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但相對於非中心化平臺來說,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確實忠誠,只是基於平臺限流,包括微信好友上限定為5000,每個公號的流量也可能有限。

在非中心化平臺的投放。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投放,是投給平臺的用戶的。這些平臺的曝光量非常大,但轉化率未必能高。在抖音裡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用戶被種草,但能快速拔草的用戶卻不多。在小紅書裡面,也都是“看草”的居多。

而且品牌方在這些平臺上的投放,對於精準度方面的要求會降低,經常海量投放。特別是小紅書,可能投了百來個達人,最終有轉化的能出來1~2個就不錯了。


不同平臺上,品牌適合投放的類型有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不同平臺,品牌方們該如何選擇投放呢?不急,叔給三點建議:

1.在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高客單價類型的品牌會比較合適。

2.在非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適合投放快消品和化妝品。

3.要曝光,非中心化平臺比較合適;要轉換,中心化平臺效率更高。恩,這也是市場部的投放和業務部門投放的區別。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但相對於非中心化平臺來說,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確實忠誠,只是基於平臺限流,包括微信好友上限定為5000,每個公號的流量也可能有限。

在非中心化平臺的投放。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投放,是投給平臺的用戶的。這些平臺的曝光量非常大,但轉化率未必能高。在抖音裡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用戶被種草,但能快速拔草的用戶卻不多。在小紅書裡面,也都是“看草”的居多。

而且品牌方在這些平臺上的投放,對於精準度方面的要求會降低,經常海量投放。特別是小紅書,可能投了百來個達人,最終有轉化的能出來1~2個就不錯了。


不同平臺上,品牌適合投放的類型有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不同平臺,品牌方們該如何選擇投放呢?不急,叔給三點建議:

1.在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高客單價類型的品牌會比較合適。

2.在非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適合投放快消品和化妝品。

3.要曝光,非中心化平臺比較合適;要轉換,中心化平臺效率更高。恩,這也是市場部的投放和業務部門投放的區別。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高客單價產品的投放:

客單價(per customer transaction),是指店鋪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即平均交易金額,也就是說,客單價=銷售總額成交總筆數(成交顧客的轉化率)。

因此,高客單價產品要提高銷售額,必須儘可能地引進客流。在這樣的需求上,中心化平臺明顯是最佳的投放選擇。

高客單價產品一般針對的是一群高端的客戶,這類客戶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收到重視,希望推廣的產品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並且是能夠符合他的需求的。

而由於目標人群的不同,因此運營起來也是有一些差別的,例如低客單價產品可以做買一贈一、買二贈一等類似的活動,但這樣的活動卻不適合於高客單價類產品。所以,品牌方們在投放時就要注意根據自己產品類型選擇適合的博主,這類博主的粉絲屬性最好能與品牌調性相符,這樣才能不斷有轉化。

此外,普遍的高客單價類目有家裝、珠寶首飾、3C、樂器、家電汽車、手機數碼、名品、奢侈品等。這些就需要在推廣時,注重樹立產品品牌,加深客戶對產品的印象,提高產品信譽度。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但相對於非中心化平臺來說,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確實忠誠,只是基於平臺限流,包括微信好友上限定為5000,每個公號的流量也可能有限。

在非中心化平臺的投放。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投放,是投給平臺的用戶的。這些平臺的曝光量非常大,但轉化率未必能高。在抖音裡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用戶被種草,但能快速拔草的用戶卻不多。在小紅書裡面,也都是“看草”的居多。

而且品牌方在這些平臺上的投放,對於精準度方面的要求會降低,經常海量投放。特別是小紅書,可能投了百來個達人,最終有轉化的能出來1~2個就不錯了。


不同平臺上,品牌適合投放的類型有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不同平臺,品牌方們該如何選擇投放呢?不急,叔給三點建議:

1.在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高客單價類型的品牌會比較合適。

2.在非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適合投放快消品和化妝品。

3.要曝光,非中心化平臺比較合適;要轉換,中心化平臺效率更高。恩,這也是市場部的投放和業務部門投放的區別。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高客單價產品的投放:

