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文藝青年”原來這樣……

由上海戲劇學院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軍歌》正在滬上熱演。

該劇獲得了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以及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資助,此輪演出正是創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

深厚的歷史感與獨特性

大型原創話劇《軍歌》講述了1937年上海打響“八一三”抗戰,富於音樂才華的朝鮮青年鄭律成受老兵樑大坤引導,跟隨一支青年隊伍,奔赴延安。

在延安,他的音樂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先後創作了《延安頌》、《延水謠》,唱遍邊區和前線,並通過創作與丁雪松結緣。

在公木老師的熱情鼓勵及老虎團團長郝鬍子的邀請下,鄭律成開始為老虎團譜寫一首能夠擊退日寇、打敗所有外國侵略者的英雄軍歌。

與此同時,鄭律成因特殊而複雜的背景和經歷被懷疑為日本特務,有關部門段主任緊追不捨地對其進行審查,鄭律成不禁陷入困境。郝團長、公木老師及丁雪松等魯藝學員極力保護鄭律成,希望他早日完成軍歌。鄭律成雖很快完成公木歌詞“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的主旋律,但總覺得還缺少一股氣勢,尋而不得,很是著急。

日寇突襲,老虎團緊急增援。為了尋找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切感,鄭律成來到戰場,目睹了身邊熟悉的戰友一次次衝鋒而倒下,又一個個挺立而向前……

在血與火的交戰和洗禮中,終於找到他苦苦尋找的戰鬥旋律——“向前!向前!!向前!!!”由此,雄渾激盪的軍歌響徹天地。

積極的現實意義

上戲方面表示,全劇表現了抗戰時期全國一大批熱血青年、文藝志士懷揣民族獨立與自強的理想信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不畏艱險奔赴延安的豪情與壯志,繪寫各自的青春夢想,創造了一個時代的文藝盛會。這種崢嶸歲月磨礪下的理想情懷,在今天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盧昂導演說:

“《軍歌》表現一群熱血青年為了國家的自由與獨立,不畏艱險、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延安異常艱苦與危險的生存環境磨礪著這些單純、熱忱的文藝青年,他們有苦澀、有迷茫、有困頓、有惆悵,甚至一度也曾懷疑自己最初的選擇……經過一次次血與火的洗禮和決戰,特別是經歷了延安軍民捨生忘死的救助與保護,以鄭律成為代表的魯藝學員逐步認識到了這片土地的神奇與真諦。

《軍歌》真切地展示這一曲折、跌宕、苦難而堅毅的成長過程,魯藝使他們將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危亡緊緊熔鑄在了一起。此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年輕魯藝人的崢嶸歲月,一起諦聽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發憤圖強、英勇抗敵、復興中華的軍歌嘹亮!”

優秀的主創團隊

大型原創話劇《軍歌》集結了最優秀的主創團隊以及專業的演員團隊,編劇為著名劇作家孫祖平教授,總導演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教授盧昂,製作人翁增輝,舞美總設計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副主任胡佐。

此外,燈光設計沈倩、人物造型設計馮燕容、多媒體設計郭金鑫等人都是行業骨幹,實力的主創團隊為該劇的創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演員方面彙集了上海戲劇學院教師、校友、導演系本碩博學生以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江蘇省話劇藝術院的優秀演員等一大批專業隊伍。

鄭律成由上戲導演系藝術碩士徐偉飾演,丁雪松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優秀演員孫寧芳飾演,公木、郭小帥分別由上戲導演系教師王佳健、夏帥飾演,段主任則由江蘇省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楊寧飾演,以及上戲校友郭庭、任書賢、瑪雅(瑞典)等,可見其強大的演出陣容。

行走的課堂

據悉,上海戲劇學院一直鼓勵師生走出校園,將課堂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打造“行走的課堂”。

2019年“五一”期間,導演系師生赴延安體驗生活,此次“行走的課堂”目的是為《軍歌》的排演採風,讓大家真切感受那樣一個特殊時代,聖地延安折射的精神價值,也是對延安精神的一次深入學習,正如導演系16級同學們說的,

“這次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魯藝‘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藝術創作精神,相信這樣的精神一定會融入到我們的《軍歌》排演之中,也一直會激勵和鼓舞著我們不斷奮勇向前。”

值得注意的是,從劇本修改到採風、排練,再到劇場合成、彩排,導演系師生們一起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連排20多次。《軍歌》的創排是上海戲劇學院導演教學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此輪的演出共有兩版三組演員,分別是師生版、導演系16級學生版A組和B組。

這不僅是上海戲劇學院教學改革探索之舉,使學生們在國家級演出劇目中得以錘鍊,更讓同學們在學習中洗禮靈魂,發揚奮發向前的精神。

氣勢恢弘的風格樣式

80年前的“文藝青年”原來這樣……

此外,全劇充分運用音樂元素:《五月之歌》、《延安頌》、《延水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以及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等耳熟能詳的優美旋律,配以富於變化的舞蹈場面,是一部氣勢雄偉、樣式豐富、音畫融合、詩化盎然的史詩性音樂話劇。

全劇舞美結構圍繞一條路展開,這是一條中國革命艱難曲折的道路,一條軍歌創作之路,是一群熱血青年的成長之路。為了使這條路更具意味更有張力,舞美結構上選用同心圓轉檯的形式。

整體轉檯大結構為一個具有歷史感的,陝北高原厚重的黃土高坡。同時利用上戲劇院劇場條件,在舞臺兩側構築了兩個防禦工事,在舞臺前區用錯落的平臺延伸至觀眾席。進一步擴大和豐富了舞臺空間。

空間轉換通過高坡的轉動結合局部移動景、升降景,在與戲劇動作高度融合中完成。精心的舞美設計配合燈光、人物造型讓全劇更添了恢弘的氣勢。

主創團隊的用心打造,師生同臺的聯合演繹,學生實習劇目的精心排演,該劇於6月25日至29日在上海戲劇學院上戲實驗劇院震撼亮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