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哲學 讀書 心理學 小說 文章 綜藝 軒轅雨鈿 2019-08-25
"

學習中,重點要關注誰的信息?

為什麼你記的筆記是無效的?

——「 學習方法」綜合解析18。

一提到學習,大家往往會把重心放在對學習內容,也就是作者提供的信息的解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標記、複製、處理和記憶。

畫出重點;

摘抄信息;

理解內容;

背誦全文;

"

學習中,重點要關注誰的信息?

為什麼你記的筆記是無效的?

——「 學習方法」綜合解析18。

一提到學習,大家往往會把重心放在對學習內容,也就是作者提供的信息的解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標記、複製、處理和記憶。

畫出重點;

摘抄信息;

理解內容;

背誦全文;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

事實上,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聚焦「」的思維變化。

上篇文章中,我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圖式。

它是心理學裡,理解人腦認知的基本單元,代表著我們過往所有的信息、經驗、思維或行動方式組成的套路模版。

這種模版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方方面面。注意力、記憶、判斷、預測、行為……具有個性化、非客觀和穩定性的特徵。

對於每個人來說,圖式都是隱藏的,也是不完善的。

想要真正的內化、理解學到的信息,首先需要意識到自己現有的圖式是什麼,再比對作者傳遞的信息和他的圖式,找出其中的異同和「更優解」。

學習,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圖式進行優化和提升的過程。

(具體詳見「17」別讓「不就是……」毀了你的思考能力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止要關注「他」(作者),更要關注「你」(學習者)。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的關注你自己的思維變化呢?

因為圖式是隱藏的、又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想對圖式進行調整,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意味著對於過往信息的否定。

通常來說,要做到這件事,必須有直觀證據或親身體驗才行。

下面,以自我解讀為例,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更好的內化信息,達到優化圖式的效果。(ps:自我解讀在不同的書中,常被稱為複述、關聯、細化等等。)

1. 建立圖式

當我們學習一個全新的知識時,常常會遇到圖式缺失的情況。這就好像兒童看到電影中葬禮的場景,卻無法理解一樣。

原因在於,不管是對於成人還是兒童,在他們已有的圖式裡,這一塊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想要進行自我複述,你會感覺無從下手,只能原樣的重複信息,或者壓根就無法理解信息。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圖式。

即使是錯誤的圖式,也好於沒有圖式。

假設你對哲學有興趣,卻因為腦海中沒有哲學相關的圖式,導致大部頭的哲學書根本看不懂。

這時不妨看一下類似《哲學家都在幹什麼》、《戲說……》、《圖解……》這種的入門書籍,待大腦中有了一個模糊的基礎圖式,再去進行深入的研究。

2. 啟動元認知

我們之前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中提到過元認知,它是對於我們「認知過程」的認知,也就是一種「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能力。

想要關注自己的思維變化,瞭解自己的圖式,你需要開啟元認知。

它讓你可以注意到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並意識到自己的圖式是不完善的、需要升級的。這種狀態下,你才能對所獲取的信息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既不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也不認為作者絕對正確。

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去理解信息,即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也是所謂的「成長性思維」。

3. 讓圖式可見

實際上,想要聚焦你的思維變化,實體化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我們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11」什麼,什麼?學習法中,都應用過實體化的方法。

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經常會記筆記的。那麼,你的筆記都記了哪些內容呢?

文章結構、重點信息、內容摘抄?看起來,是不是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內容非常類似?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知道,這些並非重要的信息。更應該記錄且保留下來的,是「你的思路」。

對於實體化而言,有幾種實現方式:

1)上上之選:寫作

拿最簡單的讀書筆記來說:

首先,你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書中的信息複述出來。一本圖書十幾萬字,你的圖式就相當於「過濾器」。它決定了你關注的重點、有感觸的內容、對信息的理解和轉述成什麼樣的文字。

然後,在撰寫的過程中,為了能講明白、邏輯清晰,你還需要與作者「達成一致」。為此,可能需要反覆的閱讀書中個別段落及部分語句、甚至查看一些其他作者的關聯資料。

最後,如果你想寫出一篇自認為「過得去」文章,還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信息降維、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假設所閱讀的圖書已經出版多年、或是外國人撰寫的,你可能會附上一些身邊的、最近才發生的案例,以便與讀者拉近距離,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信息。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把寫作所需的步驟拆開,再算上選題、列書單、閱讀等過程,它基本涵蓋了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既然進行一次有成效的學習,本身就需要這些步驟,那麼通過寫作,不僅可以將各步驟強行串起來,還可以獲得一個明確的實體化作品(文章),可謂是事半功倍,效果最佳的選擇。

2)中上之選:用紙筆記錄

如果覺得寫作太困難、太麻煩,次一級的選擇是使用紙和筆,像做筆記一樣,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為什麼強調要使用普通的紙和筆,而不是軟件應用呢?

