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近代中國的儒商實業家'

"

中國近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在於“過渡性”: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從封建中央集權的政體向近現代民主共和政體過渡;從封閉自成一體的“天朝上國”思想體系向開放改革面向世界的體系過渡。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讀書人下海經商,其中最為成功和有名的是南通的狀元實業家張謇。

"

中國近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在於“過渡性”: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從封建中央集權的政體向近現代民主共和政體過渡;從封閉自成一體的“天朝上國”思想體系向開放改革面向世界的體系過渡。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讀書人下海經商,其中最為成功和有名的是南通的狀元實業家張謇。

張謇:近代中國的儒商實業家

張謇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的農民家庭。15歲參加科考,迭經26年曲折挫磨,考取狀元時已經41歲了。這幾十年科舉考試和儒家經典的浸潤薰陶,對他的人生觀和倫理道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獲取狀元功名僅一年多時,張謇下海經商創辦實業。

1911年,張謇在一次講演中袒露了自己興辦紗廠的動機,“馬關約成,國勢日蹙,私憂竊嘆,以為政府不足責,非人民有知識,必不足以自強。知識之本,基於教育,然非先興實業,則教育無所資以措手,故目營心計,從通海最優勝之棉產始,從事紗廠。”因為張謇是在上述背景下“儒而謀商”,因此他與一般商人有著顯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修齊治平的使命感並未因“謀商”而改變,只不過是改換成通過興辦實業的方式來實現。張謇說:“我們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動搖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要使得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上的生活。換句話說,沒有飯吃的人,要他有飯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夠逐漸提高……”因此,張謇將自己開辦的紗廠取名為“大生”。

"

中國近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在於“過渡性”: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從封建中央集權的政體向近現代民主共和政體過渡;從封閉自成一體的“天朝上國”思想體系向開放改革面向世界的體系過渡。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讀書人下海經商,其中最為成功和有名的是南通的狀元實業家張謇。

張謇:近代中國的儒商實業家

張謇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的農民家庭。15歲參加科考,迭經26年曲折挫磨,考取狀元時已經41歲了。這幾十年科舉考試和儒家經典的浸潤薰陶,對他的人生觀和倫理道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在獲取狀元功名僅一年多時,張謇下海經商創辦實業。

1911年,張謇在一次講演中袒露了自己興辦紗廠的動機,“馬關約成,國勢日蹙,私憂竊嘆,以為政府不足責,非人民有知識,必不足以自強。知識之本,基於教育,然非先興實業,則教育無所資以措手,故目營心計,從通海最優勝之棉產始,從事紗廠。”因為張謇是在上述背景下“儒而謀商”,因此他與一般商人有著顯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修齊治平的使命感並未因“謀商”而改變,只不過是改換成通過興辦實業的方式來實現。張謇說:“我們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動搖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要使得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上的生活。換句話說,沒有飯吃的人,要他有飯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夠逐漸提高……”因此,張謇將自己開辦的紗廠取名為“大生”。

張謇:近代中國的儒商實業家

大生紗廠

1899年,在經歷了艱難的籌資歷程後,張謇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大生紗廠終於開工生產。由於有原料、有市場,加上張謇把握了“紡廠獲利之多寡,樞紐在進花出紗”的關鍵,經營得法,歷年均獲厚利。從1901年到1913年,張謇在南通海門地區陸續新辦了一批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大生棉紡織工業企業為中心的企業系統,並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這一時期,張謇除了擴建大生紗廠、新建了大生分廠外,還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同仁泰鹽業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等22家企業。1918年到1921年,是大生系統企業發展最快的4年。連年的景氣和高額的利潤,促使張謇加快了擴張實業的步伐。從1914年開始,他在海門籌建大生三廠,並擬定了建立四廠於四楊壩、五廠於天生港、六廠於東臺、七廠於如皋、八廠於南通江家橋、九廠於吳淞的龐大計劃。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個廠,資本總額共計770餘萬兩,紗錠共15萬枚,布機共1500餘臺。

此外,張謇還籌辦擴充金融業和服務業的行業,主要有淮海銀行、延生堂藥店、南通繡織局等。這期間,張謇創辦的農墾企業也得到很大發展。到1920年為止,已開辦墾牧公司16家,投入資本2119萬兩,所佔土地總畝數達455萬畝,開墾土地70萬畝。

此時,張謇的經濟事業達到鼎盛,他對城市地方自治的投入也有了明顯的成效:以通州師範為中心,建立了以師範教育為主體,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學、小學、專門技藝學校、職工學校以及幼稚園、教育館等教育機構和設施;以南通地方社會福利為中心建立了圖書館、博物苑、氣象臺等。

在張謇興辦實業進而改造社會的計劃中,有兩個明顯的特色:一個是工、農、商並舉;一個是企業辦社會。對於張謇“大農大工大商”的構想和實踐,經濟史學家吳承明評論說:“棉紡是具有聯進效應的工業,以大生為中心,陸續辦起鍊鐵、機器、油脂等多種工業,以至輪船、商務、銀行、匯兌,成為‘南通實業’體系。”至於企業辦社會,張謇拿出大生企業集團的資金在南通開辦一系列教育和社會設施,就是明顯的證明。但是深入一層看,張謇之所以要如此辦企業,歸根結底還是與他“儒而謀商”,以儒家精神為主導分不開的。

(朱蔭貴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