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為一座小山坡專門抄了一首前人的詩?

《三垂崗》一詩的作者嚴遂成雖然在清朝的詩人中名氣不是很大,但他的詠史詩卻寫得很好。在這首七律中,寥寥數語不僅道盡了後人對前朝歷史人物和古戰場的憑弔和滄桑感,更勾勒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來龍去脈,與後梁朱溫的矛盾,以及巧妙地嵌入李氏父子二人在三垂崗的事蹟。毛澤東熟讀古史兵法,一生用兵屢出奇謀,且多以戰事入詩。揮筆書寫《三垂岡》詩,說明了他對三垂崗之戰頗為欣賞,也對此詩產生過強烈的共鳴。

毛澤東為何為一座小山坡專門抄了一首前人的詩?

本文摘自:《人民政協報》2007年2月8日第5版,作者:伯平,原題:《毛澤東手書》

上圖為毛澤東手書的清代詩人嚴遂的詩作《三垂岡》(岡應為崗):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樑跋扈何。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岡應為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1964年,毛澤東給他的祕書田家英寫了這樣一張條子:

田家英同志:

近讀《五代史·後唐莊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請你查一查,告我為盼!

毛澤東在許多年的戎馬倥傯後,讀五代史時仍能清楚地記起年輕時讀過的這首詠史詩,可見其對它的印象深刻和喜愛。

《三垂崗》一詩記載的是五代時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故事。李克用,唐朝末年沙坨族人,因祖上有功,被唐朝賜李,一直以唐朝忠臣自居。在明知唐朝大勢已去後,仍多次討伐率先稱帝,並在後來滅掉唐朝的後梁朱溫。李克用忠心護主,死前不稱帝,死後被追諡為後唐太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小名亞子,為後唐莊宗皇帝。史書稱其少有奇表,善騎射,膽勇過人。公元九二三年,朱溫死,後梁因爭奪皇位而內亂,李存勖乘機在魏州稱帝,改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為唐莊宗,尊其父李克用為太祖。後來滅掉後梁,完成了乃父李克用的遺願。

據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記載:初,克用破孟方立於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垂崗,伶人奏《百年歌》,至於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悽愴。時存勖在側,方五歲,克用慨然捋須,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乎!”

李克用病逝後,李存勖進位晉王,年二十四歲。當是時,後唐在與後梁朱溫的潞州之戰中正處下風,多數人的意見是國家新有大喪,宜罷兵休戰。李存勖卻力排眾議,主張利用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長途奔襲。《新五代史》上記載:“王謂諸將曰:‘樑人幸我大喪,謂我少而新立,無能為也,宜乘其怠擊之。’乃出兵趨上黨,行至三垂崗,嘆曰:‘此先王置酒處也!’會天大霧晝暝,兵行霧中,攻其夾城,破之,樑軍大敗,凱旋告廟。”三垂崗戰役不僅結束了兩國長達一年之久的潞州之戰,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後唐在與後梁兩雄之爭中形勢的主動,為後來滅掉後梁打下了基礎。巧的是,戰役的時間距李克用在三垂崗置酒時所說的那番話剛好二十年。

毛澤東對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評價甚高,在評論這場戰役時說:“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可謂識時務之俊傑”,並稱李存勖的戰術是:“先退後進”,又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在他的晚年,毛澤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現在是“鼓角燈前老淚多”。

1993年,中央文獻社出版的《毛澤東手書選集》公開發表了這幅手跡。原件為信紙上寫就,未注時間。整篇書法為典型的毛體狂草,用筆流暢嫻熟、氣勢磅礴,佈局錯落有致、自然奔放,是為毛澤東晚年的成熟之作,亦為毛氏手跡之精品。

