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小傳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張謇像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處默,又字樹人,初名育才,晚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海門。

同治八年(1869)秀才。

光緒二年(1876)前往吳長慶幕府文書。

六年(1880),隨吳長慶移駐登州。

八年(1882),朝鮮發生“壬午兵變”,隨慶軍赴朝鮮漢城平叛。

十年(1884),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同年吳長慶病卒,張謇回鄉讀書。

十一年(1885)中舉人。

慈禧太后六十壽辰設恩科會試(1894)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後甲午中日戰敗,適遭父喪歸故里從事建設。

三十二年(1906)擁護清廷預備立憲,組“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

宣統元年(1909)任江寧高等商業學堂監督。同年,任江蘇諮議局議長。

清帝退位後,任南京政府實業總長。

1913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

袁世凱推行帝制後,辭職南下,後在南通辦理實業,並主持江蘇教育文化事業。曾任江蘇新運河督辦、吳淞商埠督辦等,1926年病逝。

著有《張季子九錄》、《柳西草堂日記》、《嗇翁自訂年譜》等。

坎坷的清末狀元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清末的私塾

張謇為清末狀元,人稱“甲午狀元”,但他中狀元之時已人過中年,一生經歷坎坷。

張謇出身貧寒,父親讀書不多,但很有見識,極力培養張謇,他讀書也異常刻苦。

四歲時已能背《千字文》,十一歲,凡《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皆讀遍。

張謇十六歲時赴州應試,結果排名卻名列一百之外,同縣範肯堂名列第二名,回到學塾,塾師自覺臉上無光,憤言道“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個人不取,這個人就是你!”,張謇聞此備受打擊,夜不能寐,於塾中隔窗上、臥室的帳頂上寫滿“九九九”三字自責自勵。

入朝鮮平叛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記有張謇早年在朝鮮活動的張謇撰文墓誌

光緒二年(1876),而立之年的張謇以秀才身份入淮軍名將吳長慶幕府,頗為吳所禮遇,並隨吳長慶赴朝鮮,代吳草擬條陳。

據《張謇自撰年譜》光緒八年(1882)七月記雲“吳公奉督師援護朝鮮之命,屬餘理畫前敵軍事。時同人率歸應鄉試散去,餘丁內艱獨留。而措置前敵事,手書口說,晝作夜繼,苦不給,乃留袁慰廷(袁世凱)執行前敵營務處事。”,

而吳長慶在《幕府筆談》(1883)中記“頃有幕友張君季直,能詩能文能字,擬請酌改即繕寫楷法”之言,可知張謇在吳長慶心目中的地位,而吳長慶之子吳保初亦師事張謇。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吳長慶之子吳保初

結識袁世凱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油畫中的袁世凱

在朝鮮期間,張謇結識了許多朝鮮名流政要,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在中國近代史上,吳長慶的幕府中成就了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張謇,另一位就是袁世凱。也正是緣於此,張謇與袁世凱保持著四十餘年的交往,尤其是清末民初,二人關係更為密切。

袁世凱起復之初,張謇曾致電袁,其中有“今共和主義之號召,沛然莫遏,激烈急進之民,至流血以為要求,殷殷望治之情,可憐尤復可敬,為滿計,為漢計,為蒙藏回計,無不以歸納共和為福利,宜以此順天人之德,謝帝王之位,為中國開億萬年進化之新基,為祖宗留二百載不刊之遺愛。”此電文語重心長,可見張謇之通達時務。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張謇行楷電報稿

清末南通“狀元”張謇的艱難成才之路,他是如何躋身仕途的?

張謇行楷電報稿

民國初年,張謇受袁世凱之邀北上任北京農商總長,成為北京政府的重要成員,主導北京政府的經濟發展,對民初經濟的復甦有一定貢獻。

1915年,袁世凱推行帝制,張謇辭職南下。但袁稱帝后,將他與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被封為“嵩山四友”。不受。(未完待續)

(作者鄒典飛系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京派書法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