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5 來源:小米商城 小米智能電飯煲的智能溫度曲線

上面例子有個發散點,我們設計智能硬件時,或許可以把複雜或運算大的操作放到手機/電腦等強大終端,讓智能硬件專注於執行方案(發揮本質能力)。這樣或許可以降低成本,也符合未來物聯網的分佈式趨勢。

觀點二: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用戶能利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發短信、行程管理到現在點外賣、打車等。

實際上,用戶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是一種線下行為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行動可以由智能手機通過軟件和互聯網幫助完成。

那我們能否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畢竟很多用戶吐槽現在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並不智能,很多東西都不會做。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5 來源:小米商城 小米智能電飯煲的智能溫度曲線

上面例子有個發散點,我們設計智能硬件時,或許可以把複雜或運算大的操作放到手機/電腦等強大終端,讓智能硬件專注於執行方案(發揮本質能力)。這樣或許可以降低成本,也符合未來物聯網的分佈式趨勢。

觀點二: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用戶能利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發短信、行程管理到現在點外賣、打車等。

實際上,用戶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是一種線下行為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行動可以由智能手機通過軟件和互聯網幫助完成。

那我們能否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畢竟很多用戶吐槽現在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並不智能,很多東西都不會做。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6 用戶用三種電飯煲煮飯的行動流程圖

可以看到,如果智能電飯煲只是多了個手機啟動功能,那用戶需要的行動反而更多。

所以我設想,如果智能電飯煲可以監測到鍋蓋合上的信號,然後讓手機啟動自動任務,語音向用戶確認任務內容。用戶合上鍋蓋後,在去做其他事情的路上就可以順便語音確認任務,讓手機自動啟動煮飯任務。

這樣智能硬件就可以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用戶完成更多行動。還有個例子就是海爾的智能熱水器,它可以按照用戶洗澡習慣,提前準備好熱水。準備好後,通過手機通知用戶。

觀點三:智能硬件模塊化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探索路線。模塊化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謝偉發表了《模塊化和中國手機制造業的興起》這篇文章。然後,中國有廠商試圖研發,可是失敗了。

2008年,以色列廠商研發了MODU手機。MODU是一種體積非常小的手機,它不僅自身有完整的手機功能,而且還可以插入其他外殼而變成一款新的手機。例如插入GPS模塊、插入數字相框模塊等。可惜該項目不久就以失敗告終。

谷歌的ProjectAra項目是模塊化手機的著名項目,可惜2016年已被正式終止。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5 來源:小米商城 小米智能電飯煲的智能溫度曲線

上面例子有個發散點,我們設計智能硬件時,或許可以把複雜或運算大的操作放到手機/電腦等強大終端,讓智能硬件專注於執行方案(發揮本質能力)。這樣或許可以降低成本,也符合未來物聯網的分佈式趨勢。

觀點二: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用戶能利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發短信、行程管理到現在點外賣、打車等。

實際上,用戶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是一種線下行為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行動可以由智能手機通過軟件和互聯網幫助完成。

那我們能否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畢竟很多用戶吐槽現在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並不智能,很多東西都不會做。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6 用戶用三種電飯煲煮飯的行動流程圖

可以看到,如果智能電飯煲只是多了個手機啟動功能,那用戶需要的行動反而更多。

所以我設想,如果智能電飯煲可以監測到鍋蓋合上的信號,然後讓手機啟動自動任務,語音向用戶確認任務內容。用戶合上鍋蓋後,在去做其他事情的路上就可以順便語音確認任務,讓手機自動啟動煮飯任務。

這樣智能硬件就可以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用戶完成更多行動。還有個例子就是海爾的智能熱水器,它可以按照用戶洗澡習慣,提前準備好熱水。準備好後,通過手機通知用戶。

觀點三:智能硬件模塊化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探索路線。模塊化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謝偉發表了《模塊化和中國手機制造業的興起》這篇文章。然後,中國有廠商試圖研發,可是失敗了。

2008年,以色列廠商研發了MODU手機。MODU是一種體積非常小的手機,它不僅自身有完整的手機功能,而且還可以插入其他外殼而變成一款新的手機。例如插入GPS模塊、插入數字相框模塊等。可惜該項目不久就以失敗告終。

谷歌的ProjectAra項目是模塊化手機的著名項目,可惜2016年已被正式終止。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7 來源:網絡 谷歌ProjectAra 模塊化手機