在長治市北郊李村溝村北,有三座山頭:大岡山、二岡山、三岡山,三岡由東往西一字排開,延綿六、七華里,也統稱大岡山。在上黨盆地平原突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解放前,這裡屬潞城縣,三座山位於潞城西南邊陲,故被稱為三垂岡。三垂岡是土石岡,沒有壁立千仞,更無峰插雲霄,很不起眼。只因為唐末發生過一次著名的“夾寨之戰”,清代詩人嚴遂成寫下懷念三垂岡之戰的詩歌《三垂岡》,偉人毛澤東書寫大氣磅礴的《三垂岡》鉅作,三垂岡名揚全國。《潞城市志》特把《三垂岡》載入。現在三垂岡在長治境內,長治市在市北郊北關上黨戰役戰地舊址,特立碑刻毛澤東書法《三垂岡》。

近年來,長治地區經常有人提起《三垂岡》詩,《上黨晚報》多次發表有關《三垂岡》的文章。但是,我發現,這些文章中,有很多事不清楚:《三垂岡》原詩是什麼樣?《三垂岡》主要描寫什麼?毛澤東為什麼要書寫《三垂岡》?。。。。。我想弄清楚,於是請教有關專家、人士,查閱有關資料,有所收穫,但仍難定論。

《三垂岡》是懷念唐末李克用屢戰上黨之戰。李克用和其子李存勖都是唐末將領,並非值得讚揚的歷史人物。為挽救唐朝江山,父子倆前赴後繼,相繼在上黨與朱溫五次戰鬥,終獲大勝。尤其李克用死後,李存勖披麻戴孝,埋伏三垂岡,率軍突襲夾寨,以少勝多,是軍事史上的著名之戰。

到清朝,嚴遂成,字海珊,浙江烏程人,生於公元1649年,雍正年間,在山西臨縣任過知縣,多有詩作,詠古為第一。嚴遂成游上黨,過三垂岡,懷念李克用當年多次征戰上黨,置酒三垂岡之古事,揮毫寫了七律《三垂岡》: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樑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且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此詩詩意豪邁,雄奇新穎,歷來評價很高。

1964年12月29日,毛澤東在披讀《五代史.莊宗記》時想起有一首關於三垂岡戰鬥的詩,給祕書田家英寫了一個條子:

田家英同志:近讀《五代史.後唐莊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請你查一查,告我為盼!

毛澤東在條子上默寫了《三垂岡》,幷寫:“詩歌頌李克用父子”。

後來毛澤東又在十行紙上精意書寫《三垂岡》詩:

1976年元旦在人民日報發表,後收入《毛澤東手書墨跡選》。毛澤東書寫《三垂岡》,筆墨雄健,大氣磅礴,是毛澤東的書法精品。

毛澤東書寫《三垂岡》,其中“連城猶擁晉山河”、“蕭瑟三垂岡下路”兩句,“猶”與“下”二字,與嚴遂成的《海珊詩抄》中的《三垂岡》不同。

是哪個錯了?有的說:毛澤東當時默寫此詩,改了兩個字,或寫錯兩個字。毛澤東記憶力極強,治學嚴謹,一般不會出錯,一定取之有據,而且田家英當時核對過。經考證,毛澤東書寫《三垂岡》和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收錄的一致。

《三垂岡》原詩究竟是什麼樣?《上黨晚報》近年來,先後幾次刊登有關《三垂岡》的文章,引用原詩一次一個樣。《潞城市志》收錄此詩,北關戰場舊址毛澤東詩碑,將第六句寫為:“鼓角鐙邊老淚多”。根據是光緒《潞城縣誌》,又是一個版本!

為了弄清《三垂岡》原詩,我請教了幾位專家、學者,也難定論。近日我通過網絡、信件,查詢了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現藏嚴遂成《海珊詩抄》(清同治十三年虞山顧氏刻本),收錄《三垂岡》與本文前邊引用相同。這就是說:毛澤東手書《三垂岡》與現存比較可靠的《海珊詩抄》不一致:第四句,“且”作“猶”;第七句,“畔”作“下”。按詩詞格律要求,一般一首詩,不能重複用字,而此處兩個“下”字,似乎不妥。國家圖書館現藏袁枚《隨園詩話》收錄嚴遂成的《三垂岡》,和毛澤東手書《三垂岡》一致,毛澤東可能看到的就是這種版本。我認為,清代嚴遂成《海珊詩抄》原本比較可靠。至於那個版本準確,看來,還難定論。

那《三垂岡》主要描寫什麼?

