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南通,古稱"通州"。清乾隆帝下江南,路過"通州",不由想起京城附近的通州,張口吟出一副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要求臣子們對。臣子們對不上來,乾隆也沒有想出合適的句子。這時,一個小侍見到了一個當鋪,自言自語道:"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西東。"乾隆聽見了非常高興,連聲稱妙,這不正是我要求的下聯嗎?小侍因語得福,連升三級。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南通,又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了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創下了"七個第一"。

這緣於一個人,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張謇。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張謇,清咸豐三年(1853)出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字季直,號嗇庵。張謇自幼好學,但科考並不順利,後來得益於兩朝帝師翁同龢。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特設了恩科會試。初考時,張謇考的是六十名貢士。翁同龢比較瞭解張謇,有意想成全他,就向慈禧太后建議,今年這個恩科要打破常規,要選一名有久遠紀念的人當狀元。慈禧太后問他,怎麼為久遠意義的?翁同龢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為狀元,今年就以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壽誕之慶。慈禧太后聽了很高興,但沒有表態。翁同龢又向貢士公佈,太后過六十大壽,你們每人都要送一幅條幅,為太后祝壽。張謇想,太后過六十大壽,自己又是六十名貢士,應該把這六十聯繫起來,於是動筆寫到:"太后誕辰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寫到底,年字最後一筆高了些,成了出頭的年。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前一天晚上,百官陪著她看賀幛賀聯。當她看到張謇的賀幛時,眼前一亮,"這是誰寫的,不但字好,而且內容也不錯,只是這'年'字好像多了一點?"張謇站在一旁聽得清楚,立即跪地道:"啟奏太后,'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慈禧太后聽了哈哈大笑自言自語說,"倒有狀元之才"。張謇伏地又拜,"太后、皇上英明,謝太后、皇上恩典,祝太后、皇上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就這樣,張謇成了恩科狀元。張謇的清末狀元是真,但故事的演繹似乎杜撰。

然而也就是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的炮火燃燒在中國土地上,清廷主戰派主和派爭論不休,最後以光緒帝和翁同龢、張謇為主的主戰派落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署。為此,張謇還上書彈劾李鴻章,但動盪的晚清都無能為力。張謇開始了新的思考,特別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來華設廠,使迷茫的張謇有了清醒的認識,儘快佔領中國內地市場、資源增強國力,以"商戰"阻止日本來華設廠。張謇立即辭官,以南通為新的出發點,創辦通州大生紗廠。接著又先後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等21個公司,遍及江蘇沿海,"中國實業第一人"的稱號打響。從此,張謇扛起了"實業救國"的大旗。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在"實業救國"的基礎上,張謇又開始了"教育興邦"。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他還是《上海海洋大學》的創始人。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他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中國的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這就是張謇,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重重寫下了一筆。"一人一城一世界,一工一學一興邦。"一個人在一個城市中,留下影子不容易;一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名字也不容易。這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的總結,帶著這些想法,我走進了"濠南別業"。

濠南別業,實際上是別墅的一種雅稱,或者是謙稱,它區別於海門常樂老家的老宅。濠南別業,融住宅與園林為一體,是一座別緻的英式建築,位於南通博物苑的西北角,濠河之南。

濠河原為古護城河,形如葫蘆,宛如珠鏈,環繞南通老區,被譽為南通城的"翡翠項鍊"。 濠南別業,綠影婆娑,紅頂隱現,青磚磨對,黑鐵藝欄,像是"翡翠項鍊"上的珍珠,閃閃發光,裝點著南通這座城市。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就在這濠河岸,矗立著兩尊青銅塑像,一個是張謇,一個是梅蘭芳,一老一少,莫逆之交。梅蘭芳四年間三赴南通演出,可見友誼之深厚。

進入院內,中有張謇塑像,迎接著人們。自1895年創建大生紗廠起,張謇就奔波於南通,前後有二十年,"先治坡,後治窩",直至1915年6月,濠南別業才建成,一家人遷入。

一樓原是儲藏室,現在是《張謇業績》陳列展,展示著張謇愛國實業家不尋常的奮鬥一生。二樓中間大廳為議事廳,當年張謇接待過重要客人,如美國的哲學家杜威博士、梅蘭芳等。推拉門後面是會客廳,一幅對聯:"入水不濡入火不爇,與子言孝與父言慈",反映出張謇的處世態度。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書房裡,懸掛著他與孫中山互贈留言的照片。張謇既然是清末狀元,那也可以說是文人,他在辦廠、辦教育之餘,依然筆耕不輟,留下了上百篇散文和一千多首詩詞。字也寫的非常好,大氣、沉穩、雄強、厚重。三樓大廳正中擺放的"倚錦樓石屏銘",以及背面的"家誡"均出自張謇手筆。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張謇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創業的一生,他像一個先行者,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勇往無前。但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有奮鬥就會有風險,有創業就會有挫折。張謇常以企業家之力,辦社會化之事,嚴重拖累了大生紗廠。瑕不掩瑜,他永遠是愛國者、實業家、教育家、開拓者,至今南通到處還留有他的痕跡、印記。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胡適曾評價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負擔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

1926年8月24日,張謇因病逝世,出殯之日,南通萬人空巷,近乎全城民眾都趕來為他送行。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演說時指出,美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死後,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之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

南通濠南別業 清末狀元張謇故居

張謇的崇高聲望,是他實業救國、教育興邦最突出成就的寫照。過去人民紀念他,今日人民依舊懷念他。"一人一城一世界,一工一學一興邦。"帶著這些思考,我走向南通博物苑。

九口 2018-10-29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