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真的無用嗎?


哲學,真的無用嗎?


老師介紹:孫利平,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宇航動力專業,在航天工業技術部門工作多年,後調入深圳市政府某部門,體驗了政府工作的思考視角。自然科學的訓練滋養了理性能力,跨領域的職業經歷積累了哲學的感悟,晚年的人生理想凝聚於對哲學的認真探討中。

第2篇 對話者 | 柯洲&孫利平

封圖設計 | 泉十七 策劃&責編 | 牟小姝

第 3722 篇深度好文:11698 字 | 30 分鐘閱讀


今天,生活在中國的年輕人,因為文化環境的混亂和倫理價值的衝突,具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困頓與煩惱,他們常常為自己的人生困境而焦慮。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今天中國社會的文化混亂與衝突讓他們失去了人生追求的明確目標,讓他們在迅速變化的社會生活中沒有精神依憑。

當今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非常順利,並且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功,但這也掩蓋了社會文化的散亂與衝突,使得中國人常常忽視它們。

當前中國與美國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看似是經濟的衝突,實際上則是文明之間的競爭衝突,其根源在中美不同的文化衝突中。

理解中美的文化差異與歷史觀差異,才是解開中美衝突的鑰匙。

一、文化的三個層次

文明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特徵。

人類依據獨特的精神世界構成了文明與社會環境。

文明隨著人類的演化而演化。文明的演化分成四個臺階:遠古的狩獵採集文明、中古的養殖栽培文明、近古的農耕畜牧文明、近現代的工業貿易文明。

在地球上,無論哪個大陸,哪種文明,都大致經歷了這樣的演化臺階。在這四個臺階中,越往後演化時間就越短,演化的進程就越劇烈。這來自人類的切身感受。

人類在演化中依據不同的生存環境區分為不同的文明群體,不同的文明群體大都可以按照這四個臺階的形態逐漸提高演化的層次。

也有些文明會跳過某一臺階。

例如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國文明,非洲大上的一些熱帶雨林文明,就可能會從養殖栽培文明直接跳到近現代的工業貿易文明。


文明的臺階是人類演化的縱座標維度,人類依據不同的文明形態區分為大群體,又構成了人類演化的橫座標維度。

在每個文明群體中又可以繼續分為民族、國家、城邦部落等及其以下的各個層次的社會結構。

不同的文明形態表達了人類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的不同生存方式,這些生存方式的區分依據就在他們不同的公共觀念與文化中。

人與動物基本的區別不在於大腦皮層和神經細胞的不同,而在於具有了獨特的人類精神世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文化。


哲學,真的無用嗎?

文化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公共化內涵的社會化表達。

人的精神世界發生和存在於個體的高級神經器官中,精神世界的功能由大腦的功能來承託。

人類依據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實現自己的環境生存,人類依據精神世界的特殊功能,將來自動物的群居本能改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環境。

文化是人類社會秩序的精神依據。

人類的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微觀文化

微觀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消費文化、娛樂文化

微觀文化表達了個體的生活方式與活動方式。

大部分文化學者所指的文化都是這種文化,但這些遠不是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2.中觀文化

中觀文化是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構建與維護社會秩序的技術體系,包括科技文化、政治文化、藝術文化、經濟文化、法律文化。

其中的每一個文化內容都是一個龐大的觀念結構體系,都可以再分成許多專業知識領域。

所有這些文化內容的功能總和,無非是人類控制與維護社會秩序的技術手段而已,還並非是建立社會制度的根本精神依據。

但這些技術手段也足以維持一個既定社會秩序的穩定存在。

3.宏觀文化

宏觀文化是人類常常不容易感受到但又不可或缺的,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形態。它包含了信仰文化、大倫理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學文化

哲學,真的無用嗎?

宏觀文化常常遠離了具體技術文化與工具文化,但是它卻決定了人類的終極價值和終極追求,決定了人類的生存模式與社會形態,決定了人類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結構。

例如,自然科學屬於中觀文化,但決定自然科學形態與方法的公理體系與公共價值預設,決定自然科學思考方式的科學範式數學結構,則屬於宏觀文化中的大倫理文化與哲學文化。


自然科學文化雖然依據經驗事實與數學邏輯來建立,但很多前沿的自然科學家都常常是宗教的虔誠信徒,或者是透徹的哲學思考者。

宏觀的宗教文化與哲學文化,常常是他們精神的終極依憑與創造能力的思維引導。創立了現代經典物理學的基本體系的牛頓,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

創立了現代量子物理學的一大批科學家,在他們討論深層次的科學觀念疑難時,也常常會回到宗教觀念中去。

愛因斯坦在反對量子理論的概率模型時就說過,上帝不擲骰子!


