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

老庵寺村是柞水縣下樑鎮最遠的一個村,距離柞水縣城東南約18公里,因為地處偏遠,至今,村裡還保留著古老的農耕習俗和大量的文物古蹟。其中,神祕的崖居、消失的古廟、傳說中的公主墓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

"

老庵寺村是柞水縣下樑鎮最遠的一個村,距離柞水縣城東南約18公里,因為地處偏遠,至今,村裡還保留著古老的農耕習俗和大量的文物古蹟。其中,神祕的崖居、消失的古廟、傳說中的公主墓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1983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市文物局在老庵寺溝道兩側的半山上發現了8處崖居,其中4處的建築體系比較完整。這片崖居距離地面二三米高,走進洞門,還能看見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崖居內有多層,室室相通,疑似的廚房內修有儲水池,牆上也有煙燻的痕跡,除此之外,洞內還有隱蔽的祕道。據當地村民講,此地在唐宋年間,水量充沛,河道狹窄,沿河道建房不僅潮溼,還會擔心雨季來時洪水侵襲,於是半山崖居就應運而生。後來,解放戰爭時,土匪佔據了這幾個山洞,解放軍和土匪激戰一個月,也無法攻克,後通過聯繫到土匪頭子三姨太的一個朋友,使其將三姨太誘騙出洞擒獲,這股土匪才連夜潛逃,一年後在河南被抓住。至今,崖居上有戰爭時留下的彈孔。

"

老庵寺村是柞水縣下樑鎮最遠的一個村,距離柞水縣城東南約18公里,因為地處偏遠,至今,村裡還保留著古老的農耕習俗和大量的文物古蹟。其中,神祕的崖居、消失的古廟、傳說中的公主墓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1983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市文物局在老庵寺溝道兩側的半山上發現了8處崖居,其中4處的建築體系比較完整。這片崖居距離地面二三米高,走進洞門,還能看見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崖居內有多層,室室相通,疑似的廚房內修有儲水池,牆上也有煙燻的痕跡,除此之外,洞內還有隱蔽的祕道。據當地村民講,此地在唐宋年間,水量充沛,河道狹窄,沿河道建房不僅潮溼,還會擔心雨季來時洪水侵襲,於是半山崖居就應運而生。後來,解放戰爭時,土匪佔據了這幾個山洞,解放軍和土匪激戰一個月,也無法攻克,後通過聯繫到土匪頭子三姨太的一個朋友,使其將三姨太誘騙出洞擒獲,這股土匪才連夜潛逃,一年後在河南被抓住。至今,崖居上有戰爭時留下的彈孔。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老庵寺村在建廣場時挖出了基石和大量殘磚瓦礫,根據遺址判斷和文史記載,很有可能是一片被毀的古代廟宇。據專家推斷,早在唐朝早期,村裡就有了寺廟與庵院,最多時,居住在這裡的尼姑和僧人就達百人,那時,無論南來北往的客商,還是長安宮廷的達官顯貴,都紛紛慕名前來燒香拜佛。專家考證,此廟大約毀於唐朝,極有可能是皇室所建。傳說,老庵寺邊牛頭溝裡的公主墓,就是為了紀念病死在進香途中的大唐公主而得名,遺憾的是,歷經風霜雨雪和人為破壞,現在的公主墓已很難找尋到遺蹟了。

"

老庵寺村是柞水縣下樑鎮最遠的一個村,距離柞水縣城東南約18公里,因為地處偏遠,至今,村裡還保留著古老的農耕習俗和大量的文物古蹟。其中,神祕的崖居、消失的古廟、傳說中的公主墓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1983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市文物局在老庵寺溝道兩側的半山上發現了8處崖居,其中4處的建築體系比較完整。這片崖居距離地面二三米高,走進洞門,還能看見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崖居內有多層,室室相通,疑似的廚房內修有儲水池,牆上也有煙燻的痕跡,除此之外,洞內還有隱蔽的祕道。據當地村民講,此地在唐宋年間,水量充沛,河道狹窄,沿河道建房不僅潮溼,還會擔心雨季來時洪水侵襲,於是半山崖居就應運而生。後來,解放戰爭時,土匪佔據了這幾個山洞,解放軍和土匪激戰一個月,也無法攻克,後通過聯繫到土匪頭子三姨太的一個朋友,使其將三姨太誘騙出洞擒獲,這股土匪才連夜潛逃,一年後在河南被抓住。至今,崖居上有戰爭時留下的彈孔。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老庵寺村在建廣場時挖出了基石和大量殘磚瓦礫,根據遺址判斷和文史記載,很有可能是一片被毀的古代廟宇。據專家推斷,早在唐朝早期,村裡就有了寺廟與庵院,最多時,居住在這裡的尼姑和僧人就達百人,那時,無論南來北往的客商,還是長安宮廷的達官顯貴,都紛紛慕名前來燒香拜佛。專家考證,此廟大約毀於唐朝,極有可能是皇室所建。傳說,老庵寺邊牛頭溝裡的公主墓,就是為了紀念病死在進香途中的大唐公主而得名,遺憾的是,歷經風霜雨雪和人為破壞,現在的公主墓已很難找尋到遺蹟了。

柞水深山藏著一個崖居遺址,現人去樓空,荒涼悽美

除了崖居、古廟,據村民說,最早的秦楚古道中有一段就在本村,以前,鎮安、山陽、鳳鎮等地的村民常通過這條山路去山外趕集,將木料等物資扛出去賣掉,再換些日常的小百貨回來,要走1至3天才能到達,後因公路、村路等逐漸修通,這條路也就荒廢了。他說,記事時,還記得有騾幫通過這條路,運木料到長安的木材市場交易,上世紀80年代時,他也曾揹著乾糧走過古道。當時的路線是由牛犢溝經十八里陰溝至豐河街,翻過秦嶺後,到藍田湯峪,再往前走,就到終點長安引鎮,總長150多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