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選秀為何不選漢人女子?原因是:孝莊太后太過私心!

作者:金滿樓

在以往的一些王朝中,一些荒淫無恥的統治者一向在民間普選民女,結果是弄得雞飛狗跳,製造了無數的人間悲劇。

到清朝後,這一狀況不復再有,因為清宮后妃(包括服侍的宮女)只在旗人家庭中挑選,而且,必須在有品級的旗人官員家庭中才有資格參與選秀。

按:所謂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因此,清宮選秀又被稱為“八旗選秀”。

八旗選秀因為是為皇帝及皇子皇孫、還有近支宗室的親王、郡王等物色婚姻對象,所以要求比較嚴格,並非所有旗人女子都可參加。

按順治時規定,凡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均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未經參選者不得嫁人。

當時的這一規定,主要是因為當時旗人人數不多,可供挑選的秀女不多,所以挑選範圍較廣。

清宮選秀為何不選漢人女子?原因是:孝莊太后太過私心!

之後,隨著八旗人丁滋生,旗人女子日漸增多,遴選範圍也開始逐漸縮小,如乾隆年間即規定:

各旗員外任官文職同知(正五品)以下,武職遊擊(從三品)以下,及駐防八旗三品以下官員隨任之女均可免其選送。

嘉慶年後,除外任官員仍同乾隆朝規定外,在京“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八旗滿洲、蒙古女子自護軍、領催以上仍照舊備選外,其各項拜堂阿、馬甲以下女子著不必備選”。

而在光緒年間,參選家庭又改為:在京為官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四品以上;外任官員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四品以上。

當然,清朝263年,期間參選條件還有各種變動,就不一一列舉了。

清宮選秀為何不選漢人女子?原因是:孝莊太后太過私心!

此外,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清宮選秀還有一些小細節變化,如康熙時規定:後族近支及母族系宗室、覺羅之女可免選秀女;

到嘉慶年時,這一小規定又改為:凡後、妃、嬪之親姊妹及其女仍可一併備選,並由戶部、內務府另編一班。

另據《養吉齋叢錄》中的記載: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

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

此外,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清宮選秀還有一些小細節變化,如康熙時規定:後族近支及母族系宗室、覺羅之女可免選秀女;

到嘉慶年時,這一小規定又改為:凡後、妃、嬪之親姊妹及其女仍可一併備選,並由戶部、內務府另編一班。

另據《養吉齋叢錄》中的記載: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

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

清宮選秀為何不選漢人女子?原因是:孝莊太后太過私心!

換言之,參與八旗選秀的均為相當品級的旗人官員家庭女子,而且必須在13歲到17歲之間、身無殘疾,方可備選。

之所以對選秀資格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清廷的主要目的,恐怕還是為了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吧。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清朝選妃將漢人女子排除在外,除了表面上說避免騷擾民間、滿漢在習俗、語言等有諸多不便外,其實也是出於一種私心,那就是:

八旗人等將入宮為妃(包括入宮為宮女)視為一種獨有的特權,由此產生的皇親國戚,也就可以代代相傳,這是他們不願意與漢人分享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這一規矩主要形成於孝莊太后時期,後者在這一問題上更是私心最重,之後順治的皇后均從自己族人也就是科爾沁蒙古部產生,由此也造成了順治的諸多婚姻悲劇。

清宮選秀為何不選漢人女子?原因是:孝莊太后太過私心!

從長遠看,在後妃選秀問題上這種刻意的分離,這既是一種事實上的滿漢隔閡,同時也為清末革命黨宣傳滿漢民族對立製造了口實。

之後,一些開明官員與主張君主立憲的士紳也主張在漢人中選妃,但由於皇帝重病(光緒)或年幼(宣統)的緣故,這一建議並沒有機會得到實施。

未幾,辛亥革命爆發,漢女不得參與選秀的制度,也就成為自始至終的歷史事實了。

按:清朝歷史上,只有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有過個別的漢人妃子,但順治屬於清朝初期,納漢妃並非通過選秀方式,目的也只是為了緩解民族矛盾;

至於康熙、乾隆,都是在南巡時帶回幾個江南美女,這純粹是屬於體制外的納妃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