一般都籠統地認為,這首詩是嚴遂成懷念、歌頌李克用父子前後多次與朱溫爭奪上黨,相繼在三垂岡戰鬥的故事。毛澤東在給田家英的條子中也提到:“詩歌頌李克用父子”。毛澤東1962年12月22日,在給柯慶施批轉的文件最後一頁,曾寫下《三垂岡》一詩,並寫這是“詠後唐李克用和兒子後唐莊宗李存勖詩”。

其實,逐句解讀,《三垂岡》只是記述了李克用為興唐而與朱溫爭奪上黨的前幾次戰爭,暴露了李克用多年爭戰仍無結果的悲憤心情。並沒有直接描寫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承父志、決戰三垂岡的戰事。

比較全面真實描述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奪上黨、決戰三垂岡的,是清末武進人劉翰寫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

該詩前半部分記述了李克用“血戰餘生”,“四季無常”的戰鬥生涯,描寫了李克用在三垂岡置酒痛飲之場景,宣示了“心念廿年後事”之願。後半部分,記述了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承父志,著“墨縗”、“麻衣”,從太原出發,乘“大霧迷漫”奔襲三垂岡,大敗樑軍。正是“先君之願克償,佳兒之功益著”!全文歌頌了李克用父子前後在三垂岡戰鬥的故事。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曾引用過“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句,但可能沒有看過此賦。毛澤東可能也沒有讀過此文,如果他讀了,一定會稱讚不已,他對《三垂岡》的評價,用於此賦,真是恰如其分!

由此可見,《三垂岡》詩沒有直接描寫李存勖率軍在三垂岡埋伏,大戰朱溫十萬大軍,奪取最後勝利的戰役。該詩主要概述李克用為興唐,長期與朱溫爭戰的情景,描述了李克用的內心世界。如廣義地設想,或許見景生情,也可聯想李存勖在三垂岡大破樑軍夾寨之戰的壯景!似乎無言勝有言,但有點勉強。

毛澤東為什麼對《三垂岡》詩獨有鍾情?詩言志,寫詩如此,讀詩亦然!毛澤東作為偉大領袖、軍事家、詩人、書法家,一生與《三垂岡》結緣。

毛澤東青年時代就讀過《三垂岡》,熟背如流。1962年12月曾給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寫過《三垂岡》。1964年12月29日,在寫給田家英的條子上,默寫了此詩。接著,書寫了鉅作《三垂岡》。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講:晚年他常常提及《三垂岡》一詩,在病中,還給郭金榮醫生寫“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還常說:我現在就是“鼓角燈前老淚多”。

《三垂岡》深受毛澤東青睞,綜合起來,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毛澤東作為偉大領袖、軍事家,對歷代著名大戰非常熟悉。李存勖當年領導指揮的三垂岡之戰,大破敵陣,斬敵萬餘,俘獲將領數百人,大敗樑軍,奠定進攻中原、統一北方大業。毛澤東稱讚此戰“先退後進”,“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可謂識時務之俊傑。”毛澤東認為《三垂岡》主要懷念此戰,所以對此詩特別崇拜。再聯想1945年秋,毛澤東指揮在這一帶的上黨戰役,獲得大勝,毛澤東多次提到《三垂岡》,也是有感而發。

二是,毛澤東是偉大領袖,是傑出詩人,一生喜愛詩歌。年輕時熟背大量古詩,經常信手拈來。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幾處提及,稱“海珊自負詠古為第一”,《三垂岡》是少有的描寫歷史大戰的佳作,自然受到毛澤東讚賞,年輕時熟讀,一生經常提及、評論,是情理之中。