手機模塊化的思路源自電腦個性化組裝。畢竟手機也是一種計算機。那為什麼手機模塊化沒有火起來呢?原因有很多,例如,硬件互通問題,模塊費用高昂問題等。手機模塊化破壞了智能手機的能力本質之一的“移動性”(全部整合後過於笨重),也是原因之一。

物聯網時代,對於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領域,高昂的成本是市場推廣的極大阻礙。手機模塊化是否有參考意義?因為模塊化的手機本身的費用並不高,只是各種模塊的費用較高,也破壞了手機的移動性。

而對於智能硬件,可能這些不是問題。首先,智能硬件模塊化,是將基礎功能和智能功能分離。類似聯想的moto Z系列,將手機整機和加裝模塊分離。

同時,大部分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一般較為固定,且本身就不具備較高的移動性。也就是,模塊化並不影響硬件的本質能力。硬件還是能正常使用,如果用戶要體驗智能化,就可以單獨購買智能模塊。我覺得智能硬件模塊化是一種推廣思路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5 來源:小米商城 小米智能電飯煲的智能溫度曲線

上面例子有個發散點,我們設計智能硬件時,或許可以把複雜或運算大的操作放到手機/電腦等強大終端,讓智能硬件專注於執行方案(發揮本質能力)。這樣或許可以降低成本,也符合未來物聯網的分佈式趨勢。

觀點二: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用戶能利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發短信、行程管理到現在點外賣、打車等。

實際上,用戶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是一種線下行為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行動可以由智能手機通過軟件和互聯網幫助完成。

那我們能否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畢竟很多用戶吐槽現在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並不智能,很多東西都不會做。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6 用戶用三種電飯煲煮飯的行動流程圖

可以看到,如果智能電飯煲只是多了個手機啟動功能,那用戶需要的行動反而更多。

所以我設想,如果智能電飯煲可以監測到鍋蓋合上的信號,然後讓手機啟動自動任務,語音向用戶確認任務內容。用戶合上鍋蓋後,在去做其他事情的路上就可以順便語音確認任務,讓手機自動啟動煮飯任務。

這樣智能硬件就可以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用戶完成更多行動。還有個例子就是海爾的智能熱水器,它可以按照用戶洗澡習慣,提前準備好熱水。準備好後,通過手機通知用戶。

觀點三:智能硬件模塊化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探索路線。模塊化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謝偉發表了《模塊化和中國手機制造業的興起》這篇文章。然後,中國有廠商試圖研發,可是失敗了。

2008年,以色列廠商研發了MODU手機。MODU是一種體積非常小的手機,它不僅自身有完整的手機功能,而且還可以插入其他外殼而變成一款新的手機。例如插入GPS模塊、插入數字相框模塊等。可惜該項目不久就以失敗告終。

谷歌的ProjectAra項目是模塊化手機的著名項目,可惜2016年已被正式終止。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7 來源:網絡 谷歌ProjectAra 模塊化手機

手機模塊化的思路源自電腦個性化組裝。畢竟手機也是一種計算機。那為什麼手機模塊化沒有火起來呢?原因有很多,例如,硬件互通問題,模塊費用高昂問題等。手機模塊化破壞了智能手機的能力本質之一的“移動性”(全部整合後過於笨重),也是原因之一。

物聯網時代,對於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領域,高昂的成本是市場推廣的極大阻礙。手機模塊化是否有參考意義?因為模塊化的手機本身的費用並不高,只是各種模塊的費用較高,也破壞了手機的移動性。

而對於智能硬件,可能這些不是問題。首先,智能硬件模塊化,是將基礎功能和智能功能分離。類似聯想的moto Z系列,將手機整機和加裝模塊分離。

同時,大部分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一般較為固定,且本身就不具備較高的移動性。也就是,模塊化並不影響硬件的本質能力。硬件還是能正常使用,如果用戶要體驗智能化,就可以單獨購買智能模塊。我覺得智能硬件模塊化是一種推廣思路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8 來源:MozoZ官網 聯想Moto Z系列手機及其模塊

簡單總結

"

筆者立足互聯網智能平臺,對5G行業背景、智能硬件市場概況及未來機會展開討論。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提出問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已經啟程,那物聯網時代是否已經真正到來?