客單價(per customer transaction),是指店鋪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即平均交易金額,也就是說,客單價=銷售總額成交總筆數(成交顧客的轉化率)。

因此,高客單價產品要提高銷售額,必須儘可能地引進客流。在這樣的需求上,中心化平臺明顯是最佳的投放選擇。

高客單價產品一般針對的是一群高端的客戶,這類客戶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收到重視,希望推廣的產品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並且是能夠符合他的需求的。

而由於目標人群的不同,因此運營起來也是有一些差別的,例如低客單價產品可以做買一贈一、買二贈一等類似的活動,但這樣的活動卻不適合於高客單價類產品。所以,品牌方們在投放時就要注意根據自己產品類型選擇適合的博主,這類博主的粉絲屬性最好能與品牌調性相符,這樣才能不斷有轉化。

此外,普遍的高客單價類目有家裝、珠寶首飾、3C、樂器、家電汽車、手機數碼、名品、奢侈品等。這些就需要在推廣時,注重樹立產品品牌,加深客戶對產品的印象,提高產品信譽度。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快消品的投放:

快消品更適合在非中心化的平臺上投放。快消品即“快速消費品”,例如食品飲料、個護用品等,這類產品價格低廉,重複使用率高,在人們的“絕對購買力”範圍之內。

對於快消品,消費者的訴求之一就是能快速購買到,因此線上下單和線下購買的無縫連接,是現在普遍的消費結合模式。

中心化平臺的投放雖然效率夠高,但是單個UV的投放成本也高於去中心化的平臺。而且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總讀者和閱讀是有限的,很難讓你產生特別高的收益。特別是在收支平衡上可能存在問題(非CPS性質的投放)

但非中心化的平臺,只要不因為廣告被限流,投放成本還是相對低的。

另外,現在的消費者都對新鮮的產品感興趣,更多的新快消品廣告會將媒體與電商平臺相結合,使媒體的營銷廣告成為電商平臺的重要流量入口。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但相對於非中心化平臺來說,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確實忠誠,只是基於平臺限流,包括微信好友上限定為5000,每個公號的流量也可能有限。

在非中心化平臺的投放。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投放,是投給平臺的用戶的。這些平臺的曝光量非常大,但轉化率未必能高。在抖音裡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用戶被種草,但能快速拔草的用戶卻不多。在小紅書裡面,也都是“看草”的居多。

而且品牌方在這些平臺上的投放,對於精準度方面的要求會降低,經常海量投放。特別是小紅書,可能投了百來個達人,最終有轉化的能出來1~2個就不錯了。


不同平臺上,品牌適合投放的類型有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不同平臺,品牌方們該如何選擇投放呢?不急,叔給三點建議:

1.在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高客單價類型的品牌會比較合適。

2.在非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適合投放快消品和化妝品。

3.要曝光,非中心化平臺比較合適;要轉換,中心化平臺效率更高。恩,這也是市場部的投放和業務部門投放的區別。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高客單價產品的投放:

客單價(per customer transaction),是指店鋪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即平均交易金額,也就是說,客單價=銷售總額成交總筆數(成交顧客的轉化率)。

因此,高客單價產品要提高銷售額,必須儘可能地引進客流。在這樣的需求上,中心化平臺明顯是最佳的投放選擇。

高客單價產品一般針對的是一群高端的客戶,這類客戶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收到重視,希望推廣的產品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並且是能夠符合他的需求的。

而由於目標人群的不同,因此運營起來也是有一些差別的,例如低客單價產品可以做買一贈一、買二贈一等類似的活動,但這樣的活動卻不適合於高客單價類產品。所以,品牌方們在投放時就要注意根據自己產品類型選擇適合的博主,這類博主的粉絲屬性最好能與品牌調性相符,這樣才能不斷有轉化。