二、中國的主流文化

當前中國散亂衝突的主流文化,就表現為互相對立的文化體系間的“三足鼎立”。但它們又共同提供了今天中國主流文化的形態與結構,它們就是:

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邏輯,以儒家文化的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為土壤根基,所構成了執政黨的價值觀與政治倫理體系。

這個文化是現代中國的國家文化與政治文化的核心結構,是政治制度的依據,也是一般社會秩序的最終依據。但這個文化今天還不夠完善,還在發展中。

中國的政治秩序、政治道路、政治自信都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個基本根基。


哲學,真的無用嗎?

2.西方自由主義文化

當今中國的自由主義文化主要來自西方的現代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它以現代西方經濟學、現代金融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為核心,以現代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與人本主義價值觀為根基,並向現代西方政治理論與行政理論延伸。

它來自中國的改革開放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包容與接納,來自這種秩序接納中的文化輸入,它受到現代市場經濟為制度的核心支撐。

中國當代成功的改革開放運動,實現了中國經濟與國際化的工業貿易秩序的接軌以及市場化改造,這就是接納這種文化的重要成果。

這種文化中蘊含的人本主義價值觀與科學主義世界觀,以及其中挾持的邏輯實證主義哲學,都深深地嵌入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環境中。

其追求人類精神與個性解放和社會自由的公共觀念,曾經喚醒與激勵了一大批有志改造國家的年輕人。


這些人今天幾乎成為中國社會精英的主體,這些人今天佔據了中國文化活動的各個層次的舞臺。

但這種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是對立的,在基礎邏輯中與基本哲學中它們是無法通約與互相包容的。

在今天的中國,西方自由主義文化幾乎佔據了中國主流的學術領地。國家領導人治理經濟、管理國家經濟活動,也常常在這種文化中尋求工具和邏輯方法,也無法迴避。

3.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發端於春秋時期的孔子思想,它倡導現世事功業與道德理性,其核心觀念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價值觀體系。儒家文化又是中華文明的精神依據與歷史淵源,它貫穿了歷史,蘊含著當代。

它的基本倫理形態決定了可以與社會主義文化獲得基礎上的價值共識,但卻不能與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相通,它還沒有包容西方現代文化與自然科學。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它對中華文明的延續與中國社會秩序的維護與穩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仍然是今天中國文化的基底。


在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層結構中,無不打著儒家文化的烙印。

這三種文化都是今天中國的主流文化,但它們之間的互不包容甚至互相沖突,就為中國人帶來了深層次的文化困擾與精神焦慮。

在今天中國的網絡輿情中激烈對立的爭論中,大都可以看到這種文化衝突的影子。

今天的中國人一旦進入對中國社會秩序發展範式與前景的深刻思考,必然會陷入這種文化衝突中而不得解脫。

哲學,真的無用嗎?

缺乏哲學智慧但又追求深刻思考的中國人,就常常會在衝突的焦慮中放棄對嚴肅理性的追求,或者遁入傳統宗教中以求精神自保,或者在現實的物質消費中看破紅塵而玩世不恭。

只有不具備深層次文化追求與理性修養的中國人,才會無視這種精神困境。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今天的中國人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文化重構。文化重構的途徑就是重新回到哲學。

文化是哲學問題。

哲學是文化溝通和文化重構的基礎依據與工具依據。看似無解的文化對立,大都可以在哲學根基中找到通約的公共基礎。

哲學研究人類精神世界的存在方式和意識活動方式,研究人類意識的功能與成果。

好的哲學對所有人都有感召力,好的哲學可以是任何人類文化的工具依據,好的哲學可以成為衝突文化的重構基礎,可以成為不同文化間的溝通橋樑。


哲學,真的無用嗎?