關於學習這件事,咱們已經持續分享了18篇文章。你會發現,想要真正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往往「慢即是快」。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腦處理信息需要時間

如果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要做出反應,大腦只能在小範圍內,調用直接相關的腦細胞緊急運算一下;如果反應的時間更長一些,大腦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裡,關聯更多也許存在相關性的細胞。(具體內容見「12」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其實是低效努力?)

當我們用筆在紙上寫字的時候,其速度遠遠慢於在電腦上打字。而正是這種慢,讓大腦有了更多的運算空間。它讓我們在有意識的寫字過程中,關聯到更多的信息,經常寫著寫著,就有了新的想法。(ps:無意識的抄寫不算)。

3)中下之選:用語音轉文字軟件記錄

有時候,我們的身邊沒帶紙筆、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把思路好好寫下來。

這時,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使用帶有語音記錄功能、並可以將語音轉化成文字的軟件應用,將我們的思路簡單快速的記錄下來,待之後再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

4)下下之選:在腦袋中想一下。

雖然我稱它為下下之選,但是它依舊要好於「最差之選」,即只接收信息,從不進行思考。

當我們腦海中有了初步的圖式、又開啟了元認知、並做好了將思維過程實體化的準備。下面,才真正進入「自我解讀」的過程。

4. 用自己的話解釋

這一步就是我們常見的複述了。它的重點在於要脫離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信息進行解讀。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表層複述的陷阱。最典型的語句就是「不就是……」

假設你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講述了二八原則的相關內容。你的複述可能是:不就是做20%最重要的事,而不做80%不重要的事嗎?

那麼,有沒有思考過,二八原則到底在什麼情況下適用,什麼情況下不適用呢?

以簡單的生活為例,假設下圖中是一些你即將要做的事:

"

學習中,重點要關注誰的信息?

為什麼你記的筆記是無效的?

——「 學習方法」綜合解析18。

一提到學習,大家往往會把重心放在對學習內容,也就是作者提供的信息的解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標記、複製、處理和記憶。

畫出重點;

摘抄信息;

理解內容;

背誦全文;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

事實上,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聚焦「」的思維變化。

上篇文章中,我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圖式。

它是心理學裡,理解人腦認知的基本單元,代表著我們過往所有的信息、經驗、思維或行動方式組成的套路模版。

這種模版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方方面面。注意力、記憶、判斷、預測、行為……具有個性化、非客觀和穩定性的特徵。

對於每個人來說,圖式都是隱藏的,也是不完善的。

想要真正的內化、理解學到的信息,首先需要意識到自己現有的圖式是什麼,再比對作者傳遞的信息和他的圖式,找出其中的異同和「更優解」。

學習,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圖式進行優化和提升的過程。

(具體詳見「17」別讓「不就是……」毀了你的思考能力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止要關注「他」(作者),更要關注「你」(學習者)。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的關注你自己的思維變化呢?

因為圖式是隱藏的、又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想對圖式進行調整,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意味著對於過往信息的否定。

通常來說,要做到這件事,必須有直觀證據或親身體驗才行。

下面,以自我解讀為例,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更好的內化信息,達到優化圖式的效果。(ps:自我解讀在不同的書中,常被稱為複述、關聯、細化等等。)

1. 建立圖式

當我們學習一個全新的知識時,常常會遇到圖式缺失的情況。這就好像兒童看到電影中葬禮的場景,卻無法理解一樣。

原因在於,不管是對於成人還是兒童,在他們已有的圖式裡,這一塊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想要進行自我複述,你會感覺無從下手,只能原樣的重複信息,或者壓根就無法理解信息。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圖式。

即使是錯誤的圖式,也好於沒有圖式。

假設你對哲學有興趣,卻因為腦海中沒有哲學相關的圖式,導致大部頭的哲學書根本看不懂。

這時不妨看一下類似《哲學家都在幹什麼》、《戲說……》、《圖解……》這種的入門書籍,待大腦中有了一個模糊的基礎圖式,再去進行深入的研究。

2. 啟動元認知

我們之前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中提到過元認知,它是對於我們「認知過程」的認知,也就是一種「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能力。

想要關注自己的思維變化,瞭解自己的圖式,你需要開啟元認知。

它讓你可以注意到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並意識到自己的圖式是不完善的、需要升級的。這種狀態下,你才能對所獲取的信息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既不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也不認為作者絕對正確。

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去理解信息,即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也是所謂的「成長性思維」。

3. 讓圖式可見

實際上,想要聚焦你的思維變化,實體化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我們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11」什麼,什麼?學習法中,都應用過實體化的方法。

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經常會記筆記的。那麼,你的筆記都記了哪些內容呢?

