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本文字數:2075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位於射陽海都大橋附近的張謇銅像

合德鎮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與張謇的開發有直接關係。

合德鎮因黃河奪淮奪泗,泥沙淤積,東部地勢漸高,而與1550—1655年間成陸,成陸後遂成為“上有蘆花點頭,下有小蟹砌樓”的茫茫灘塗。1863年始有第一個住戶,稱“周家墩”。至1917年該地共有3戶19個人口。1918年,南通實業家張謇前來此地籌建墾殖公司,以“合資墾殖,德施於民”之意,取名“合德墾殖公司”,這便成為“合德鎮”的鎮名由來。1925年,集鎮形成,取名“合興鎮”,此後,“合德”和“合興”兩名並用。經過100多年的艱苦創業,如今合德鎮已發展成為黃海之濱的一座中小城市。

誓把灘塗變桑田

江蘇沿海一帶歷來是產鹽的重點地區,後因海勢東遷,淤汐不至,滷質漸淡,鹽產日少,迫使鹽民轉向草蕩荒地的開發,零星種植一些農作物。1901年,我國近代實業家張謇發起集股創辦通海墾牧公司,從江蘇海門的沿海灘塗開始,大舉北上推進墾荒。1913—1915年,張謇在擔任民國農商總長期間,主持出臺了《國有荒地承墾條例》、《邊荒乘墾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在淮南掀起了廢灶興墾的熱潮。從1901—1936年,南起長江的北側的協興河口,北至贛榆縣清河口的雞心灘,張謇在綿亙500多公里的現204國道以東的灘塗上進行墾殖。標定土地、招募股份、設置機構,經過20多年的慘淡經營,他先後創辦了50個萬畝以上大公司,連同派生的中小公司計98個,佔地面積503.33萬畝,已墾面積193.63萬畝。合德墾殖公司正是這一歷史時期出現的專營農墾的公司之一,而且是諸公司中經營成績最佳的公司。

1917年,張謇委派束勖嚴(束曰璐)、邵子中創辦合德墾殖公司。董事長和經理分別由束勖嚴和邵子中擔任。總公司設在“周家墩”東北一公里處(原麵粉廠東側)。公司的辦墾資金由集股而來。創設時定股本額為70萬元(每股股銀1000元,共發行700股),創辦時入股的股份為優先股,增加的股份,作為普通股。優先股每股可領熟地250-300畝,普通股每股領熟地50畝為限。佃戶按承種田畝數繳納費用(稱頂首費),每畝5元。全公司分為南北兩部分,通常有南合德公司和北合德公司之稱,南部面積35000畝,大部系泰屬廟灣場灶區;北部面積16000畝(今淮海農場一帶),散在外洋口5500畝、南灣5000畝、二垛5000畝。另外,1921年創辦的眾志堂公司,創辦人亦為束勖嚴,墾殖面積3000畝。

公司成立以後,田畝大都招人耕種。一為當地灶民和居民,二為從海門、啟東、南通、崇明等地招僱來的棉農,而後者佔90%以上。初始,公司有墾民658戶,2877人,其中佃農佔97%,後來啟海人發展到7000人。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張謇及家人

公司創辦時,第一位的事情就是搞水利建設。先後開挖了四丈河(今小洋河),修築了張網港堤、五丈河堤(長8780丈,寬1-10丈,高4-5尺)。內堤工程主要修築西堤(高5尺,寬4丈)。公司分為20個區、1400個條子(每條20-25畝)。區與區之間有南北幹河6條,東西有幹河5條(每條長12520丈,寬2-5丈,深4-5尺),公司內建五丈河閘、小廟閘等4座閘。幹河與每匡、每條的排水溝構成了公司全境的河道網,形成了規格的條田,實現了河、堤、路、橋四通八達,有效地防止了水患的發生。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大祐墾殖公司棉行舊址

公司專事棉墾,冬季間種麥類。據20世紀30年代的產量數據統計,平常年份,每畝籽棉產量38-40斤,每條地產量950-1000斤,1934年,棉花總產量為199萬斤,麥子總產量為10.4萬斤。後來,射陽發展成為全國棉花生產“狀元縣”,正是從張謇開發灘塗起步的。當然,墾殖也充滿著艱辛,透過張謇的詩作,讓我們看到了開發的不易。

初夏去北閘,

歸時日正午。

車漢衣襟溼,

烈日勝薰爐。

風吹旱魃過,

滿目是鹽土。

野曠牛羊少,

荒昃窮丐多,

僕痛餘亦渴,

溝水皆鹹鹵。

何年獲收成,

尚待天公許。

當時惡劣的環境、艱苦的條件、以及開發人的期望,由此可見一斑。

打造“蘇北小上海”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合德鎮墾殖公司從1918年創辦,到1946年結束,歷時28年,對合德鎮的開發、發展、崛起起著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墾荒植棉把這片海灘薄地建成了蘇北的棉花盛產區和集散中心及紡織大鎮。隨著合德墾殖公司的試墾成功,合德地區的大興、合興、陳洋、耦耕等區域相繼成立了13家棉墾公司,共墾地30.77萬畝,至1928年,合德地區已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棉花盛產區。年產皮棉30多萬擔。南至大中集,北至濱海的所有棉花也都集中到合德鎮(時稱合興鎮)銷售外運,就連南通、無錫、上海等地區的也都來此設莊購棉,單收購棉花的花行就有幾十家,南通商人陸彥橋所開花行,年收花量達10萬擔。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棉業的發展促進了紡織業的興起。到1947年,全鎮從事紡織的已達1100多人,佔總人口的13.2%。當時有870部紡紗、95部織布機,每天可紡紗250斤、織布3800尺。“合德呢”享譽四方。延續幾十年,紡織業一直作為該鎮工業經濟支柱產業,至2012年,合德鎮定報企業中仍有紡織企業18個,年銷售收入達32.3億元,佔工業總銷售額的30%。

棉業興旺,又帶動了商貿服務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合德鎮是商貿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合德鎮東部有個“小廟口”可停泊4000噸位的大輪船,是北通青島、南抵上海最適中的口岸。許多客商便從海道經小廟口到合德做生意。不僅有7艘大運輸船,每艘可裝3000只棉花匣子,而且有英、法、意、荷等國經營的“合發”、“永禎”、“姆佑”等7艘海輪,經常經“小廟口”到合德裝運棉花等物資。抗戰爆發後,日軍封鎖長江,京、滬、徐海道受阻。合德地區幸得偏安,各地大商紛紛經海道到此經商。小洋河上貨船一艘接一艘,市鎮商賈雲集,貨積長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商客發展到2000多人,此時,合德鎮(合興鎮)被譽為“蘇北小上海”。

(許尚森 周德慶)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張謇和江蘇射陽的早期開發


張謇及其書法照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