮歸,那拉後令剛毅密保將才,剛毅奏曰:“江南武員唯有楊金龍,可稱古之名將。”後問:“能比何人?”剛答:“可比古人黃天霸。”後為莞然。滿人不學如剛毅者眾,加以愚而好自用,剛嘗改“瘐死”為“瘐斃”,改“逐北”為“逐比”,此輩居以鈞衡之地,責以平章軍國,其覆餗可知。

庚子事變時大多地方督撫不糊塗,像對洋人不論婦孺大開殺戒的山西巡撫毓賢那樣腦袋進水的封疆大吏是少數,所以“東南互保”才可能取得成效。而在整個帝國的中樞——軍機處卻是些剛毅這樣的貨色,他們不讀書,無見識,歷史知識來自戲曲,可愛國的調門比誰都高,動輒指責別人是漢奸。“庚子之禍”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如果清廷任由楊金龍這樣的“愛國將領”奉行朝廷的指示,那整個上海乃至東南諸省將迎來一場大災難。而當時上海及東南一帶捲入戰火,恐怕將直接影響到後來國民黨北伐成功遷都南京,以寧滬為中心取得了“黃金十年”的建設成就,甚至影響到還能不能堅持抗戰達八年之久。

晚年劉坤一做了兩件大事,避免了中國局勢的動盪,究竟是什麼哪?

(劉坤一雕像)

從1855 年從軍到1865 年任江西巡撫這十年,劉坤一主要涉足軍旅, 一則因忙於攻城守地, 一則因地位低微, 其思想特徵尚未完全顯露出來。及至1865 年出任江西巡撫, 且一任九年。贛撫時期, 是劉坤一政治事業的初創時期, 也是他政治思想的奠基時期。由於客觀上僻居內地, 且忙於軍務, 地方興利除弊成為頭等政治目標, 故他無暇接觸新思想、新事物。主觀上,由於他成長於閉塞而又民風強悍的湘西邵陽,不怕死、不畏難、不服輸的“寶古佬”氣概染之全身; 加之飽讀儒家經典, 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氣節; 更由於他是通過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而從異途進身為封疆大吏的, 較之他人對清廷更多了一份忠誠。基於這樣一種文化精神底蘊, “忠君”、“安民”成為他一切政治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早年他從鎮壓農民起義的親身感受中, 認識到只要弘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能完成政治任務。故而, 他對洋務派提出的“洋為中用”、“師夷之技”等思想和做法是不相信的, 對洋務派確立的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和推行以模仿西方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表現得不熱心, 明確反對興修鐵路、架設電線和採用西法採礦。在他看來: “富強之道, 茫如捕風擊影”, “造炮、制船亦都隔膜之事”,“造炮, 我尚得用; 制船將與洋人爭鋒海上, 以我所短, 敵彼所長, 學孺子之射以射孺子, 恐終為所斃”,因而“何必多糜金鋮, 徒為洋人所笑? ”總體說來,贛撫時期的劉坤一與其它封建保守官員沒有什麼區別, 一方面勵精圖治, 拼死鎮壓各地農民起義, 以此報效朝廷; 另一方面固守傳統, 對外來文明和西方技術有一種天生的恐懼。

晚年劉坤一做了兩件大事,避免了中國局勢的動盪,究竟是什麼哪?

( 劉氏宗祠 )

濡須劉氏宗祠和中國劉氏一樣分支較多,讓人很難理清。由於父親的家庭觀念很強,讓我們對家族傳延歷

濡須劉氏 光裕堂 劉先銀 題匾史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們這支劉氏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安徽省無為縣棗郭樹遷到了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光明村,從一家、兩家到幾十、幾百家,但是對劉氏無為的發源地充滿了敬畏之心絲毫未減。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同樣充滿了對無為劉氏好奇的人不僅僅是身邊的人,還有不認識的陌生的遠方網友和千里之外的宗親。發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寧縣)及山西。

中國的劉氏名人輩出,其實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關鍵你是否有所領悟,與漢、唐、宋、元相比,自明清開始,有點失落的是本支劉氏,不僅是外人不予知曉,就連很多族人也是不甚瞭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關心本族人士或族內賢達人士一同研究、探討,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爾斷層,只要本族人士齊心協力、攜手共進,定不能阻我濡須劉氏(光裕堂)之發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扭轉乾坤,滄桑鉅變,至今已有89年變遷,吾輩喜逢太平盛世歷史文化得以弘揚,族人威望圖騰,後嗣更須激勵奮進,凝聚報國光宗宏願,續譜建祠夙願如償。


( 歷史悠久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