此外,普遍的高客單價類目有家裝、珠寶首飾、3C、樂器、家電汽車、手機數碼、名品、奢侈品等。這些就需要在推廣時,注重樹立產品品牌,加深客戶對產品的印象,提高產品信譽度。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快消品的投放:

快消品更適合在非中心化的平臺上投放。快消品即“快速消費品”,例如食品飲料、個護用品等,這類產品價格低廉,重複使用率高,在人們的“絕對購買力”範圍之內。

對於快消品,消費者的訴求之一就是能快速購買到,因此線上下單和線下購買的無縫連接,是現在普遍的消費結合模式。

中心化平臺的投放雖然效率夠高,但是單個UV的投放成本也高於去中心化的平臺。而且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總讀者和閱讀是有限的,很難讓你產生特別高的收益。特別是在收支平衡上可能存在問題(非CPS性質的投放)

但非中心化的平臺,只要不因為廣告被限流,投放成本還是相對低的。

另外,現在的消費者都對新鮮的產品感興趣,更多的新快消品廣告會將媒體與電商平臺相結合,使媒體的營銷廣告成為電商平臺的重要流量入口。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新快消品營銷洞察報告》


化妝品的投放:

對於化妝品,要曝光最合適的莫過於抖音和小紅書這兩類可以提供巨大曝光途徑的平臺。

但要快速轉化,直播和微信公眾號合適。

化妝品行業是中國市場的紅海,各行業領域如面膜、護膚品、彩妝等無不拼得死去活來,行業競爭白熱化,產品同質化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光一個單類產品就有幾萬家企業在做,廠家和品牌商大打價格戰,拉攏代理商、經銷商。

而且,化妝品面向的受眾十分廣泛,不僅僅侷限於年輕女性,粉絲集中化的中心化平臺會給特定的、自有流量的品牌帶來好的轉化,但對於海量的化妝品牌來講,鋪貨效果不明顯。

因此,想要打造出爆款,則需要快速曝光。小紅書在提供產品大面積曝光的同時,還能引導消費者來平臺生產UG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容,由於從眾心理和群體效應,用戶會選擇被種草,因此可以加深品牌在用戶中的印象。

直播就更不用說了,李佳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微信公眾號中,幾乎沒有博主的化妝品帶貨效果能如李佳琦般。而且,對於化妝品,用戶最在意的就是顏值和效果,直播模式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展示產品外觀,以及體驗過後的效果。雖然視頻有濾鏡,但還不如圖片PS來的嚴重。因此,用戶們還是普遍願意相信視頻裡帶來的視覺感受。


"

近兩年,區塊鏈帶火了“去中心化”概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去中心化”帶到了流量、平臺以及產品的概念上。

在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中心,有中心的地方,就有去中心。KOL們都想中心化,把粉絲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平臺都希望去中心化,流量在平臺我想誰就給到誰,而不被KOL所綁架。

然而今天,虎叔不是來講“去中心化”的,而是跟大家聊聊在“中心化”的平臺跟“非中心化”的平臺上的投放,你會如何選擇?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在聊如何選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心化平臺有哪些,非中心化平臺又有哪些。


1.中心化平臺:中心化平臺的代表,當屬微信。這個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平臺屬性和公眾號的粉絲效應上。微信的用戶,相對比較集中

現在有許多聲音,說微信平臺已成“去中心化”趨勢,微信也有為流量“去中心化”而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這些動作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聚攏流量,爭奪歸根結底是用戶時間的爭奪。

比如微信小程序,這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理論設計的產品,諸如蘇寧、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58、滴滴、同程等品牌商都在小程序平臺上開設了銷售渠道。

然而小程序的上線和第三方的湧入看似是分割了流量,實則微信和這些合作伙伴交易的一切前提都是流量,相當於把用戶都引導來微信小程序下單,以至於各個電商app的下載量都減少了。

再比如公眾號,就是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你所看到的都是基於你所關注的。要麼是公眾號的推文,要麼是好友推薦給到你的信息(朋友圈轉發,或是好友轉發)。

