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中國近代史 慈禧 劉坤一 日本 史料不輯 2017-03-27

中日兩國曆史上打過多次大戰,從千年前的白江口之戰,到三百年前的萬曆朝鮮之役,再到幾十年前的抗日戰爭。日本的戰略從來沒變過,一直是集中優勢兵力,以求速戰速決。

中國每次都被打得措手不及,可疼過之後很快就能清醒過來。最明顯的就是明萬曆皇帝,雖幾十年不上朝,但豐臣秀吉達到鴨綠江邊時,他立刻改變策略,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為主,與其慢慢周旋。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日本以小博大,如不能儘快結束戰爭,後果不堪設想,而明軍卻硬生生地把抗戰拖了七年。拖得日本國內經濟一塌糊塗,社會矛盾嚴重激化。

日軍敗走朝鮮後,國內沒過多久就爆發了長時間內戰,導致此後兩百多年國力一直萎靡不振。所以李旦、鄭芝龍等海盜才能在日本呼風喚雨。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晚清與明朝遇到的情況多麼的相似。豐臣秀吉和明治天皇都賭上了全部家當,日軍在朝鮮登陸後都是勢如破竹,但戰爭達到第8個月後,日軍已成強弩之末,而清軍卻越戰越勇。那為何清朝就不能和日軍打一場持久戰嗎?

首先從兵力上來說,開戰前,日本一共有6個野戰師團和一個屯田的第7師團,滿打滿算不過7萬人。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總共派出了幾個師團呢?7個,日本陸軍是傾巢而出,本土完全依靠警察來維持治安。如果這七個師團被全殲在中國,日本將會有亡國的危險。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第二說下軍費,甲午一戰打下來,日本國庫賠上了2億日元,然而日本每年的收入不過8000萬日元。開戰沒多久,日本的經濟就遭遇了斷崖式下跌,工業減少了51%,商業少了31%,農業少了13%。

如果戰爭一直持續下去,日本要麼繼續壓榨國內百姓,要麼向國外銀行借債。

豐臣秀吉的例子才過去幾個世紀,明治天皇想必也不敢將賦稅提得太高,而向列強借債,毀掉的可是日本未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國運。

難道清朝就沒人看出日軍已疲軟了嗎?前線將領雖然一直在敗,但他們從初期的驚恐中緩過來了,尤其是旅順大屠殺之後,日軍已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東北百姓踴躍支持清軍作戰,宋慶、聶士成、依克唐阿等人的部隊竟然越敗越多。依克唐阿這才敢向慈禧保證:

“不出一年,我遂不能自立,但與之相持,不過三年,日軍必死傷殆盡。”

淮軍拼光後,新任清軍統帥劉坤一直接拋出了持久戰的方略:

“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力盡勢窮……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可是朝廷並不這樣想,它並不想打一場持久戰,因為戰爭已經發展到可能影響皇權輪替的地步了。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必勝日軍,慈禧急於和談背後究竟有什麼大陰謀

甲午和談

對於慈禧來說,她的權利基礎建立在以李鴻章為首的後黨以及淮軍之上。淮軍和北洋水師拼光後,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誰指揮戰爭,軍權最後就會落到誰的手上。

頂替李鴻章的是劉坤一,這是帝黨的核心人物。後來慈禧要廢黜光緒時,也是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所以慈禧才要架空劉坤一,讓一個文弱書生吳大澂(chéng)代替他去東北前線指揮。

對於慈禧來說,勝敗已無意義。戰爭必須結束,儘快和談賠點銀子,總好過交出皇權,天天擔驚受怕,畢竟中國還沒有老皇帝得善終的先例。

歷史有意思,開心漲姿勢,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史料不輯”(slbj001)長按可加複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