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派人與日本談判,每天都做一件事,讓日本公使很難受

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西歐列強在經歷了一輪快速的殖民擴張之後,相互之間積累的矛盾爆發,開啟了長達4年的“一戰”序幕。而當西方戰火正酣之時,古老的東方大國剛剛經歷了一次劇變,辛亥革命的炮火結束了數千年的帝制,中華民國在大清的廢墟中誕生。

在民國初期,外交方面基本延續了清末以來列強在中國“利益均沾”的格局,西方各國互相牽制。但一戰之後,歐洲各國無暇東顧,使得列強在中國的勢力失去了平衡,虎視眈眈的日本侵華野心開始膨脹。

袁世凱派人與日本談判,每天都做一件事,讓日本公使很難受

日本以對德國宣戰為由,不顧中國的中立國聲明,派兵佔領德國在山東的勢力地區。一開始,袁世凱政府企圖仿效清末的日俄戰爭,通過劃定中立區和交戰區,限制日軍行動。

沒想到日軍對此置之不理,反而大肆派兵進駐山東,同時日本公使日置益還借題發揮,向民國政府提出了一項無理要求,即企圖實現其“大陸政策”,全面控制中國的“二十一條”。

袁世凱派人與日本談判,每天都做一件事,讓日本公使很難受

我們知道,最終袁世凱迫於日本壓力,簽訂了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最初袁世凱對於是戰是和,是有過考量的。若籤,則國權盡喪;若不籤,又恐重蹈甲午戰爭的覆轍。袁世凱為此詢問陸軍總長段祺瑞,若中日開戰,勝算幾何?段祺瑞回答,可抵擋日軍48小時,其後便未可知了。

得此答覆,袁世凱便不再考慮開戰這一選項,而開始考慮怎麼談判了。日本人狼子野心,自然是恨不得一口把整個中國吞進肚子裡,希望儘快祕密簽訂條約。而民國初年國力羸弱,無法獨抗日本,因此需要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為爭取時間,袁世凱臨時採取了一項舉措,換下了外交總長孫寶琦,讓陸徵祥接替。

袁世凱派人與日本談判,每天都做一件事,讓日本公使很難受

此次臨陣易帥,陸徵祥對袁世凱的授意自然心知肚明,於是也使勁渾身解數,儘可能地拖延時間。每當日本公使提出要談判時,陸徵祥以新官上任,許多事務尚待交接為由拖延。等到每次開始談判時,陸徵祥又命侍從們對每個日本外交官一一敬禮奉茶,在禮節上做得極其周密繁複,來縮短談判時間。

此外,陸徵祥本人不懂日語,要通過翻譯來與日本人交流,加上他說話故意慢條斯理,談判進度就更加緩慢了。日本公使明知陸徵祥在耍詐,但他們大和民族又號稱是極講禮節之人,因此也只能啞巴吃黃連,一時也不好發難。

袁世凱派人與日本談判,每天都做一件事,讓日本公使很難受

陸徵祥通過拖延手段,使談判進行了近3個月,依然毫無進展,終於將日本惹急,給袁世凱下了個“最後通牒”。此時,民國政府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將日本“二十一條”的密約公佈給媒體,引來了英美各國的關注。

在歐美的干涉下,日本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部分條約,而袁世凱也迫於各方壓力,以及寄希望於日本支持他的“皇帝夢”,最終與日方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此條約與最初版本的“二十一條”相比,刪去了九項不平等條款。

但無可否認的是,此條約的簽訂,對保衛國土而言,無疑是抱薪救火,反而進一步刺激了日方侵華野心。妥協無濟於事,最終還是不得不靠硬碰硬的血戰,才能打倒敵人,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