所以微信的“去中心化”其實不明顯,相反的,它中心化的屬性十分突出。微信平臺並不太去控制流量分配,各家各盡所能野蠻生長。

在每一個公眾號上,每個博主都會有一批忠實粉絲,這些粉絲不為外界所動,全憑博主質量和魅力圈住,流量相對集中。

另外,許多KOL會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將粉絲引進自己的群裡,作為“私有財產”。微信群可以讓群主跟用戶們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用戶能收到更及時的信息反饋,這對於提高粉絲黏性和轉化變現是很有利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雕爺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KOL是什麼?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無疑,在微信公眾號、粉絲群這樣的中心化平臺,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效率是極高的。因為用戶長期對你關注,長期跟隨,只要你的推薦合適,他們甚至有可能無腦地進行購買。

除此之外,最近新出的“KOC”為代表的個人微信號,也是較為集中的用戶。站在私域流量的角度來看,一個擁有5000好友的微信號與一個擁有5000個粉絲的公眾號相比,許多公司可能會選價格低的微信號。


2.非中心化平臺:代表性的有小紅書、抖音、知乎和今日頭條

小紅書的用戶基本是24—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在分享個人生活方式記錄的同時能夠彰顯個性,獲得關注。

她們一般沒有明確的購買目標,經常是在其他平臺被種草後再到小紅書二次瀏覽。而小紅書能為她們提供優質、豐富的內容服務,以及提供可篩選比較的渠道,對於商品值不值得買、適不適合自己,平臺都能夠幫助其做好購物決策,養成消費需求。這一類用戶自然不會太集中。

抖音的用戶群體就比較廣泛了,男女比例差距不太明顯,平臺的流量較碎片化。錄製視頻不受年齡大小的限制,只要感興趣都可以玩,不用顧忌社會等級差異。另外,抖音的社交模式是藉助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的情境下與他人產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是由於視頻社交而產生的互動關係,因此它的非中心化很明顯。

知乎的用戶基本都是為了分享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在平臺裡各行各業的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有,對於投放來說,無法精準畫像。

今日頭條作為即時性信息發佈平臺,涵蓋的用戶領域也比較廣泛,屬於非中心化的平臺。


介於兩者之間:微博平臺裡,中心化和非中心化都有明顯的體現。

中心化體現在擁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們,他們的唯粉決定著他們能有多少帶貨能力。並且,明星的粉絲效應熱度不減,會有相當一部分粉絲集中在這些明星下,吃著這份流量大餐。

非中心化則體現在不斷湧現的網紅們,在微博上的影響力不如明星,粉絲也不太集中,但他們的數量很多,能夠帶來的曝光量也是不錯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任何平臺都是把雙刃劍,投放有利有弊

對於品牌方來講,可能會在不瞭解平臺屬性的情況下就一通投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當然,也有聰明的公司會精準分析平臺投放性價比。只是任何平臺上,都是既有好處又有壞處的。

在中心化平臺——微信的投放。選擇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號、社群投放的,主要是針對這些渠道的粉絲群體,這類群體相對集中,對博主、號主及群主的粘度較大,要推薦產品時,轉化率也比較高。

另外,在這個平臺上投放比較精準,特別是投在頭部大號裡面,是根據賬號屬性和粉絲類型是否適合產品調性而投放的。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但相對於非中心化平臺來說,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確實忠誠,只是基於平臺限流,包括微信好友上限定為5000,每個公號的流量也可能有限。

在非中心化平臺的投放。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的投放,是投給平臺的用戶的。這些平臺的曝光量非常大,但轉化率未必能高。在抖音裡面,每天有成百上千的用戶被種草,但能快速拔草的用戶卻不多。在小紅書裡面,也都是“看草”的居多。

而且品牌方在這些平臺上的投放,對於精準度方面的要求會降低,經常海量投放。特別是小紅書,可能投了百來個達人,最終有轉化的能出來1~2個就不錯了。


不同平臺上,品牌適合投放的類型有哪些?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不同平臺,品牌方們該如何選擇投放呢?不急,叔給三點建議:

