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最高贊: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說話了

知乎 心理 壹心理 2018-12-06
知乎最高贊: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說話了

「 這裡是壹心理,每天帶點有用的文章給你們。」

壹心理創作者 | 達芙妮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這種當下越來越普遍的「沉默」人格?”,題主的問題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惱,一種可以稱之為“被動沉默”的困擾:


  • 在社交場合中一開始說話,就會容易陷入緊張焦慮,在意周圍的目光;
  • 明明心裡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見,但就是在關鍵時刻腦子一片空白,表達不出來或者不敢表達;
  • 特別渴望與人交流,也知道與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無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這些被動沉默者,往往因為實在太難與他人自然交流,所以總會否認自己:我不會說話,我只能尬聊,我在別人面前太容易緊張了......最後只好退縮回去,收回要表達的心。


一邊羨慕周圍的人可以侃侃而談,一邊用沉默來掩飾自己的一切緊張,形成所謂的在人群中“不愛說話”的一類人。


看似是主動選擇了沉默,其實都是被緊張感逼著,被動地成了一個社交孤島。


知乎最高贊: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說話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怎樣走出“明明渴望與人交流,卻又無法開口表達,於是只能假裝沉默”的怪圈呢?


1 改變心理誤區:與人打交道不是能力考驗,而是真實的人際互動


與人打交道、互動就是一種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飯、喝水是一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並不會時刻在評判我們,而且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最終對自己的評判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這個是別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們也要改變喜歡評判別人在社交中的表現,把人劃為三六九等這樣的認知,學會更多的把注意力關注在別人表達的內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著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而是從本質上用全然接納別人的心理去與人交往,這個立腳點變了,看別人的方式也會隨之一變。


當我們對別人的充滿全然的接納,再也不因為別人表達的好壞去評判別人,從而我們對自己也就接納了,對評價和是否關注的認可就減少了許多。


2 直面自己的恐懼、焦慮情緒


恐懼和焦慮來源於早年養育者對我們的否定和不接納,在這些恐懼與焦慮的背後,掩藏著的是一個無助、難過、委屈和絕望的痛苦的小孩。


我們必須看到早年因為不當的養育所造成的那些創傷及其從未被癒合過的傷口,然後好好的擁抱、接納、鼓勵一下這個小孩:告訴ta,這一切都不是她的錯,她很好,並沒有媽媽說的那麼不好。


3 不要和敏感、緊張較勁


由於早年的經歷,敏感、緊張已經形成,這已經是我們的能力目前達到的最好狀態,不要去跟自己的敏感緊張較勁,不要去跟別人比較。


允許自己敏感緊張,允許自己恐懼,接納自己在這一面上暫時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強求自己不敏感緊張,當你允許自己有恐懼、有敏感有緊張時,敏感緊張反倒被化解了。


對於容易緊張和敏感的“被動沉默者”們,這樣的自我接納和呵護,往往能讓自己放鬆了下來,表達好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很沉默,不敢做自己,會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會人為地自我設限,完全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去把自己失去的表達勇氣找回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