從2005年物聯網概念正式公佈起,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的市場表現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火爆,所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尚未開啟。我們不妨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歷史猜一下物聯網時代的轉折點。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1 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主要時間線

2G商用到3G商用,3G到4G,以及4G到5G,基本是以9年為間隔。

所以我參考智能手機發展的時間間隔。從1993年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出現,到2008年,喬布斯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推出iPhone 3G,包含AppStore和3G芯片。

也就是,iPhone+AppStore+3G,開啟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中間,歷經15年。

再參考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終端的發展,即第一臺3G手機到iPhone 3G,用了5年時間。

第一個物聯網的智能設備很難考證,所以我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確定物聯網概念)作為物聯網的開端。

那根據上面的時間,我猜測2020-2024年,極有可能出現重新發明智能硬件的硬件X。然後,硬件X+軟件Y+5G,開啟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2 來源:網絡 Simon PDA(左)和iPhone 3G(右)

回到當下,我們應該如何“重新發明”智能硬件?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分析如何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

首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只是對智能硬件有極大的興趣。以下觀點都只是個人思考或腦洞,可能存在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從普通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我將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例如,政治因素如何影響智能手機的設計?

90年代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和美國國會通過了E-911法案。該法案要求當用戶撥打911求救電話時,警察、消防員或急救人員可以獲得呼叫者的地理座標。

在當時,救援人員並不能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所以E-911法案之後,行業協會研究在手機上裝GPS。同年,第一款內置GPS的手機Benefon Esc誕生。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3 來源:網絡 Benefon ESC手機

微觀因素包括用戶需求和企業需求等。如果要系統分析所有影響因素對智能手機的影響,需要較大的篇章。所以我選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切入,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並類比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設計智能硬件。

觀點一:找準產品定位,讓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首先,為了移動性通話,人們發明了手機。那時,手機(cellphone)只能用來電話通訊。此時,用戶的需求主要是更小更方便隨身攜帶的手機。

後來,掌上電腦(PDA)被推出。於是,用戶希望能更好地發揮手機的移動性,希望有設備可以結合手機和掌上電腦,這樣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和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世界第一臺智能手機Simon PDA應需而生,隨之誕生的還有智能手機概念(smartphone)。

從這段發展可以看出,手機誕生後,它的本質能力只有:移動、電話通訊。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希望手機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更多事務,於是,人們將“計算機”(電腦)能力加到手機上,設計出智能手機。

這是第一次進化,屬於硬件進化。這裡要明確的是,手機不是因為要“智能化”才被引入“計算機”,而是因為被引入了“計算機”才有“智能”。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第一代iPhone。它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改變了互聯網。

但從硬件上看,第一代iPhone在當年並不是開創性的。那時已經有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有了性能更好的3G的手機。第一代iPhone的貢獻是“重新發明”手機,不但重新發明外觀,也賦予了智能手機正確的能力定位:能電話通訊的移動計算機

也就是蘋果認為,智能手機擁有計算機能力之後,更應該以移動計算機能力為主,而非移動電話能力。

為了讓智能手機更好發揮能力,蘋果為第一代iPhone引入了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創造了移動APP。例如,它的系統是基於mac電腦的OS X發展而來的IOS1.0,同時有幾個體驗與計算機類似的官方APP。

雖然一開始,蘋果覺得不需要第三方APP。但慶幸,蘋果看到第三方APP的潛力,並於iPhone 3G版正式開放AppStore。

這是智能手機的第二次進化,包括能力定位變化和軟件進化。IPhone的IOS系統的成功,以及後來模仿IOS引入軟件生態的Android系統的市場佔有率,證明了智能手機的軟件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軟硬結合的重要性。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4 來源:Gartner 歷年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

智能手機的第三次進化是產品定位進化。隨著手機的能力越來越強,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使用的APP越來越來多,手機的產品定位逐漸變成“個人的延伸”。這個定位決定了手機在物聯網中將擔負“大腦”或“網絡中心”等重要職責。

根據以上相關分析,我們為了將普通硬件設計成智能硬件,也可以引入計算機能力。那我們如何讓硬件發揮它的原始能力和計算機能力?難道學智能手機,也引入計算機的軟件概念嗎?

例如,智能硬件有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AppStore?我覺得要找準定位,可以引入系統軟件概念,但不要輕易引入軟件生態。

例如智能硬件使用鴻蒙系統,但生態app放在其他控制終端上(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已經擔任了大腦角色和控制中心,有著豐富的軟件生態。如果智能硬件擁有自己的軟件生態,可能會與手機的定位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同時,雖然為了更好發揮智能手機的能力,蘋果為智能手機引入了軟件生態,但這時的手機的本質能力已經變成“移動計算機”。而智能硬件的本質能力在被引入計算機後並沒有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能力,讓智能硬件更好地發揮本質能力。