1.在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高客單價類型的品牌會比較合適。

2.在非中心化的流量平臺,適合投放快消品和化妝品。

3.要曝光,非中心化平臺比較合適;要轉換,中心化平臺效率更高。恩,這也是市場部的投放和業務部門投放的區別。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高客單價產品的投放:

客單價(per customer transaction),是指店鋪每一個顧客平均購買商品的金額,即平均交易金額,也就是說,客單價=銷售總額成交總筆數(成交顧客的轉化率)。

因此,高客單價產品要提高銷售額,必須儘可能地引進客流。在這樣的需求上,中心化平臺明顯是最佳的投放選擇。

高客單價產品一般針對的是一群高端的客戶,這類客戶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收到重視,希望推廣的產品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並且是能夠符合他的需求的。

而由於目標人群的不同,因此運營起來也是有一些差別的,例如低客單價產品可以做買一贈一、買二贈一等類似的活動,但這樣的活動卻不適合於高客單價類產品。所以,品牌方們在投放時就要注意根據自己產品類型選擇適合的博主,這類博主的粉絲屬性最好能與品牌調性相符,這樣才能不斷有轉化。

此外,普遍的高客單價類目有家裝、珠寶首飾、3C、樂器、家電汽車、手機數碼、名品、奢侈品等。這些就需要在推廣時,注重樹立產品品牌,加深客戶對產品的印象,提高產品信譽度。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快消品的投放:

快消品更適合在非中心化的平臺上投放。快消品即“快速消費品”,例如食品飲料、個護用品等,這類產品價格低廉,重複使用率高,在人們的“絕對購買力”範圍之內。

對於快消品,消費者的訴求之一就是能快速購買到,因此線上下單和線下購買的無縫連接,是現在普遍的消費結合模式。

中心化平臺的投放雖然效率夠高,但是單個UV的投放成本也高於去中心化的平臺。而且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總讀者和閱讀是有限的,很難讓你產生特別高的收益。特別是在收支平衡上可能存在問題(非CPS性質的投放)

但非中心化的平臺,只要不因為廣告被限流,投放成本還是相對低的。

另外,現在的消費者都對新鮮的產品感興趣,更多的新快消品廣告會將媒體與電商平臺相結合,使媒體的營銷廣告成為電商平臺的重要流量入口。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新快消品營銷洞察報告》


化妝品的投放:

對於化妝品,要曝光最合適的莫過於抖音和小紅書這兩類可以提供巨大曝光途徑的平臺。

但要快速轉化,直播和微信公眾號合適。

化妝品行業是中國市場的紅海,各行業領域如面膜、護膚品、彩妝等無不拼得死去活來,行業競爭白熱化,產品同質化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光一個單類產品就有幾萬家企業在做,廠家和品牌商大打價格戰,拉攏代理商、經銷商。

而且,化妝品面向的受眾十分廣泛,不僅僅侷限於年輕女性,粉絲集中化的中心化平臺會給特定的、自有流量的品牌帶來好的轉化,但對於海量的化妝品牌來講,鋪貨效果不明顯。

因此,想要打造出爆款,則需要快速曝光。小紅書在提供產品大面積曝光的同時,還能引導消費者來平臺生產UG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容,由於從眾心理和群體效應,用戶會選擇被種草,因此可以加深品牌在用戶中的印象。

直播就更不用說了,李佳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微信公眾號中,幾乎沒有博主的化妝品帶貨效果能如李佳琦般。而且,對於化妝品,用戶最在意的就是顏值和效果,直播模式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展示產品外觀,以及體驗過後的效果。雖然視頻有濾鏡,但還不如圖片PS來的嚴重。因此,用戶們還是普遍願意相信視頻裡帶來的視覺感受。


會投放的關鍵,是瞭解“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差別



以上,對於投放選擇,是虎叔運營以來的經驗,相信能有幫助到各位苦苦尋找投放之道的親們的地方。

最後對於叔開頭提到的“去中心化”,你們有什麼看法呢?叔很好奇,歡迎留言給到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