文章結構、重點信息、內容摘抄?看起來,是不是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內容非常類似?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知道,這些並非重要的信息。更應該記錄且保留下來的,是「你的思路」。

對於實體化而言,有幾種實現方式:

1)上上之選:寫作

拿最簡單的讀書筆記來說:

首先,你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書中的信息複述出來。一本圖書十幾萬字,你的圖式就相當於「過濾器」。它決定了你關注的重點、有感觸的內容、對信息的理解和轉述成什麼樣的文字。

然後,在撰寫的過程中,為了能講明白、邏輯清晰,你還需要與作者「達成一致」。為此,可能需要反覆的閱讀書中個別段落及部分語句、甚至查看一些其他作者的關聯資料。

最後,如果你想寫出一篇自認為「過得去」文章,還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信息降維、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假設所閱讀的圖書已經出版多年、或是外國人撰寫的,你可能會附上一些身邊的、最近才發生的案例,以便與讀者拉近距離,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信息。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把寫作所需的步驟拆開,再算上選題、列書單、閱讀等過程,它基本涵蓋了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既然進行一次有成效的學習,本身就需要這些步驟,那麼通過寫作,不僅可以將各步驟強行串起來,還可以獲得一個明確的實體化作品(文章),可謂是事半功倍,效果最佳的選擇。

2)中上之選:用紙筆記錄

如果覺得寫作太困難、太麻煩,次一級的選擇是使用紙和筆,像做筆記一樣,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為什麼強調要使用普通的紙和筆,而不是軟件應用呢?

關於學習這件事,咱們已經持續分享了18篇文章。你會發現,想要真正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往往「慢即是快」。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腦處理信息需要時間

如果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要做出反應,大腦只能在小範圍內,調用直接相關的腦細胞緊急運算一下;如果反應的時間更長一些,大腦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裡,關聯更多也許存在相關性的細胞。(具體內容見「12」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其實是低效努力?)

當我們用筆在紙上寫字的時候,其速度遠遠慢於在電腦上打字。而正是這種慢,讓大腦有了更多的運算空間。它讓我們在有意識的寫字過程中,關聯到更多的信息,經常寫著寫著,就有了新的想法。(ps:無意識的抄寫不算)。

3)中下之選:用語音轉文字軟件記錄

有時候,我們的身邊沒帶紙筆、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把思路好好寫下來。

這時,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使用帶有語音記錄功能、並可以將語音轉化成文字的軟件應用,將我們的思路簡單快速的記錄下來,待之後再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

4)下下之選:在腦袋中想一下。

雖然我稱它為下下之選,但是它依舊要好於「最差之選」,即只接收信息,從不進行思考。

當我們腦海中有了初步的圖式、又開啟了元認知、並做好了將思維過程實體化的準備。下面,才真正進入「自我解讀」的過程。

4. 用自己的話解釋

這一步就是我們常見的複述了。它的重點在於要脫離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信息進行解讀。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表層複述的陷阱。最典型的語句就是「不就是……」

假設你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講述了二八原則的相關內容。你的複述可能是:不就是做20%最重要的事,而不做80%不重要的事嗎?

那麼,有沒有思考過,二八原則到底在什麼情況下適用,什麼情況下不適用呢?

以簡單的生活為例,假設下圖中是一些你即將要做的事: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這兩幅圖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應用二八原則嗎?

還是說,左側圖片中的事情可以應用,而右側圖片中的事情不能應用呢?

答案是,只有左側圖片中的事情可以應用二八原則。

"

學習中,重點要關注誰的信息?

為什麼你記的筆記是無效的?