三,主要是出於對接班人的憂慮,有感而發。進入六十年代,中國沒有大的戰事,主要任務是黨的建設、經濟工作。毛澤東多次論及《三垂岡》,主要是和詩歌中的李克用共鳴。李克當年在三垂岡飲酒、聽歌,自嘆:“吾行老矣,此奇兒在,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呼!”李克用死後,李存勖不負父望,指揮三垂岡大戰,大獲全勝,正好二十年!樑王朱溫聞訊,嘆曰:“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小名),李氏不亡矣!吾家諸子乃豚犬耳!”李存勖繼承父業,統一北方,建立後唐。毛澤東感受很深。

隨著我國革命、建設的發展,毛澤東進入老年,他一直很重視革命接班人。建國初期,都知道,毛澤東選劉少奇為接班人。但後來因工作上等分歧,毛澤東考慮新的接班人。1962年12月,毛澤東給時任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批轉文件時,出人意料附上《三垂岡》一詩,就是考慮到柯慶施接班的可能。後來的事實也證明,1965年1月,柯慶施成為國務院副總理,名列第六位,可惜他當年4月去世了。1964年12月,29日,是毛澤東71歲生日後第三天,他要田家英查對《三垂岡》,書寫了此詩,並還特意寫“詩歌頌李克用父子“,不能不使人猜想,毛澤東借古論今,還是憂慮我國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問題。1976年元旦,在那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人民日報精心策劃,發表毛澤東《三垂岡》墨跡,也是體現毛澤東對革命接班人的期望!正是當年,周恩來逝世,華國鋒擔任了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央工作。9月9日,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華國鋒擔任中共中央主席!

四是,毛澤東常有感而用,表示隱衷。《三垂岡》中“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一句,生動地刻畫了李克用當時的心情,是該詩的靈魂和精華。毛澤東常吟念此句,是憂國、憂家。憂己,有感而發,念舊思新。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說,他非常欣賞“生子當如李亞子”,不能不想是對愛子毛岸英的懷念和惋惜!晚年,毛澤東身體漸衰,他對身邊人說我就是“鼓角燈前老淚多”!形象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五,毛澤東是偉大革命家,又是大書法家,他對七律《三垂岡》非常崇拜,盡興揮毫潑墨,書寫《三垂岡》,盡顯偉大領袖書法之大成!作品一氣呵成,氣力千鈞磅礴,排山倒海,用筆流暢嫻熟,佈局錯落有致,是毛澤東書錄古詩最佳之作,是留給中華文化的絕作!

如今,

李克用父子,

三垂岡戰事,

俱往矣!

三垂岡依然屹立在上黨大地,

《三垂岡》詩篇長留史冊,

毛澤東和《三垂岡》書法永留人間!

(我扔了一些磚頭瓦塊,期盼大家還玉!儘量弄清楚《三垂岡》一詩的情況,不要再把疑問留給後代!)

長治市北郊李村溝村北,有三個土石山頭:大岡山、二岡山、三岡山。此地過去屬潞城縣西南邊陲,統稱三垂岡。因唐末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在此與朱溫前後打了五仗,清朝嚴遂成寫了記述戰鬥的著名詩篇《三垂岡》,當今偉人毛澤東書寫《三垂岡》鉅作,有人稱為:奇山、奇詩、奇作。

五十年代末,我在三垂岡下的潞安中學讀書,曾經上過大岡山,但記憶不深。

近日,我為了解毛澤東與《三垂岡》的故事,騎車去看三垂岡近況。聽當地老鄉說:從西天貢到陳村,三岡延綿七八里。我沿大岡山南邊一直往東,跨過山東坡,從東往西,經大岡山、二岡山,直到三岡山,又沿三岡山、二岡山南邊,到公路上。大岡山依然聳立在上黨盆地,但山的南坡破壞嚴重。二岡山,快被挖完了。三岡山,基本上沒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