但是,在今天的學術中流行的各種殘破的哲學中,已經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了。

今天的很多中國人因此而認為哲學是無用的文化。這既是他們的短視,也是中國哲學的凋敝窘境。


三、探尋中西方哲學的祕密

人類在地球上至少有100萬年的歷史,人類的語言文化與藝術文化大致有幾萬年的歷史,哲學則只有三五千年的歷史。

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演化的週期,人類社會具有演化週期,人類文化具有演化週期,哲學也具有演化週期。

哲學的演化週期就是在不斷深入理解經驗觀念與不斷深入理解超驗觀念的交替中前行的。

例如,柏拉圖主要強調超驗觀念的價值意義;亞里士多德則主要強調經驗觀念的價值意義。

洛克與邊沁強調經驗觀念的價值意義;黑格爾則強調超驗觀念的價值意義;休謨在其中提出了綜合的疑惑。

康德似乎較好地綜合了經驗觀念與超驗觀念的功能。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經驗觀念的意義,後馬克思主義則在試圖恢復一些對超驗觀念的理解。

中國的老子莊子強調超驗觀念的意義,墨子、孔孟則強調經驗觀念的意義。

程朱強化了儒學文化體系中的超驗觀念功能,王夫之則又繼續強化了經驗觀念的地位。

王陽明則提供了一種對經驗與超驗的融合方式。

作為近代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康德給出了一個比較好的框架。他對超驗和經驗的綜合理解,就是承認知識的經驗來源,強調了經驗對知識的重要性,但他又認為要將經驗變成知識,必須要有一個超驗的先驗範疇的引導和安置,這就形成了一種二元論的陰影。

黑格爾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的邏輯結構,但這個結構又是偏重超驗而忽略經驗的,因此我們把他視作唯心主義大師。

黑格爾把柏拉圖的絕對理念變成了宇宙精神。他認為整個精神世界是由宇宙中存在的一個絕對精神來主導的。這與上帝感召的觀念是相同的。

黑格爾沒有辦法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來源,他只能認為精神世界是宇宙精神在經驗中的展開。

這個邏輯聽起來雖然很滑稽,但是至今為止,沒有哪個哲學家真正打破了他的邏輯。

馬克思規避了他的邏輯,但也無法取代他的邏輯。馬克思仍然保留了類似宇宙精神的客觀規律的概念。

在哲學史中,質疑與打破容易,能不能拿出更好的邏輯來代替它,這才是問題。

此外,至今為止的哲學對理性與感性的不同強調,也形成了另一個維度的演化週期形態。

在哲學史中,強調理性排除感性,或者強調感性排斥理性,也就構成了不同的哲學派別運動。

曾經形成了西方古代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崇拜,一直延續到了基督教經院哲學中,直到文藝復興運動需要哲學的支撐時,人本主義與感性慾望崇拜又成為新的哲學思潮。

隨著人本主義公共價值的蓬勃,基督宗教對社會文化的專一統治逐漸瓦解,市民階層的世俗生活公共價值開始釋放出來。這需要一種新的哲學來表達與支撐。

這種哲學強調了人慾望的合理性,也強調了人精神世界與意識活動的獨特性與複雜性。

這種哲學帶來了人類精神的個性解放,也支撐了後來的自由主義文化潮流。

這與原來的主流哲學強調宇宙精神與理性的神聖性,強調宗教公共價值的神聖性是對立的。

由此,西方哲學變成了兩個分岔流派,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一個是理性主義崇拜的邏輯實證主義,另一個是感性主義和意志主義崇拜的存在主義。

崇拜感性的存在主義和意志主義的哲學流派,今天的中國青年人與中年人比較熟悉。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是在改革開發以後由此而瞭解西方哲學的。

實際上,歐洲19世紀末的新啟蒙運動的年輕人,也都是從存在主義哲學中獲得了精神解放的。

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尼采,實際的發端是叔本華。

他們強調人類的自由意志,強調人類個體精神世界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強調理性的不完備性,甚至強調理性的荒謬性。

他們主張人類不能依靠理性,而要依賴自己的獨立意志。

他們發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感性本質與情感活動是無法根本被理性所表達的,這是正確的真理。但是他們又偏狹地完全地排斥理性,又過度誇大了感性意識活動的功能作用,這是他的狹隘與愚昧。

現代西方與此對立的另一個哲學流派就是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的主導哲學形成了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的流派。其中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叫羅素。

在當時自然科學如日中天的情況下,羅素認為整個哲學可以被邏輯化,他認為傳統哲學講了太多不太清楚的、模模糊糊的東西,我們把它們用邏輯連起來,就像數學邏輯把自然科學觀念連起來一樣,這樣哲學就會簡單明瞭。

