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俯瞰金山寺。攝影/李瓊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

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物。

如今,金山寺最為著名的文物是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並稱為“金山四寶”。

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迴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唐朝詩人張祐的詩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影中流見,鍾垢兩岸聞;

因悲在城市,終是醉醺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白蛇傳的故事。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嫁給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杭州西湖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傳中最精彩的一折。從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說,使金山、金山寺和法海和尚名揚天下。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頹毀,雜草叢生,傳說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

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俯瞰金山寺。攝影/李瓊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

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物。

如今,金山寺最為著名的文物是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並稱為“金山四寶”。

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迴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唐朝詩人張祐的詩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影中流見,鍾垢兩岸聞;

因悲在城市,終是醉醺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白蛇傳的故事。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嫁給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杭州西湖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傳中最精彩的一折。從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說,使金山、金山寺和法海和尚名揚天下。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頹毀,雜草叢生,傳說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

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北麓即是金山湖。鎮江原本是長江入海的河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泥沙在河口地區沉積。金山湖就是一個由邊灘發育後封閉而成的河成湖。

金山湖的好處,全在湖堤和垂柳,湖堤曲折,柳樹下,有荷葉,散浮在水面。很有點杭州西湖的味道。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俯瞰金山寺。攝影/李瓊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

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物。

如今,金山寺最為著名的文物是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並稱為“金山四寶”。

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迴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唐朝詩人張祐的詩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影中流見,鍾垢兩岸聞;

因悲在城市,終是醉醺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白蛇傳的故事。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嫁給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杭州西湖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傳中最精彩的一折。從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說,使金山、金山寺和法海和尚名揚天下。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頹毀,雜草叢生,傳說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

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北麓即是金山湖。鎮江原本是長江入海的河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泥沙在河口地區沉積。金山湖就是一個由邊灘發育後封閉而成的河成湖。

金山湖的好處,全在湖堤和垂柳,湖堤曲折,柳樹下,有荷葉,散浮在水面。很有點杭州西湖的味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我們隨著晨練的人們,在湖中堤上行走,已是深秋,荷葉殘敗,蘆葦在風中凌亂。這一帶是古戰場,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曾在此大敗金兀朮。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率十萬金兵,乘數百艘戰船,朝鎮江殺來, 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將韓世忠,駐防鎮江,他率八千水師,負責阻擊金兵。

韓世忠親率戰船,誘敵深入,韓世忠夫人梁紅玉則身先士卒,冒著流矢,在金山之巔的妙高臺“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這一戰打得金軍潰不成軍,敗北而去。“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來鎮江的動車上,想著江南、鎮江兩個詞,在聲調上,在歷史文化上,真是如何地豔麗,如何地使人銷魂而魄蕩!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李煜的“閒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江水、蘆花、孤舟,江南的秋雖略帶感傷,卻沒有北方的肅殺。

我心中的鎮江,太富於六朝的金粉氣了。

行走於鎮江的白天和夜晚,我的鎮江好夢也醒了一半了。現如今的鎮江只是個小城。鐵路一開,跨江大橋建了一座又一座,昔日的漕運重鎮,早日繁華不再。鎮江的聲勢,早被附近的杭州、蘇州奪去了。

但鎮江卻是個居住的好地方,長江邊上的別墅,據說一萬五六千元一平方,那可是無敵江景啊!

我想起王安石的《題金山寺》:

天日蒼茫海氣深,一船西去此登臨;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俯瞰金山寺。攝影/李瓊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

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物。

如今,金山寺最為著名的文物是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並稱為“金山四寶”。

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迴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唐朝詩人張祐的詩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影中流見,鍾垢兩岸聞;

因悲在城市,終是醉醺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白蛇傳的故事。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嫁給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杭州西湖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傳中最精彩的一折。從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說,使金山、金山寺和法海和尚名揚天下。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頹毀,雜草叢生,傳說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

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北麓即是金山湖。鎮江原本是長江入海的河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泥沙在河口地區沉積。金山湖就是一個由邊灘發育後封閉而成的河成湖。

金山湖的好處,全在湖堤和垂柳,湖堤曲折,柳樹下,有荷葉,散浮在水面。很有點杭州西湖的味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我們隨著晨練的人們,在湖中堤上行走,已是深秋,荷葉殘敗,蘆葦在風中凌亂。這一帶是古戰場,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曾在此大敗金兀朮。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率十萬金兵,乘數百艘戰船,朝鎮江殺來, 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將韓世忠,駐防鎮江,他率八千水師,負責阻擊金兵。

