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有靈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東音社按】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千古之問。著名哲學家傅佩榮教授認為,我們談論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其在人生中的定位:“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本文摘自傅佩榮教授《心靈的旅程》一書,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佈。

傅佩榮:有靈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們談論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年輕的時候,也許側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見的外貌、體力、財富、地位等)。身的活動當然不能脫離心,而心的運作主要在知、情、意這三項潛能的實現過程中,具體展示於獲取特定知識、發展人際情感,以及培養個人志趣上。然後,在一個看來抽象、其實扮演主導作用的層次,還有“靈”的存在。“靈”的運作可以表現於宗教信仰的靈脩活動中,但是宗教並非“靈”的運作的唯一領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必須針對上述身、心、靈三個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間的適當關係。容我先以三句話來作個概括,再說明其內涵: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

一,身體健康,是必要的。

傅佩榮:有靈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必要的”一詞,是指:如果身體不健康,則人生一切活動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甚至面臨結束的威脅。依此推衍,保持身體的活動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條件,讓自己可以活下去,這些都屬於必要的範圍。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本能就會去爭取這些必要的條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詞同時提醒我們: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單單活著是不夠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說法,這個層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還有向上提升的廣大空間。

二,心智成長,是需要的。

人與動物的差異,表現在心智的精密度與複雜度特別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長及發展的機會,心智的潛能棄置不用,那麼人很可能不如動物。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僅如此,隨著生命的開展,心智成長的要求也將日益強烈。先說說知識,隨著個人的成長,知識需求隨之增加,知識獲取的範圍和領域相應擴大。譬如,求學期間,我們以探討專業知識為目標;進入社會以後,自然出現全方位的知識需求,尤其對於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識,深感嚮往。再以情感而言,也會由親情、友情、愛情,向外擴充,對社區、社會、國家、國際、地球、宇宙,產生關懷之心,最後也可能孕生慈悲、博愛的情操,自願從事公益活動。然後,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從事高尚的人格修養,自強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關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個人,就須不斷開發這些潛能。馬斯洛所謂的愛與歸屬的需求、自重與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層次。若要再往上走,尋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就會進入“靈”的層次了。

傅佩榮:有靈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靈性修養,是重要的。

所謂重要的,是指聯繫於人生的意義與目的而言。如果忽略靈性修養,則人生一切活動對自己而言,將是既無意義也無目的的。說得溫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動都難免於剎那生滅,無法連貫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我特別強調對自己而言,因為一個人也許享有福壽全歸,也許創造豐功偉業,也許對人類或歷史產生巨大影響,但是他的內心依然可能彷徨無依,甚至充滿苦惱。宗教經典所描繪的“萬法皆空,眾生皆苦”,“空虛啊,空虛,一切皆是空虛”,正是我們人類無法避開的警語。

依我對靈性修養的粗淺認識,可以由四個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

1、靈性修養(以下簡稱“靈脩”)使一個人的身心活動(亦即上述對身與心分別所作的介紹)具有意義;

2、“靈脩”使一個人潛意識中的情結與盲點得以化解;

3、“靈脩”使一個人可以將其命運提升轉化為使命;

4、“靈脩”使一個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動中,能與所信的神明進行順暢的互動與溝通。

總而言之,“靈脩”使一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行走,不但不擔心命運的折磨與死亡的威脅,而且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動,珍惜並善用人生的一切資源。

傅佩榮:有靈性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