他創造了摹狀詞理論。實際上摹狀詞就是超驗的虛擬觀念。

邏輯實證哲學主要是受到科學文化的拉動,並試圖用科學文化形態來改造全部哲學的結果。這是一條死路。

邏輯是精神世界的內涵,而且是超驗內涵,是人類理解自己精神世界的特殊超驗觀念,而不是外在世界的存在。

而邏輯實證主義者試圖將宇宙本身的存在理解為邏輯。這是一個很大的哲學誤解。這種哲學最近又雜合了生命科學,形成了有機體模式的宇宙論,這是一種現代愚昧,也是哲學家的羞恥。

美國人不太重視哲學,但又創造了出了一套實用主義哲學。

他們試圖不在超驗觀念裡糾纏,只講人類的慾望實現與人類的本性追求,只關注人類的行為合理性與價值的實現。

當然這是對的,但也是狹隘的。

講到最後,由於沒有辦法對高層次的精神世界實現合理安置,也就只能重新回到宗教中去。這就是今天美國文化的二元分裂。

中國哲學也具有自己的演化形態。

中國的哲學跟中國的一般文化密切交融,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規範,這使得中國哲學沒有形成獨立的文化形態。

所以中國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半個哲學家。也因此,西方人常常詬病中國沒有哲學。不懂哲學的中國人也在跟著學舌。

比如孔子孟子,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但一般不被稱為哲學家。

但是老子和莊子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哲學家。他們為中國哲學提供了非常優美的超驗結構,其高度抽象的合理性至少不比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差。

莊子對人類精神環境與意識活動功能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柏拉圖。但因為西方人根本不能理解,也就使得今天以西方文化為圭臬的中國學者們也不願去理解。

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輝煌不是假的。

但是中國大多數人都不太懂這種歷史真實性的意義。西方人把它說成是假的,說成是教條,很多中國學者也跟著說。

今天我們自己的歷史教育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不太自信,有多少中國人在內心中真誠熱愛自己的文明和歷史呢?

文化的自信來自歷史的自信,不懂歷史與不相信歷史的人無法有文化自信。

文化的根基在歷史中。

理解如何中西方哲學的區別?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哲學表達。

“西方哲學講邏輯,東方哲學講頓悟”,這是一個簡單的表象。

人類通過感性意識活動實現認識的頓悟與價值判斷的頓悟。人類構建精神環境秩序的認識活動的本質,就是頓悟的感性過程。

邏輯是人類理解自己精神環境秩序的理性化超驗成果。邏輯是認識的感性成果的外在表達工具。

沒有感性頓悟的成果,講邏輯的表達就是空洞的。能用邏輯把道理講得好的人,必須是具有強烈的感性頓悟能力的人。

如果光學習邏輯方法,例如數學,什麼智慧也得不到。只有培養了強大的感性頓悟能力,再加上邏輯方法的表達支持,才會是具有深刻思維能力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邏輯強大來自他們的文化傳統,來自他們的哲學對自然環境理解與社會環境理解的二元分化。

西方哲學一開始就形成了自然哲學與社會哲學的明確區分。自然環境秩序的簡單與直接有助於深化邏輯的運用,西方數學因此很早就被自然哲學深入引入。

這既強化了自然哲學的發展,也強化了邏輯工具的發展。

自然環境的秩序簡單與單純,人類對自然環境秩序的感官感受容易公共經驗化,也就使得它們容易被邏輯化安置與組織。西方自然哲學和數學由此而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基督教文化的理性化追求對西方哲學的促進是很重要的,它對教義的理性化表達追求與哲學對精神世界的理性理解追求的目標相一致,很多當時的哲學家都是宗教專業人士。

哲學跟基督宗教文化的高度融合也就產生了經院哲學。

到了近代,在工業貿易文明的經濟活動拉動下,自然哲學終於被特殊的文化活動轉變為自然科學。

歐洲的自然哲學是現代自然科學之母,歐洲的基督宗教是現代自然科學之父,工業貿易文明則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助產士和保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少了哪個,現代自然科學都不會形成。所謂的李約瑟難題是有一個模糊不清的偽問題。

自然科學是近代西方創立的工業貿易文明中的特殊文化形態。

中國沒有獨立發展的自然哲學,只有豐富多彩而且水平不低的自然技術,中國沒有宗教文化的理性追求拉動,也沒有工業貿易文明經濟的需求拉動,怎麼會出現自然科學的文化形態呢?