韓世忠親率戰船,誘敵深入,韓世忠夫人梁紅玉則身先士卒,冒著流矢,在金山之巔的妙高臺“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這一戰打得金軍潰不成軍,敗北而去。“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來鎮江的動車上,想著江南、鎮江兩個詞,在聲調上,在歷史文化上,真是如何地豔麗,如何地使人銷魂而魄蕩!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李煜的“閒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江水、蘆花、孤舟,江南的秋雖略帶感傷,卻沒有北方的肅殺。

我心中的鎮江,太富於六朝的金粉氣了。

行走於鎮江的白天和夜晚,我的鎮江好夢也醒了一半了。現如今的鎮江只是個小城。鐵路一開,跨江大橋建了一座又一座,昔日的漕運重鎮,早日繁華不再。鎮江的聲勢,早被附近的杭州、蘇州奪去了。

但鎮江卻是個居住的好地方,長江邊上的別墅,據說一萬五六千元一平方,那可是無敵江景啊!

我想起王安石的《題金山寺》:

天日蒼茫海氣深,一船西去此登臨;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江南”這個地方是中國人理想中的閒情世界,

“江南”這個詞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審美情結。

嫋嫋的白色煙氣,帶著玉露的清香,

遊絲般在空中飄蕩,拂過飄揚的客棧酒旗,

拂過你的臉龐。

鎮江就是這樣一個有致命吸引力的地方。

"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遊記,記錄了一個北方人來到鎮江,從他眼中看到的鎮江!

人人心裡都有個江南夢,尤其北方人。提起江南,多數人想到的不是中國版圖東南那一塊區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唐詩宋詞;是草木蔥蘢,小橋流水、瑣窗朱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是山如眉峰,水若波橫……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北方人對鎮江詩城的旖旎風光及讚美之情~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楊志國

01

上午十點三十分從威海上了動車,傍晚就到了鎮江,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沒有曉行夜宿,也沒有舟車勞頓,吃碗泡麵,睡一覺,看看風景,江南就在眼前了。

我是北方人,我腦海中的江南,就是唐詩宋詞裡的草長鶯飛,春風十里,就是《白蛇傳》裡的水漫金山、南宋小朝廷的臨安、文天祥的零丁洋和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寫的南京,南唐皇帝李煜為宋所俘,在汴京寫的亡國之愁。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為金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又在臨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中原優秀人才大舉南遷,成就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江南盛世(1127——1279)。

從地理上說,一條長江,橫亙東西。江面幾千米寬,古時,沒有跨河大橋,也沒有汽車輪渡,江之南北,全靠船來船往,扼住渡口,長江便是天塹。

三國時,曹軍大敗於赤壁,東吳在江南立國;東晉南遷,劉宋(劉裕建立南朝宋)等開創了100多年的六朝金粉繁華;

南宋時,梁紅玉鐳鼓金山,大敗金兵於金山湖(長江內河),南宋小朝廷在臨安偏安100多年;

國共內戰時,蔣介石準備劃江分治,解放軍百萬雄師千帆竟渡,強渡長江,然後勢如破竹,解放江南。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長江江蘇鎮江段,百舸爭流。供圖/視覺中國

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地理狀貌的改變,與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發達的中原地區長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隋朝開鑿了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長江南北貫通,運河兩岸日漸繁榮。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處在運河的節點上,自唐及清,都是繁榮的港口,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狀貌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築邗城(今揚州),並掘邗溝,溝通江淮水道。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裡運河),開建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後經元朝取直疏浚,1293年全線貫通,流經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京杭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02

鎮江就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大江橫陳、江河交匯。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現在在市區平政橋兩側還有京口閘遺蹟。

民國時期,城內關河被填,大京口、甘露口等運河入江口也因修路被填。運河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鎮江在長江的南岸,江北就是揚州。鎮江古屬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侯封地,故稱“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鎮江地理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

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看中鎮江地勢險要,從蘇州遷都至此築城池鐵甕城,定名京城,後西遷秣陵(南京),鎮江改稱京口。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戰亂,晉室南遷建鄴(南京),北方許多士紳家族和百姓紛紛南下,看中建鄴之側的京口,這裡江河交匯,交通便利,成為北方流民定居的首選之地。