——「 學習方法」綜合解析18。

一提到學習,大家往往會把重心放在對學習內容,也就是作者提供的信息的解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標記、複製、處理和記憶。

畫出重點;

摘抄信息;

理解內容;

背誦全文;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

事實上,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聚焦「」的思維變化。

上篇文章中,我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圖式。

它是心理學裡,理解人腦認知的基本單元,代表著我們過往所有的信息、經驗、思維或行動方式組成的套路模版。

這種模版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方方面面。注意力、記憶、判斷、預測、行為……具有個性化、非客觀和穩定性的特徵。

對於每個人來說,圖式都是隱藏的,也是不完善的。

想要真正的內化、理解學到的信息,首先需要意識到自己現有的圖式是什麼,再比對作者傳遞的信息和他的圖式,找出其中的異同和「更優解」。

學習,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圖式進行優化和提升的過程。

(具體詳見「17」別讓「不就是……」毀了你的思考能力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止要關注「他」(作者),更要關注「你」(學習者)。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的關注你自己的思維變化呢?

因為圖式是隱藏的、又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想對圖式進行調整,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意味著對於過往信息的否定。

通常來說,要做到這件事,必須有直觀證據或親身體驗才行。

下面,以自我解讀為例,我們來看看怎樣才能更好的內化信息,達到優化圖式的效果。(ps:自我解讀在不同的書中,常被稱為複述、關聯、細化等等。)

1. 建立圖式

當我們學習一個全新的知識時,常常會遇到圖式缺失的情況。這就好像兒童看到電影中葬禮的場景,卻無法理解一樣。

原因在於,不管是對於成人還是兒童,在他們已有的圖式裡,這一塊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想要進行自我複述,你會感覺無從下手,只能原樣的重複信息,或者壓根就無法理解信息。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圖式。

即使是錯誤的圖式,也好於沒有圖式。

假設你對哲學有興趣,卻因為腦海中沒有哲學相關的圖式,導致大部頭的哲學書根本看不懂。

這時不妨看一下類似《哲學家都在幹什麼》、《戲說……》、《圖解……》這種的入門書籍,待大腦中有了一個模糊的基礎圖式,再去進行深入的研究。

2. 啟動元認知

我們之前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中提到過元認知,它是對於我們「認知過程」的認知,也就是一種「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能力。

想要關注自己的思維變化,瞭解自己的圖式,你需要開啟元認知。

它讓你可以注意到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並意識到自己的圖式是不完善的、需要升級的。這種狀態下,你才能對所獲取的信息抱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既不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也不認為作者絕對正確。

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去理解信息,即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也是所謂的「成長性思維」。

3. 讓圖式可見

實際上,想要聚焦你的思維變化,實體化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我們在「10」追劇/看綜藝/讀小說,也能用來學習?「11」什麼,什麼?學習法中,都應用過實體化的方法。

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經常會記筆記的。那麼,你的筆記都記了哪些內容呢?

文章結構、重點信息、內容摘抄?看起來,是不是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內容非常類似?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們知道,這些並非重要的信息。更應該記錄且保留下來的,是「你的思路」。

對於實體化而言,有幾種實現方式:

1)上上之選:寫作

拿最簡單的讀書筆記來說:

首先,你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將書中的信息複述出來。一本圖書十幾萬字,你的圖式就相當於「過濾器」。它決定了你關注的重點、有感觸的內容、對信息的理解和轉述成什麼樣的文字。

然後,在撰寫的過程中,為了能講明白、邏輯清晰,你還需要與作者「達成一致」。為此,可能需要反覆的閱讀書中個別段落及部分語句、甚至查看一些其他作者的關聯資料。

最後,如果你想寫出一篇自認為「過得去」文章,還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使信息降維、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假設所閱讀的圖書已經出版多年、或是外國人撰寫的,你可能會附上一些身邊的、最近才發生的案例,以便與讀者拉近距離,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信息。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把寫作所需的步驟拆開,再算上選題、列書單、閱讀等過程,它基本涵蓋了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既然進行一次有成效的學習,本身就需要這些步驟,那麼通過寫作,不僅可以將各步驟強行串起來,還可以獲得一個明確的實體化作品(文章),可謂是事半功倍,效果最佳的選擇。

2)中上之選:用紙筆記錄

如果覺得寫作太困難、太麻煩,次一級的選擇是使用紙和筆,像做筆記一樣,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為什麼強調要使用普通的紙和筆,而不是軟件應用呢?

關於學習這件事,咱們已經持續分享了18篇文章。你會發現,想要真正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往往「慢即是快」。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腦處理信息需要時間

如果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要做出反應,大腦只能在小範圍內,調用直接相關的腦細胞緊急運算一下;如果反應的時間更長一些,大腦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裡,關聯更多也許存在相關性的細胞。(具體內容見「12」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其實是低效努力?)