中西方哲學可能重新融合嗎?

今天看來並不容易。首先是今天還沒有形成融合兩種哲學的文化運動,甚至還沒有哲學家敢於提出這樣的學術目標。其次是如果要實現融合,必須要創立超越既有邏輯的新邏輯。現代西方邏輯工具已經不夠用了,傳統的中國邏輯更無法堪此重任。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如果可以實現融合,也應該出於中國哲學家之手。因為只有中國人才能既理解中國哲學又理解西方哲學,而西方人則只能理解西方哲學無法理解中國哲學。因為只有今天的中國文化重構才具有融合中西哲學的動因,西方人沒有這種文化慾望,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只是來自一種自戀西方文化的優越感。很多看似尊重中國文化的西方學者,一旦面對今天的世界性文化競爭,就噤若寒蟬現了原形。

曾經的世界哲學家都是歐洲人和美國人,在今後100年中,世界的哲學家應該主要是中國人了。但今天的中國年輕人還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

從黑格爾到馬克思,辯證法邏輯曾經非常興旺,它似乎可以滿足一切邏輯工具的需求。

但後來因為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系統論邏輯又出現了。系統論邏輯是描述複雜秩序的合理工具,但是今天還在完善中。它的應用今天還僅侷限於科學活動中,在哲學中還遠沒有得到普及。

看似熱鬧的系統論研究,從老三論到新三論,還都只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活躍。但其中很多成果都已經具備了向哲學中推廣的條件。可惜今天已經沒有哲學家願意做這種事情了。

曾經的優秀學子蜂擁於自然科學中,今天的優秀學子則對經濟學與金融技術趨之若鶩。哲學還是文化中的醜小鴨。

不得已,今天的哲學還在擁抱著老態龍鍾的辯證法邏輯與形式邏輯。我們今天還少有哲學家願意運用系統論邏輯。特別是中國今天的哲學學者們,大都不具備學習系統論邏輯的基本理性能力,因為他們大都是缺乏邏輯訓練的文科生出身。哲學追求對精神環境的理性化理解,哲學學生一定要有深厚的邏輯訓練基礎,否則根本想不透哲學,更難以理解與表達形而上學。

哲學一定要文理兼修。


四、科學觀念的創造者一定是半個哲學家

自然科學是現代主流文化中的主導結構,因為它是現代工業貿易文明社會賴以建立的核心工具依據。

自然科學文化是實證化的特定邏輯觀念體系。

科學文化依據科學事實經驗化地確立,依據現代數學邏輯構成完美的超驗觀念體系。

自然科學的基本依據在科學觀測事實中。

所謂事實,就是人類高度公共化的經驗觀念,事實並非是外在環境的秩序形態。但科學事實並非一般事實。

例如,溫度高的水燙手是事實,每天早上太陽都從東方升起是事實,人類由母體娩出但又在生存中走向衰老與死亡也是事實,股市期市中的價格波動還是事實。


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事實豐富多彩,但只有很少的事實是科學觀測事實。

科學方法選擇與規範了科學事實,法理文化選擇與規範了法律事實,社會倫理選擇與規範了道德事實,政治秩序選擇與規範了政治事實。

人類精神世界的唯一功能,就是映射與表達人類的生存環境秩序。人類因此而依據自己精神環境中的觀念結構選擇自己的環境實現方式。

所謂真理,就是人類精神環境秩序中合理地表達了人類的生存方式的觀念體系。

自然科學文化表達了人類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公共觀念體系,因此自然科學具有真理性。

在人類文化中還有廣泛的其它公共觀念也可以表達人類合理的生存方式,例如曾經的宗教和不朽的藝術,他們都相對地表達了宗教真理與藝術真理。

不科學不見得不是真理。但科學也不見得都是真理,科學觀念中仍然可能包含了謬誤。

哲學,真的無用嗎?

