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祝聖橋

鎮遠小鎮主要由首尾相連的三條街道構成。小鎮的街道兩旁客棧、餐館、店鋪雲集,但正街兩側大都是一些年代並不久遠的仿古建築物,造型似古非今,鮮有古韻。在古鎮石屏山一側,那一排排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叫人眼前一亮,貨真價實。民居建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條條古巷,巷子曲徑通幽,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部分古巷的名稱與這裡的建築物有關,比如四方井巷,石牌坊巷 、紫光閣巷;也有與歷史故事有關的名稱,如衝子口巷。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九條巷道。巷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上坡爬坎,拐彎抹角,巷中有巷,巷對碼頭,深宅大院”。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祝聖橋

鎮遠小鎮主要由首尾相連的三條街道構成。小鎮的街道兩旁客棧、餐館、店鋪雲集,但正街兩側大都是一些年代並不久遠的仿古建築物,造型似古非今,鮮有古韻。在古鎮石屏山一側,那一排排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叫人眼前一亮,貨真價實。民居建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條條古巷,巷子曲徑通幽,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部分古巷的名稱與這裡的建築物有關,比如四方井巷,石牌坊巷 、紫光閣巷;也有與歷史故事有關的名稱,如衝子口巷。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九條巷道。巷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上坡爬坎,拐彎抹角,巷中有巷,巷對碼頭,深宅大院”。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祝聖橋

鎮遠小鎮主要由首尾相連的三條街道構成。小鎮的街道兩旁客棧、餐館、店鋪雲集,但正街兩側大都是一些年代並不久遠的仿古建築物,造型似古非今,鮮有古韻。在古鎮石屏山一側,那一排排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叫人眼前一亮,貨真價實。民居建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條條古巷,巷子曲徑通幽,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部分古巷的名稱與這裡的建築物有關,比如四方井巷,石牌坊巷 、紫光閣巷;也有與歷史故事有關的名稱,如衝子口巷。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九條巷道。巷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上坡爬坎,拐彎抹角,巷中有巷,巷對碼頭,深宅大院”。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祝聖橋

鎮遠小鎮主要由首尾相連的三條街道構成。小鎮的街道兩旁客棧、餐館、店鋪雲集,但正街兩側大都是一些年代並不久遠的仿古建築物,造型似古非今,鮮有古韻。在古鎮石屏山一側,那一排排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叫人眼前一亮,貨真價實。民居建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條條古巷,巷子曲徑通幽,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部分古巷的名稱與這裡的建築物有關,比如四方井巷,石牌坊巷 、紫光閣巷;也有與歷史故事有關的名稱,如衝子口巷。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九條巷道。巷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上坡爬坎,拐彎抹角,巷中有巷,巷對碼頭,深宅大院”。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四方井巷



"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古鎮

文、張平

鎮遠,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舞陽河畔,苗嶺與武陵山的結合部。這裡關山逶迤,群峰夾峙,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鎮遠始建於秦昭王時期,至明朝為兵家、貿易重鎮,因水運昌盛,始為繁華。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曾三次路經鎮遠,他在《鎮遠道中》一詩中對這裡雄奇的山川和險要的地勢有描述:“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十分形象地刻畫了這裡的山川地形。

舞陽河是貫穿鎮遠的一條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穿越鎮遠全境,流徑94公里。她發源於貴州省甕安縣,經黔東南州黃平、施秉、鎮遠、岑鞏和玉屏縣出湖南新晃、黔陽等地流入洞庭湖,屬於長江水系,該河全長200多公里。穿越古鎮河段的是下舞陽河的一段,那是最美的一段河流,有人形容為具有長江三峽之雄;蜀地蛾眉之秀;桂林灕江之美;陽朔勝景之幽。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舞陽河

我們去鎮遠古鎮的那天下午,下榻的客棧就緊鄰舞陽河畔,推開客棧的窗口從外望去,舞陽河河面波光粼粼,深灰色的天空下,兩岸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樓閣鱗次櫛比,一串串大紅的燈籠從翹起的簷角垂吊而下來,光彩奪目,絢麗多姿,百米之外橫跨在舞陽河之上的祝聖橋靜臥兩岸,祝聖橋上第3孔第4孔之間,三層穿鬥式,三重簷,八角攢尖,青筒瓦頂的樓閣富麗堂皇,甚是壯觀。據說這座石橋原名叫“溪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因洪水被毀,清代重修正值康熙大壽遂取名祝聖橋。這座長135 米,寬8•5米,高14米的橋全部為青石結構,抗戰時期曾作為滇緬公路的延續,當年就是從這座橋上運送過戰略物資。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祝聖橋

鎮遠小鎮主要由首尾相連的三條街道構成。小鎮的街道兩旁客棧、餐館、店鋪雲集,但正街兩側大都是一些年代並不久遠的仿古建築物,造型似古非今,鮮有古韻。在古鎮石屏山一側,那一排排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叫人眼前一亮,貨真價實。民居建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條條古巷,巷子曲徑通幽,建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部分古巷的名稱與這裡的建築物有關,比如四方井巷,石牌坊巷 、紫光閣巷;也有與歷史故事有關的名稱,如衝子口巷。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現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九條巷道。巷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上坡爬坎,拐彎抹角,巷中有巷,巷對碼頭,深宅大院”。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四方井巷



鎮遠:養在深山的一塊碧玉

我們來到一條巷道,巷道很窄,沿著古老的石板路拾級而上,蜿蜒曲折的小道和兩側依山而建的明清時期的建築,依稀折射出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斑駁。不由叫人想起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趙昀在1258年十一月築黃平城,賞賜該地地名;鎮遠州……。可能不是節假日,遊人三三兩兩,普通民居,深宅大院,已多數成為了會館或客棧,也有寫著姓氏的私人府宅,大多數閉門謝客,大概是不願打擾其幽。四方井巷是一個不得不說的巷子,顧名思義,巷子裡一定有個四方形的水井。四方井巷的巷口立一牌樓,牌樓四柱兩樑,中間一塊最大的橫樑下面書有“四方井巷”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橫樑上面則是分為兩層的三個頂蓋,下二上一,三個頂蓋均有像是龍頭在朝天翹望。牌樓結構精巧,造型古樸。巷子口還有挑水老夫的雕塑。沿著巷道走上去,不遠處就是一口建於明朝的四方井,井型方方正正,井沿苔痕暗綠,一注清澈泉水從井中部一個拳頭大小的洞縫滴落而出。當地人說,井水至今沒枯竭,豐水時水還滿溢,實在令人驚奇。關於四方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和中國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大同小異,就是富家少爺和美麗小姐通過十方井顯靈終成眷屬。在一處小院的門口,咿咿呀呀的音樂傳出來,是民間小調那種,進院一看,幾個上了年歲的男女正在排練節目。鎮遠古巷子的岔路很多,有迷宮的感覺,每一處岔道,每一間民居,都會給人不一樣的體驗。在一處深宅大院邊,大門緊閉,通往院門的石階上,青苔鬱郁,雜草叢生,叫人不由聯想起劉禹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鎮遠古鎮,這塊天然碧玉,留在了我們一行人的夢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