徐州刺史郗鑑寄治於京口,築陵郡城,京口成為一時大州。至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是鎮江的別稱。至今甘露寺巷門上有題額“南徐淨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鎮江論壇網友 有點呆

隋一統中國後,在京口置潤州。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蓋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江防要地。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03

我們看《三國演義》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說的就是劉備娶親甘露寺。

孫權採納周瑜的計謀,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哄騙劉備來南徐娶親,扣做人質,逼諸葛亮歸還荊州。

沒想到諸葛亮將計就計,假戲真做,“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在長江邊上的北固山上。

吳國太相中了劉備,孫權和劉備出甘露寺,並立北固山,觀江山之景。劉備說:“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北固山石崖上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所題。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北固山北臨長江(揚子江),橫枕大江,三面懸崖,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分前峰、中峰和後峰,後峰高58米。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明代郡守為抗倭守城,將前峰和中峰鑿斷。

現在的北固山,前峰被闢為烈士陵園,一條馬路橫穿前峰和中峰,成為濱江繁華路。後峰周圍闢為濱江休閒公園,古木參天,江水滔滔。

走在江中親水棧道上,北固山突兀而起,山上建有甘露寺、北固樓、多景樓、祭江亭等。在長江南岸,北固山與東面的焦山,西面的金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負吳控楚。“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甘露寺在北固山後峰上。相傳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後廢。

唐代寶曆(825—826)年間,當時的潤州刺史、後來當過宰相、封為衛公的李德裕為紀念鎮江曾作過吳都,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將三國時孫劉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說及遺物移上山來,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毀;鎮海節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

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後屢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

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

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

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蹟,至今山上留有“恨石”、“遛馬澗”、“祭江亭”等遺蹟。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三國演義》五十四回中寫到,吳國太叱退埋伏的刀斧手後,“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夠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半;如死於此地,劍剁石不開。’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劉備所砍之石即為恨石。

劉備與孫權,並立北固山上,只見“江風浩蕩,洪波滾雪,白浪掀天。忽見波上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

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

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駐馬坡又名溜馬澗。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巨字。

多景樓之東的凌雲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傳說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

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孫夫人聽到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

“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

北固亭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

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南宋抗金名將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做鎮江知府,登此亭,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全家福/攝

在六十六歲,辛棄疾登臨北固亭,又寫下傳唱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拿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和他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北伐故事影射南宋隆興北伐抗金事。南北朝時,劉裕在京口建立劉宋,史稱宋武帝。

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和長安等地。他的兒子劉義隆卻好大喜功,倉促北伐,被北魏主拓跋燾(小名佛狸)抓住機會,兵臨江北,在揚州瓜步山建立了行宮。

04

南朝100多年間,是古鎮江最為輝煌的時期。隨著東晉南遷,士族和軍政重臣有許多選擇在京口居住。商業繁榮,冠蓋也雲屯在這裡。既有了有產有勢的階級,則飲食起居、名歌豔曲、才子雅人(幫閒食客),自然一興俱興。王羲之就是在京口成了郗鑑的東床快婿。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均出自鎮江。較為開明的政治和經濟的大發展,使京口成了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祖沖之在這裡演算出圓周率,劉勰的《文心雕龍》、蕭統的《昭明文選》、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徐陵的《玉臺新詠》、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都是在京口編纂和寫成。騷人墨客更是在這裡留下許多不朽篇章。

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和多景樓,歷代文人名士,達官顯貴,在此詩酒唱和,李白、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等,都寫下許多詩作。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攝影:馬鎮丹

多景樓在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樑飛簷樓閣。多景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傳說孫尚香曾在此梳妝和劉備相會。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潤州刺史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

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

宋代大詩人曾鞏在《甘露寺多景樓》詩中寫道:

欲收佳景此樓中,徒倚闌杆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05

北固樓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後遭兵火,只剩下樓內的亭子。歷史上數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後世北固樓和北固亭常常並稱。

北固樓建成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蔡謨領南徐州刺史以後,在國內歷史名樓中僅比相傳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

但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它卻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樓,堪稱江東第一樓,可與東吳第一城鐵甕城比美。它前有樑代蕭衍父子登臨賦詩,後有南宋辛棄疾登亭作詞。

宋代詩人釋法平曾做詩《登北固樓》,詩中寫道:

不負南徐眼,來看北固雲。

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

雨氣生滄壁,秋聲起夕曛。

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歷史上,北固樓和多景樓多有頹毀、移建。兩樓有時混為一樓,有時並存山上。大概唐以前北固樓盛,宋以後多景樓盛,北固樓至清末盡毀,多景樓也舊樓危陋。我登北固山,見北固樓和多景樓並立後峰,都是新建木製結構。現存兩樓都是鎮江市政府在近年仿宋制所重建。

北固山門票40元,進的門來,一路是名家詩幡。近年來,鎮江市在創立詩歌城市,沿江沿景區,遍插文人名士的詩歌旗幡。邊賞景邊讀詩,很能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峰下山處有魯肅墓和太史慈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楊憲華/攝

06

可以說,鎮江風景,盡在一江。沿濱江公園親水棧道步行,江水浩蕩,蘆葦叢生。北固山居中,往東到焦山,往西到古渡口西津渡和金山寺。

焦山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

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

焦山聳峙於江心,是長江的“中流砥柱”、“鎮江之石”。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登完北固山,沿江邊徒步兩個多小時,至焦山輪渡處,已是下午五時,隔江相望,焦山籠罩在暮雲迷濛中,亭臺樓閣掩映在煙樹中。船已停渡,只好灰灰而回。坐公交車極方便,有好幾趟車在焦山始發,人也不多,車走鬧市,乘車人寥寥。

倒是路邊單車道上,電動車飛馳,橫衝直撞。十字路口,等綠燈的電動單車蔚然壯觀。

賓館的自助餐,多甜酸,北方人實在吃不慣。毛爺爺的紅燒肉,魯菜做法做出來,是鹹甜,肥而不膩,鎮江當地做的,只剩甜了,甜而膩。鎮江名吃有三怪,“ 香醋 擺不壞、 餚肉 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餚肉又稱“水晶餚蹄”,用豬前蹄熬製,在宴席上多做冷盤,故有“國宴第一菜”的美譽。“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鍋蓋面就是小刀面,和我們膠東的手擀麵差不多,只是湯料加了蝦子,青頭(各種蔬菜做的面滷)在開水中焯一下就好。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在一個城市中徒步行走,你才能最真切地瞭解一個地方的風貌人情。白日行走長江邊,感受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在鎮江揚州以下,古稱揚子江。

距今六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的,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

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裡,到唐代時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兩公里寬的江面,又由沙洲分為內河和外河,金山湖其實就是內河的一段。

07

夜晚逛遊西津古渡,感受古渡口的商旅繁榮、老街滄桑。吃過飯,華燈初上。順江濱大道,很遠就看見紅紅的燈籠,照耀得街市古色古香,這便是西津渡古街。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古稱蒜山)。

古時候,這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洶湧的海潮,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臨江斷磯絕壁(蒜山崖),是岸線穩定的天然港灣。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

宋熙寧元年 (16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津渡在隋唐以來,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陸游途徑西津渡時,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青石鋪成的長街,街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明清時期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一律油漆成硃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 · 1914 ” 、“德安裡”等題額。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這短短的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鋪幾十家。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時,這裡還有許多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裡還專門設了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種種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青石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那翹閣飛簷,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駁的櫃檯,那杉木的十板門,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西津渡古街中有一過街石塔,稱“昭關石塔”。

近代重修石塔有了重大發現:在石塔的塔心室裡,意外地發現了兩個“曼荼羅”。這兩個銅片上的曼荼羅共有九個觀音和九個黃財神菩薩,那九個黃財神菩薩手中還抓了九隻吐寶鼠。

在佛教裡面,老鼠是看守金庫的,抓住了金庫的門衛也就是抓到了錢財,抓到了發財的機會。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我們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

元代藏傳佛教盛行,煞費苦心地建造了這麼一座過街石塔,可見當權者用心之良苦。現在人逛古街,必從石塔下過,有人還三番五次地過,每過一次,就有一次發財機會。

現在,西津古街兩邊開了不少賣當地特產和小吃的鋪子,以前為渡口服務,現在為遊人服務了。古街下面,仿古建築裡,開了不少客棧、酒吧和飯店。鶯歌燕舞,歌舞昇平。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古街西端就是蒜山崖,古渡口碼頭就在這裡。如今長江岸線已北移300米,古渡口早已經成了陸地,芳華不再。