最新的科學哲學表明,科學不是在證實中發展,是在證偽中發展。

科學被證實不奇怪,科學被證偽實際上也常見。只不過很多證偽被各種科學方法的規範所掩蓋了。

在科學史中,大量曾經被證實的科學,就在進一步的證偽中被廢棄和重構了,這就是科學文化演化的方式,也是科學觀念發展的方式。

正是由於科學哲學的不彰,才使得大部分人都不能瞭解這些,包括一些科學工作者。

在科學文化的創立活動中,形成科學假設是科學發現的第一步。

假設就是精神環境中的猜想觀念。任何科學理論都由假設開始,然後再依據特定的事實經驗進行驗證。驗證的不同層次與深度的成果,形成了由假設向理論的演化。

被經驗事實初步證實的假設,就變成了初始理論。把這個理論放到不同的科學文化場景中深入應用的成功,就將初步理論變成了明確的定律。

把這個定律在廣泛的科學體系中安置與應用,如果仍然沒有邏輯衝突,就可以叫做原理。

由有效的數學邏輯將一系列定律與原理組合起來,就構成了穩定的科學理論體系。

牛頓體系曾經是穩定的物理學體系。

量子力學體系還在向穩定中發展,新興物理標準模型則還在進一步證實中。

人們熱衷於建立高能量子對撞設施,就是在追求對前沿猜想的證實。

科學文化並非僅僅由經驗觀念構成,沒有超驗觀念,就不可能構成理論體系。

邏輯工具就是典型的超驗觀念。由數學邏輯整合與表達的科學觀念體系,就是由超驗觀念對經驗觀念的組織化體系。

經驗觀念來自人類對感官信息的認識活動構建,超驗觀念則是認識活動形成的精神環境內在秩序形態。

認識活動表達了人類精神環境中的秩序構建的自組織過程。

任何觀念中都與蘊含了超驗秩序,經驗觀念中也不例外。任何超驗觀念中也都會蘊含公共信息,也都具有經驗內涵。

在人類精神環境中對經驗觀念與超驗觀念的區分是相對的。


哲學,真的無用嗎?

在科學文化中,經驗觀念處於明確的功能地位,但也蘊含了豐富的超驗觀念。

科學觀念中的超驗觀念決定了科學觀念的基本形態與功能,科學觀念中的經驗觀念決定了科學觀念的基本環境價值。

科學文化並非僅由經驗事實構成,經驗事實是科學的磚瓦,超驗觀念則是科學的形體依據與結構粘合劑。

科學的公理結構與範式由高層次的超驗觀念決定。

哲學是理解超驗觀念的理性工具。超驗觀念的理性化體系就是形而上學。科學的公理來自哲學,科學的預設前提來自哲學,科學的方法與數學工具來自哲學。

數學家是特殊領域裡的哲學家。基礎數學應該是特殊的哲學分類,應用數學才是科學的工具。

哲學曾經是科學的母體,歐洲的自然哲學孕育了自然科學。科學獨立了以後,仍然要在母親的懷抱中成長。

狹隘的科學主義者們因為不懂哲學,也就不懂科學形成的環境條件,他們常常漠視哲學。

不懂哲學的人,沒有哲學修養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科學理論。他們的理解只能侷限於科學的技術層面中,他們只會追求科學的操作,他們永遠是科學的實驗員與工程師,而不會成為科學家。


哲學,真的無用嗎?

科學的創造者一定是半個哲學家。

個體的哲學修養與哲學能力並非可以完全用哲學理論知識來表達。

有很多人經歷過專門的哲學學習和訓練,也接納了一些哲學的邏輯概念,但是如果僅此而已,這只是接納了哲學的邏輯知識,還不一定具備了哲學的觀念。

僅僅以邏輯知識形態存在的哲學概念,不會變成主導內心意識活動的觀念結構,不會形成自主的審美情感,也不會形成思想的智慧。

很多人以為哲學就是哲學的邏輯概念,當這種邏輯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百無一用時,也就敗壞了哲學本身的名聲。

有哲學思考和哲學能力的人,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理解自己精神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能力,但如果他們不擅長把這種理解用規範的哲學邏輯道理講出來,聽起來他們就好像不懂哲學。

但是一旦與他們深入交流,就會聽到一些讓發人深省的判斷。這些判斷表達了他們對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能力就是哲學的能力。

哲學能力不是哲學的理論和哲學的邏輯,而是對精神世界與意識活動的真實深刻的理解。


如何區分科學與哲學?

哲學是理解人類精神世界的存在形態與其中的意識活動方式的學問。

人類依據精神環境秩序映射與表達了全部生存環境的秩序,其中包括了自然環境秩序,精神環境秩序與社會環境秩序。

哲學也就間接涉及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自然科學的前身就是自然哲學。自然科學在實證方法上的高度客觀事實化,在邏輯工具的高度數學化以後,特別是又成為了人類現代社會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的主要文化依據以後,也就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了。

哲學,真的無用嗎?


