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縣隸屬河北省石家莊市,古稱常山、真定,東經114°23′—114°42′,北緯37°58′—38°21′之間,位於河北省西南部, 華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是石家莊市“一河兩岸”發展戰略的重要承接地,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於公元352年。後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為正定。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

正定位於北溫帶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總面積468平方公里,人口50萬(含正定新區),轄8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74個行政村,擁有榮國府、正定臨濟寺、隆興寺、子龍廣場等景點。

2018年12月,正定縣入選“2018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排第25名。

歷史沿革概況

古代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城(4)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於公元352年。後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為正定。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趙子龍廣場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

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

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古城村),從此正定縣即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樂壘(今藁城九門附近),真定為縣。

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又把郡、縣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趙雲故里

今正定鎮。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從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恆州,治真定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恆州、真定縣;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縣分為真定、常山兩縣(常山縣治所安樂壘),屬恆州;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恆山郡為恆州,治所石邑(今石家莊市振頭附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恆州治真定;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真定縣;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恆州恆陽城置恆陽軍;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恆州為常山郡,治真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置恆州,屬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縣;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軍於恆州;

安史之亂後(763-921),為成德軍節度使治所,又稱恆冀節度使、鎮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鎮最穩定的一個,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恆州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為避穆宗李恆名諱,改恆州為鎮州。

五代後梁時仍為鎮州,治真定縣;

後唐長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鎮州為北都,同年又復為鎮州;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升鎮州為真定府;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複名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

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恆州為鎮州,順國軍復為成德軍;

契丹號為中京;後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為鎮州,又升真定府;

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又改為鎮州。

北宋時期,真定府為十大次級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

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廢鎮州置真定府路,統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金襲之,於天會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

元初改為真定路,轄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轄五州及真定等27縣。

明朝中後期,設保定巡撫,駐真定。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屬直隸省;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直隸巡撫移駐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復移駐保定。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1913年廢府存縣。正定縣屬直隸省范陽道觀察使署(治保定)。

民國3年(1914年),改范陽道為保定道,仍領正定縣。

近代

民國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

民國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正定縣直隸於省。

民國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劃為17個督察區,正定縣屬第十二督察區。

民國26年(1937年)10月8日,日軍侵佔正定縣城。民國27年(1938年)2月,建立偽正定縣公署,隸屬真定道(治石門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縣西北部地區與新樂縣化皮地區合併建立正(定)新(樂)縣(抗日)政府,駐正定縣後塔底村,屬晉察冀邊區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8年8月25日,撤銷正新縣,建立正定縣(抗日)政府,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10月,縣政府改屬冀西區第三專署。年底,縣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縣委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9年1月,第四特別委員會改為第四地方委員會。

1939年十月,正定縣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東地區與藁城縣北部地區建立藁正縣聯合辦事處,屬晉察冀邊區 冀中區地二專署;正定縣滹沱河以南地區與獲鹿縣東部地區建立正獲縣,縣委屬冀南區第一地方委員會,縣政府屬冀南區第四專屬滏北辦事處。

1940年1月滏北辦事處改為冀南區第一專署。6月,冀南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改為冀中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10月,第一地委改稱第六地委,第一專署改稱第七專署;正定縣轄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共4個區、84村。

1940年2月,藁正縣與新樂縣佐合併建立藁正新縣,屬冀中區第二地委、第二專署;

1940年七月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改稱第五專署,仍轄正定縣政府;

1940年8月,撤銷藁正新縣,將原藁正縣與無極縣西部地區合併建立藁無縣,縣委屬冀中區第七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八專署(1944年3月第八專署改稱第七專署);

1941年1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北嶽區委員會,正定縣委屬北嶽區第四地方委員會;

1941年2月,正定縣改屬冀中區地七專署,縣政府遷駐藁城縣小西門一帶。8月,夏歸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縣政府又遷回縣西北部地區;1941年11月,藁城縣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區與正獲縣合併建立藁正獲縣,縣委屬冀中區第六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七專署;

1943年9月,撤銷藁正獲縣,恢復正獲縣,隸屬關係未變。1944年6月,冀中區第七專署改稱第六專署;1944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改稱第四專署,仍轄正定縣。9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四專署;

1945年3月,欒誠縣與正獲縣合併建立欒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六專署;1945年9月,國民黨在城內建縣政府;正定縣解放區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撤銷藁無縣,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七專區;

1946年2月,撤銷正藁縣,置正定縣佐,轄正定縣京漢鐵路以東(滹沱河南、北)地區;撤銷欒正獲縣,恢復正獲縣,仍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員會和市政府,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5月,改屬第十一專區;1946年5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夏設藁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1946年9月,撤銷正定縣佐,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西北部農村為正定縣,仍屬冀晉區第三專區。5月,改屬第四專區;1947年7月10日國民黨軍復佔正定縣城,在城內建縣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正定縣城,建置未變;1947年10月26日,正定縣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變。

1947年11月,撤銷正藁縣和藁正獲縣。原屬正定縣的村莊除西南部17村華歸獲鹿縣外,復歸正定縣;正定市改為縣轄市。正定縣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

當代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

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正定縣屬石門專區;

1949年8月10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正定城內建立;

1949年9月28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正定縣;

1949年10月,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正定遷石家莊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區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莊專區,仍轄正定縣;

1958年11月5日,正定縣、靈壽縣合併為正定縣(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正定縣改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23日,復置石家莊專區,轄正定縣;

1962年1月1日,恢復正定縣、靈壽縣建置,正定縣仍屬石家莊專區(3月27日國務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莊專區改為石家莊地區,轄正定縣;