當我們用筆在紙上寫字的時候,其速度遠遠慢於在電腦上打字。而正是這種慢,讓大腦有了更多的運算空間。它讓我們在有意識的寫字過程中,關聯到更多的信息,經常寫著寫著,就有了新的想法。(ps:無意識的抄寫不算)。

3)中下之選:用語音轉文字軟件記錄

有時候,我們的身邊沒帶紙筆、也沒有一個合適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把思路好好寫下來。

這時,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使用帶有語音記錄功能、並可以將語音轉化成文字的軟件應用,將我們的思路簡單快速的記錄下來,待之後再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

4)下下之選:在腦袋中想一下。

雖然我稱它為下下之選,但是它依舊要好於「最差之選」,即只接收信息,從不進行思考。

當我們腦海中有了初步的圖式、又開啟了元認知、並做好了將思維過程實體化的準備。下面,才真正進入「自我解讀」的過程。

4. 用自己的話解釋

這一步就是我們常見的複述了。它的重點在於要脫離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信息進行解讀。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表層複述的陷阱。最典型的語句就是「不就是……」

假設你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講述了二八原則的相關內容。你的複述可能是:不就是做20%最重要的事,而不做80%不重要的事嗎?

那麼,有沒有思考過,二八原則到底在什麼情況下適用,什麼情況下不適用呢?

以簡單的生活為例,假設下圖中是一些你即將要做的事: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這兩幅圖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應用二八原則嗎?

還是說,左側圖片中的事情可以應用,而右側圖片中的事情不能應用呢?

答案是,只有左側圖片中的事情可以應用二八原則。

「18」想自我提升,你忽視的最關鍵步驟是?

可見,二八原則更適用於影響因素互不干擾的單點系統,而不適用於因素之間互為因果的鏈狀系統。

如果對信息的複述只侷限於其表面信息,你就無法深刻的理解它真正的含義、前因後果和適用範圍。

5. 與作者的圖式進行比對

當你用自己的話對信息進行了解讀後,你可以嘗試將自己的解讀與作者的原文進行替換,看看能否找出作者隱藏的圖式信息,並對作者的傳遞的內容進行辯證思考。

  • 我的複述已經包括了作者想傳遞的全部信息嗎?
  • 我的說法與作者的說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 為什麼我會使用這個詞,而作者使用的是那個詞?兩個詞之間的含義是一致的嗎?
  • 我的複述中,未盡的背景信息是什麼?作者的又是什麼?
  • ……

這個問題表單還可以無限制的列下去。對每個問題的回答,同樣需要你記錄下來。

6. 提出假設和預測,並嘗試驗證

在與作者圖式對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提出一些假設和預測。

假設是指,猜測作者觀點的前因後果、提出一些左右互搏的問題、或將信息嘗試反過來理解等。

  • 也許作者是基於這樣的道理,才這樣描述的?
  • 如果這個內容反過來想,會怎麼樣?
  • 假設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與它相反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對?
  • ……

預測是指,預估下一步作者可能會寫到的一些內容等。

  • 接下來作者可能會講到關於某方面的內容?
  • 如果是我,為了證明這個信息,我還需要論證哪些內容?
  • ……

將這些假設和預測,同樣以實體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之後,可以通過繼續閱讀和查閱其他作者的相關信息等方式,對所提出的假設和預測進行驗證。

7. 更新圖式

之前說到,對已有的圖式進行更新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上面這些步驟,就好像與作者進行了一場「討論」。作為一種變相的獲取直觀證據和親身體驗的過程,我們能夠體會更好的圖式是什麼,可以更有效的將這部分信息嵌入我們的圖式中。


以上,我們以自我解讀為例,為大家詳細拆解了「聚焦自我思維方式」的方法和步驟。歸根究底,學習是一件個性化的事情。與其關注「別人講的是什麼」,更要關注「我學到了什麼」。

所謂的「內化」信息,就是要讓學習的內容真正的成為我們圖式中的一部分。好像一盤菜被我們吃到肚子裡,消化掉,成為我們的養分一樣。

內化信息的方法,除了自我解讀之外,還能有什麼呢?你來想一想?

閱讀到這裡,感謝你付出的時間^ ^。

按照慣例,留下一個執行清單,大家一起來完成吧~

執行清單:

  1. 你是否記過筆記?不管多久遠,把自己從前的筆記拿出來回顧一下,看看自己當時記錄的都是哪類信息;
  2. 讓圖式可見的4種方式中,請在前三種中任選一種,嘗試1次;
  3. 使用文中提供的自我解讀步驟,解讀一下你最近閱讀的一篇文章。

(未完待續……)

ps:完成清單的同學,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執行成果哦^ ^

參考書籍:

《科學學習》

《深度學習》

《如何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