下面是我設想如何設計智能電飯煲的例子。首先,電飯煲的本質能力是加熱內鍋。然後,加熱可分為2個維度:程度、時間。也就是,火力的大小和加熱的時長。而結合時間維度,不同時間不同火力的加熱就組成加熱曲線,也可以叫溫度曲線。

一個普通電飯煲,溫度曲線一般按不同功能預設固定。我們如果為電飯煲引入計算機能力,那可以讓手機通過物聯網控制它的加熱能力。也就是,用手機控制電飯煲的加熱的兩個維度,形成自定義溫度曲線。

例如,煮飯時,用戶可以設置先大火加熱幾分鐘,再小火加熱幾分鐘。這樣設置好溫度時間曲線,預約啟動。

如果更進一步,可以進行條件操作。例如,用電飯煲煲湯時,可以設定條件,檢測到水開了,就降低加熱火力,用小火慢燉。這樣可以節省電力。

參考小米智能電飯煲,它擁有智能溫度曲線,用手機識別米品種,根據不同品種執行不同溫度曲線的加熱方案。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5 來源:小米商城 小米智能電飯煲的智能溫度曲線

上面例子有個發散點,我們設計智能硬件時,或許可以把複雜或運算大的操作放到手機/電腦等強大終端,讓智能硬件專注於執行方案(發揮本質能力)。這樣或許可以降低成本,也符合未來物聯網的分佈式趨勢。

觀點二: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用戶能利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發短信、行程管理到現在點外賣、打車等。

實際上,用戶需求被滿足的過程,是一種線下行為轉移到線上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越來越多行動可以由智能手機通過軟件和互聯網幫助完成。

那我們能否讓智能硬件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我們完成更多行動?畢竟很多用戶吐槽現在的大部分智能硬件並不智能,很多東西都不會做。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6 用戶用三種電飯煲煮飯的行動流程圖

可以看到,如果智能電飯煲只是多了個手機啟動功能,那用戶需要的行動反而更多。

所以我設想,如果智能電飯煲可以監測到鍋蓋合上的信號,然後讓手機啟動自動任務,語音向用戶確認任務內容。用戶合上鍋蓋後,在去做其他事情的路上就可以順便語音確認任務,讓手機自動啟動煮飯任務。

這樣智能硬件就可以通過軟件和物聯網幫用戶完成更多行動。還有個例子就是海爾的智能熱水器,它可以按照用戶洗澡習慣,提前準備好熱水。準備好後,通過手機通知用戶。

觀點三:智能硬件模塊化

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探索路線。模塊化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謝偉發表了《模塊化和中國手機制造業的興起》這篇文章。然後,中國有廠商試圖研發,可是失敗了。

2008年,以色列廠商研發了MODU手機。MODU是一種體積非常小的手機,它不僅自身有完整的手機功能,而且還可以插入其他外殼而變成一款新的手機。例如插入GPS模塊、插入數字相框模塊等。可惜該項目不久就以失敗告終。

谷歌的ProjectAra項目是模塊化手機的著名項目,可惜2016年已被正式終止。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7 來源:網絡 谷歌ProjectAra 模塊化手機

手機模塊化的思路源自電腦個性化組裝。畢竟手機也是一種計算機。那為什麼手機模塊化沒有火起來呢?原因有很多,例如,硬件互通問題,模塊費用高昂問題等。手機模塊化破壞了智能手機的能力本質之一的“移動性”(全部整合後過於笨重),也是原因之一。

物聯網時代,對於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領域,高昂的成本是市場推廣的極大阻礙。手機模塊化是否有參考意義?因為模塊化的手機本身的費用並不高,只是各種模塊的費用較高,也破壞了手機的移動性。

而對於智能硬件,可能這些不是問題。首先,智能硬件模塊化,是將基礎功能和智能功能分離。類似聯想的moto Z系列,將手機整機和加裝模塊分離。

同時,大部分智能硬件,特別是智能家居,一般較為固定,且本身就不具備較高的移動性。也就是,模塊化並不影響硬件的本質能力。硬件還是能正常使用,如果用戶要體驗智能化,就可以單獨購買智能模塊。我覺得智能硬件模塊化是一種推廣思路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8 來源:MozoZ官網 聯想Moto Z系列手機及其模塊

簡單總結

對比智能手機,未來智能硬件的發展會有什麼變化?

圖9 簡單總結

總而言之,要理解硬件,要軟硬結合。最後,我還需要學習更多知識,驗證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可行。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學習。以上內容可能存在不當之處,也歡迎大家批評或建議~

以上,感謝大家閱讀~

本文由 @普通產品阿柯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