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裡,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代詩人張祜的那首《題金陵津渡》,感受古渡口的風韻了。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西津渡,古代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兵家必爭之地。京口這個地名耳熟嗎?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到達瓜洲(今揚州境內)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攝影/啃泥亞平臉人

08

西津渡往西一公里,江邊也有一山,即金山,與西津古街南面的雲臺山(古稱蒜山),隔長江路遙相呼應。兩山上都有塔,從長江路上遠望,我們起初把蒜山高塔當成金山寺了。我們早晨五點從賓館出發,沿江邊步行二十多分鐘,即到了金山公園門口。

金山高44米,只是個小山丘,山上有金山寺。時間太早,金山寺尚未開放。有不少晨練的市民,門票65元,當地人可辦月票。

金山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直至19世紀70年代,金山才逐漸與南岸相連。金山山名甚多。晉代因其孤立江心,名為“澤心”。東晉淝水一戰,囚氐人於此,遂改稱“氐俘”。唐時相傳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稱“金山”。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之巔矗立著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

七峰亭、妙高臺、楞閣臺等環繞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龍洞等鑲嵌山壁;金山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唸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頂:各種建築以曲廊、回簷和石級相連,形成樓上有塔、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

《金山志》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即323-325年間,初名澤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寶誌、僧祐在金山舉行盛大水陸法會。

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載:“所謂水陸者,因梁武帝夢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保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度,命僧祐禪師宣文”。這就是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登上慈壽塔,規模宏大的金山寺一覽無遺。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俯瞰金山寺。攝影/李瓊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

宋代以後流行全國,內容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不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物。

如今,金山寺最為著名的文物是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並稱為“金山四寶”。

蘇東坡還給金山寺題了一首迴文體詩,描寫了金山寺的迷人風光: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唐朝詩人張祐的詩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國分;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影中流見,鍾垢兩岸聞;

因悲在城市,終是醉醺醺。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白蛇傳的故事。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嫁給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杭州西湖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傳中最精彩的一折。從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說,使金山、金山寺和法海和尚名揚天下。

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頹毀,雜草叢生,傳說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

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金山北麓即是金山湖。鎮江原本是長江入海的河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泥沙在河口地區沉積。金山湖就是一個由邊灘發育後封閉而成的河成湖。

金山湖的好處,全在湖堤和垂柳,湖堤曲折,柳樹下,有荷葉,散浮在水面。很有點杭州西湖的味道。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我們隨著晨練的人們,在湖中堤上行走,已是深秋,荷葉殘敗,蘆葦在風中凌亂。這一帶是古戰場,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曾在此大敗金兀朮。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率十萬金兵,乘數百艘戰船,朝鎮江殺來, 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將韓世忠,駐防鎮江,他率八千水師,負責阻擊金兵。

韓世忠親率戰船,誘敵深入,韓世忠夫人梁紅玉則身先士卒,冒著流矢,在金山之巔的妙高臺“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這一戰打得金軍潰不成軍,敗北而去。“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家喻戶曉。

在來鎮江的動車上,想著江南、鎮江兩個詞,在聲調上,在歷史文化上,真是如何地豔麗,如何地使人銷魂而魄蕩!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李煜的“閒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江水、蘆花、孤舟,江南的秋雖略帶感傷,卻沒有北方的肅殺。

我心中的鎮江,太富於六朝的金粉氣了。

行走於鎮江的白天和夜晚,我的鎮江好夢也醒了一半了。現如今的鎮江只是個小城。鐵路一開,跨江大橋建了一座又一座,昔日的漕運重鎮,早日繁華不再。鎮江的聲勢,早被附近的杭州、蘇州奪去了。

但鎮江卻是個居住的好地方,長江邊上的別墅,據說一萬五六千元一平方,那可是無敵江景啊!

我想起王安石的《題金山寺》:

天日蒼茫海氣深,一船西去此登臨;

丹樓碧閣皆時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江南”這個地方是中國人理想中的閒情世界,

“江南”這個詞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審美情結。

嫋嫋的白色煙氣,帶著玉露的清香,

遊絲般在空中飄蕩,拂過飄揚的客棧酒旗,

拂過你的臉龐。

鎮江就是這樣一個有致命吸引力的地方。

行走鎮江,看看那些隱在山水之間舊時光(一個北方人眼中的鎮江)

歡迎關注文旅鎮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