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處斬砍頭是古代封建社會對犯人處以的一種刑罰,也是對罪大惡極之人的一種懲治方式,膽大之人曾言“殺人不過頭點地,砍頭只當風吹帽”,不過古今以來又有幾人能夠如此的慷慨英勇呢?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當時間的節點來到了1898年,此時正值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於1898年6月11日開始在滿清體制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不過最後隨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而於1898年9月21日徹底的失敗告終。最後的結果是慈禧將光緒皇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的瀛臺,同時對維新黨人大肆抓捕殺戮,其中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人早已事先聽到風聲逃到了日本,而此次變法中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則被捕最後英勇就義於菜市口,被後人稱為“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而這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譚嗣同,他的那首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表達了自己對革命就義的絕然,而當時譚嗣同在法場行刑的場面也是非常的悲壯和慘烈,令人心痛。其實一開始譚嗣同本有著和康有為梁啟超一樣逃跑的機會,卻都被他毅然拒絕了,為了昭示後人對革命的繼承而選擇了大義凜然的赴死。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即使行刑砍頭在古代也是分了兩種,一種是快刀行刑,這種方式非常的乾淨利落,基本一刀下去犯人就死了不會受到太大的痛苦,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劊子手使用鈍刀行刑,這樣的方式對犯人來講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折磨,一般至少十幾刀或者幾十刀犯人才會斷氣,其中經歷的場景和慘烈程度令人髮指。一般犯人家屬為了讓親人少受罪很多時候會打點然後使用快刀行刑,但有很多重刑犯或者被朝廷盯上的犯人就沒那麼幸運了,慈禧本身對維新黨人非常憎恨,當時發動戊戌政變逮捕頭目的時候,康有為和梁啟超的逃跑讓這個清王朝的實際掌控人更加難解心頭之恨。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所以在處斬戊戌六君子的時候特意用了鈍刀,譚嗣同在反抗清廷是鐵了心的,譚嗣同和康有為的出身並不一樣,他生在官宦之家,父親譚繼洵曾是道光舉人咸豐進士,曾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任湖廣總督之職,不過譚嗣同自小就和這個家庭格格不入,早年曾和“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併成為了摯友。求學過程中接受了民主和西方教育的影響,使得譚嗣同心中的反清思想非常濃重。甲午海戰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後,譚嗣同得知消息後非常憤恨,在家鄉瀏陽提倡新學,呼籲變法,後在1896年時結交了翁同龢、梁啟超等人,並創作了《仁學》,後全力支持變法,不過天不遂人願,僅僅維持了100天左右的維新運動就以失敗告終。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被擒後的譚嗣同毫無畏懼,在經過數日的牢獄生活之後和另外幾位維新志士一起被押上了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當時圍觀的場景是人山人海巴掌大點的菜市口弄的是水洩不通。人群中對戊戌六君子的唾罵聲也不少,在世人眼中他們就是亂臣賊子,當時和譚嗣同交好的“大刀王五”王子斌與晚清著名武術家胡志廷一起協同去法場營救譚嗣同,因守衛森嚴而沒有成行。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據後來的胡志廷《譚嗣同就義目擊記》記載:當天行刑之時的頭一刀是殺康廣仁,直到第五個才開始殺譚嗣同。而且用的被稱為“將軍刀”的鈍刀,幾刀下去根本要不了人命,這根本不叫斬首和鋸頭沒什麼區別,其手段比砍頭的痛苦不知多少倍。而譚嗣同卻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神情若然,毫不畏懼,直至幾十刀後譚嗣同才斷氣,享年33歲。

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時卻被用鈍刀整整砍了幾十下才斷氣,悲壯!

譚嗣同死後被人冒險搶走屍首,後葬在了老家湖南瀏陽城南約8公里的一處石山下,其父親譚繼洵因子獲罪罷官回到瀏陽併為譚嗣同輓聯作詩“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