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家訓

梁啟超家訓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長。從他寫給子女們的400餘封家書中,可以窺見梁氏家教的魅力。在家書中,梁啟超對子女們的為人、治學、立業等都給予了細緻的指導,他既是孩子們的慈父,又是導師、親密的朋友。

家族代表人物簡介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著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樑思順(1893-1966):長女,詩詞研究專家、中央文史館館員;

樑思成(1901-1972):長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樑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樑思忠(1907-1932):三子,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樑思莊(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

樑思達(1912-2001):四子,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

樑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會活動家;

樑思寧(1916-2006):四女,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樑思禮(1924-):五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家訓

梁啟超早年追隨康有為,參與變法維新。後來,當康有為擁護張勳復辟時,他卻站到了老師的對立面,怒斥康有為為“大言不慚之書生”。有人批評他,沒有師徒之情。但梁啟超卻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沒有這種國事衝突的時候,對老師非常的尊敬。後來,康有為七十大壽的時候,梁啟超寫了一個很大的壽屏送給康有為,師生和解了。可是在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這個層面上,他又是把真理,或者我們說把國家利益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上。

“飲冰十年,難涼熱血。”退出政壇後的梁啟超,晚年一直安心著書立說,潛心思考中國社會的走向,而他的家國情懷,卻並未磨滅,而是一心傳給自己的孩子們。這些家書,就見證了一切。1898年到1928年間,梁啟超共給子女們寫了400餘封家書。比如說社會責任,對這個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人民的這樣一種責任感,他願意先在他的孩子身上做實踐,是吧,先把他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新人”,他的孩子絕對不是那種舊式家庭的孝子賢孫,肯定是一個新的國民。

梁啟超家訓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長。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三女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先後有七個在國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學貫中西,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完全有條件進入西方主流社會,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是,他們沒有一人留居國外,都是學成後即刻回國,與祖國共憂患。在梁啟超兒女的心中,國家,早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長子樑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的年代,十幾年間,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考察古建築,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字裡行間,都透著夫妻二人付出的心血。在抗戰期間的1940年,樑思成的全家和樑思永的全家,都隨單位一起遷到了四川的李莊,那裡的工作非常辛苦,而且生活也非常艱難,樑思成因為早年的車禍,傷及了脊椎,後來他就得了脊椎軟骨硬化症。他的妻子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他們在美國留學,後來美國的一些大學和一些科研機構都想聘請他們到美國工作,一方面條件要好一些,另外對他們夫妻治病也大有好處。對此,他們的回答是:“我們的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

梁啟超家訓

談人生:從容面對生活

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已日退,在我猶然,況於汝輩,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

——1916年1月2日致思順書

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1923年7月26日致思成書

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墮落的。

——1927年5月5日致思忠書

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實何止亂世為然),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1927年5月13日致思順書

你們在爹爹膝下幾十年,難道還不知道爹爹的脾氣嗎?你們幾時看見過爹爹有一天以上的發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氣?我關於德性涵養的功夫,自中年來很經些鍛鍊,現在越發成熟,近於純任自然了,我有極通達、極強健、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

——1928年5月13日致思順書

梁啟超家訓

談愛國:思報社會之恩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1919年12月2日致思順書

我今日若還不理會政治,實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比個人長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給孩子們書

畢業後回來替祖國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

——1927年5月26日與孩子們書

談立業:盡力去做

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致思順書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1927年2月16日給孩子們書

你們既已成學,組織新家庭,立刻須找職業,求自立,自是正辦。

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就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1928年4月26日致思成夫婦書

談治學:多方取益

“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彼宜從實際上日用飲食求學問,非專恃書本也。

——1921年5月30日致思順書

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1925年7月10日給孩子們書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

——1927年8月29日給孩子們書

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做學問原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1927年8月29日給孩子們書

談親情:對著月想你們

你們到溫(哥華)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著新月初升直到圓時,諒來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1925年5月9日致順、成、永、莊書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1927年6月15日給孩子們書

須知你是我第一個寶貝,你的健康和我的幸福關係大著哩。好孩子,切須聽爹爹的話。

——1927年12月24日致思順書

你們這些孩子真是養得嬌,三個禮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學生兩三個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我進醫院有三個禮拜了,再不寫信,你們又不知道怎樣抱怨了,所以乘今天過年時,和你們談談。

——1928年1月22日給孩子們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