自然科學僅僅表達人類對自然環境秩序的特定公共化理解。哲學活動依據意識活動的全部感受,其方法是反思。

科學活動則只能依據規範化的事實觀察。哲學可以運用一切邏輯工具,甚至也要借用藝術工具,但科學只能利用現代數學工具。

如果用講故事來樹立科學理論,就變成了偽科學。

無論是在對經驗的依據中還是在超驗的依據中,自然科學都要比哲學狹隘得多。

儘管如此,科學仍然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

因為幾百年來它創造了人類物質生活方式的突出的爆發性改變,它從改根本上變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方式,改變了人類在自然環境面前的資源緊迫狀態。

人類從此有吃有喝了,從此不會大規模地被餓死被凍死了,這都是科學文化及其技術工具的功勞。

但是哲學關注的領域則要廣闊得多。哲學囊括了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切領域,包括了科學,也包括了藝術與宗教。

哲學對科學有什麼支持?科學需要依賴哲學嗎?

科學的發現是精神活動的感性頓悟成果,而不是理性邏輯推演的結果。邏輯演繹只是為精神頓悟展開觀念空間,以便銜接經驗觀念。

沒有感性內涵的數學演繹不會具有任何科學意義。

所有的科學家都是靠感性頓悟和藝術審美來創造新的科學觀念的,邏輯只是他們創造成果的表達工具。

例如,愛因斯坦突破了牛頓的哲學觀念,把時間和空間相對化而創造了狹義相對論。

他是怎麼想到的?這種創造並非依據有邏輯推理。

他說自己受到過某一個哲學流派的啟發,認為時間和空間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內涵,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與需求。

愛因斯坦並非數學家,他要表達廣義相對論的感性頓悟成果,要把空間彎曲化,要說明質量對空間場的影響,已有的幾何邏輯早就不夠用了。

他突然發現黎曼的曲面幾何非常好,就專門去請教黎曼並訓練自己的數學能力,前前後後差不多用了十多年,才將自己的感性頓悟表達成數學形態。

只有通過數學邏輯的表達,才能讓其他物理學家理解它的觀念與想法。


想通這個觀念,他可能用了一個晚上,但要表達清楚,他卻用了十年。


五、怎麼提高哲學能力?

哲學能力人人有,只是需要把它激發出來。

哲學,真的無用嗎?

第一,要用心體察自己的內心。

如果連體察自己內心的興趣都沒有,就不可能獲得哲學能力。

因為哲學是要關注人類精神世界的,這就需要首先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要反思自己。

體察內心是獲得哲學能力的第一步。

第二,要理解人類文化與人類歷史。

哲學是關注人類公共化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公共化精神世界的依據就在理解文化中。

理解人類文化的最好渠道不是去買書閱讀,而是要有歷史興趣。

文化是哲學的問題,歷史是哲學的例題,例題是最好的入門工具。沒有歷史興趣的人不會關注人類的問題,也無法理解哲學。一旦對哲學有了興趣,也就會逐漸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興趣。

今天中國年輕人對歷史的缺乏興趣,主要來自中國當代歷史教育的狹隘與落後。

在很多歷史故事中都有哲學的影子。經典的歷史故事都在闡明重要的公共價值。

要去想通經典故事中說明了什麼道理,也就必然會進入哲學思考中。一個沒有歷史興趣的人難有哲學興趣。

理解哲學的感性途徑就是從理解自己文明的歷史開始。

第三,要具備理性邏輯能力。

哲學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注與表達是理性化的,哲學必須依據邏輯工具實現表達。

哲學必須講概念,將邏輯,講道理。僅僅講故事就變成了宗教與文學。

要具備哲學能力,學一點數學是有好處的。具有深刻的數學修養,但又不被數學中的科學化世界觀所誤導,就是進入哲學天堂的入場券。

哲學需要強大的理性邏輯能力,缺乏理性邏輯能力的學者難以有深刻的哲學洞見,他們可以去當文學家。


哲學,真的無用嗎?


科學活動的邏輯嚴謹有助於訓練哲學的能力,只要這種能力不被科學方法所束縛。哲學的能力不僅僅是來自邏輯,還要有深厚文化理解形成的感悟。

感性感悟是一切人類思想的源泉。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