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不記得這本書看多少遍了,我只記得它陪伴我走過最艱難的一段時間。當我看到叔本華照片時候,內心竟然有點狂喜,原來這個髮型怪異的大叔就是叔本華。近代哲學家當中,叔本華的髮型算是很有特色了。他認為人並不“需要“打理他的頭髮,是“慾望”在促使人這麼做。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是形式上的悲觀,他揭示的是一種存在,而其實質上是樂觀的。他讓人們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因為其在本質上都是毫無意義的。

意志的本質是自由的,或稱自在之物。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叔本華要表達的觀點。比如,所有天體都受引力約束,那麼什麼約束引力呢?引力是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則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各個客體的自由意志則會出現客體間的矛盾。同時,意志是不滅的,不滅的意志則驅動了世界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運動著、矛盾著。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打個比方:我能觸摸到一塊石頭,感受到它的冰涼,能看到它的表面,在腦中幻想它,創造它,利用神經,和神經聯絡的身體細膩的感受它,但我永遠不能變成它,因為它於我而言是外物,也就是說,它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我作為觀察者與體驗者,能用理性和感性(具體參考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人認識世界的先天條件’)探尋它的存在,雖然本身有限。由此推之,我也可以這樣認識其他事物,或者通過實驗的方法,或者思考,儘管會出錯,但這不妨礙我去接觸認識。更不妨礙我將它們挪用到自己的作品裡、語言裡、思想裡等等。

就算是空氣、風,也可以用感官作此認識。還有肉眼窺探不到東西,都可以通過研究、實驗證明。它們作為外物存在於世界,你在它們之中生活。你的一切認識、活動都圍繞著它們進行。所以,世界作為客觀存在,只能成為我的表象。但如果我不去觸摸、感受、思考、實驗,世界還是世界,我還是我,但我與世界的關聯斷了,這也就意味著我不在此岸。而在此岸的我,無論如何都在接觸這個世界,感受著它、思考著它,並在其中生活。所以,世界無論如何都是以我的形式展現出的,故而,世界是我的表象。我存活於我的表象之中。直到我死。世界依然可作為他人之中的表象存在。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作為表象的世界,是由本質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兩面組成的。一面是客體,形式為時間和空間,擁有由此引申出的雜多性。 另一面則是主體,它不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正在認識世界的生物體來說,主體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主體不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中,那麼觀測者身上到底哪些不是客體呢?按照這種邏輯,主體甚至都不是意識? 因為意識很明顯地存在著時間性,一年後的我的意識和今天我的意識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XX科技有限公司”這個物體,若干年後,知道這家公司的人都去世了,關於這家公司的資料全部都註銷不見,你還會覺得這家公司存在嗎?

這裡講述了康德哲學的一個有趣的論點,即認識是先於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存在的。人對於“球是圓的”的認識難道可以獨立且先於於球體的自然形狀而存在? 說到底認識這一概念相當的模糊,因為我舉的例子中,不管是“球”還是“圓的”,都是人類後天創造的詞彙,剛出生的嬰兒在看到球的時候,其主體所認識到的,絕不會和成年人一樣。

如圖:你覺得它是什麼樣的形狀?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形式是先天地存在於我們意識當中的。

客體的本質是主體的表象,並且對於主體存在,與此相同,表象的每一特殊類別也對主體中相應的某一特殊規定而存在。 每一種規定就是一種認識能力。

這是很好理解的唯意志論哲學,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託“我”的感知,也就是客體呈現在“我”面前的表象,表象的類別取決於“我”擁有的感知手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