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

地理環境概況

境域

正定縣位於東經114°23′—114°42′,北緯37°58′—38°21′之間,北距首都北京258千米,距天津新港350千米,東距黃驊港300千米,西距太原160千米,南與省會石家莊市市區相接。總面積46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行山脈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像一堵石牆將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隔開。由太行山向東經過短短30千米的山前傾斜平原,海拔高度迅速降到50米,再向東直到渤海灣300多千米,整個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海拔高度平均在30米以下。

正定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衝洪積扇的中上部,為山前傾斜平原。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105米(陳家疃一帶)至65米(蟠桃一帶)之間,自然坡度千分之1.3。正定縣城海拔高度為70.0米。[5]

地質

正定位於太行山東部的南北30~60千米寬,東西80~100千米長,厚度為800~2600米的一整塊沉積岩石上,沒有地震帶,地震基本裂度7度。地表向下揭露厚度17.00米範圍內,可分為4層。最上層為耕土層,厚度0.4~0.6米,第2層為輕亞粘~亞粘土,厚度為2.75~5.5米,第3層為砂類土,厚度為0.3~5.28米,第4層為粘土。無不良地址現象,地下水無結晶性侵蝕和分解性侵蝕,適宜建築。地表所出露的各類地基承載力:沙類土一般在14~24噸/平方米,亞沙地在13~20噸/平方米,天然地基承載力一般為12噸/平方米以上,適合於一般民用及工業建築。

氣候特點

正定位於北溫帶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大陸季風氣候明顯,春秋短,冬夏長,四季分明。

氣溫:日平均氣溫13.1℃,最高氣溫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氣溫-26.5℃(1951年1月8日)。

溼度:平均相對溼度62%。

風向:年平均風速1.4米/秒,7級以上大風天數9天,全年主導風向西北風。

降水:平均年降水量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達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僅265毫米。

霜雪:初霜日平均為10月17日,終霜日平均為4月4日,無霜期年平均198天。

降雪:初雪日平均為12月1日,終雪日平均為3月9日。土壤開始凍結日平均11月12日,終凍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凍土層深度為54釐米(1984年)。

日照:平均日照時數2527小時,日照率58%,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27千卡/平方釐米。

水蒸發: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5倍。

水文

河北平原上的河流發源於西部山區和山西高原。北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匯流於白洋澱;南部滏陽河水系匯入寧晉泊,中部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水系直入東部獻縣洪泛區。遇有大的降水時,山高坡陡洪水奔瀉而下,東部平原高度落差小,排水不暢,在白洋澱、寧晉泊、獻縣泛區大量滯留,形成大面積滯洪區。太行山和中部平原鄰接平原(山前傾斜平原)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都在山前平原上,由此形成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經濟發達地區。

滹沱河是流經正定縣的最大河流,位於縣城南部,距南城門不足1千米,入西北——出東南流向,境內長34.6千米,河床寬3~5千米,安全洩洪流量3600立方米每秒。木刀溝位於正定縣境北部,自陳家疃入正定縣界,東經西平樂鄉出境,境內長10千米,安全洩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周漢河,緊靠滹沱河東行,繞縣城西、南、東三面,由固營村出境入藁城市,河長27千米。安全流量40立方米每秒。磁河於正定縣西北陳家疃村、西宿村一帶入境,西北——東南向,至咬村、東楊莊一帶出境入藁城,境內長23.5千米,寬5千米,河道總面積6.15萬畝,久無水,也不行洪,為乾枯河道沙質河灘,俗稱“老磁河”。

自然資源概況

水資源

正定縣地質構造砂卵石比例較大,天然補給條件好。該縣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8億立方米。淺水層含水組(0~70米)蓄積量338億立方米;中層承壓水組(70~160米)蓄積量為661億立方米。水質好,礦化質在0.2~1克/升,PH值在6.5~7.8之間,汲取地下水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即可直接使用,是理想的生活飲用水和工業用水。

土地資源

土壤類型分為褐土、潮土、水稻土,主要是褐土,佔土地總面積的80%,除滹沱河及其沿岸,均屬褐土區。耕層土壤平均有機質含量為1.24%,全氮含量0.077%,速效磷為10.6PPM,鹼解氮為59.4PPM,速效鉀為94.4PPM。土壤養分狀況在全國屬於中等水平,河北省屬上等水平,是農作物單產高的主要原因。

旅遊景點概況

名勝古蹟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曹雪芹書房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是南越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為“北方三雄鎮”,是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歷史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千古之美的古城。

文物古蹟眾多,2010年現存隋唐以來建築38處,其中,國保9處、省保5處、縣保24處,館藏文物7672件,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264件,國保級文物在全國縣級行政區中位居第二。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譽。始建於隋開皇六年的隆興寺是中

國著名的十大名寺之一,被樑思成先生稱為“京外第一名剎”,寺內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堪稱世界之最,摩尼殿是世界古建築孤例,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第一“,倒座觀音被魯迅先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榮慶堂

生驚歎為“東方美神”。開元寺鐘樓是中國現存的唯一唐代鐘樓。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多寶塔等造型奇特,建築精美,具有極高的建築學、美學價值,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佛教文化博物館”。

9處國保:隆興寺、開元寺、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

天寧寺凌霄塔、縣文廟大成殿、府文廟、唐代風動碑、正定古城牆。

5處省保:西洋仰韶文化遺址、小客龍山文化遺址、新城鋪商周遺址、梁氏宗祠、王氏家族墓地。

三山:恆山、常山、中山三個名稱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有“三山不見“之說;“九橋不流”之說是在隆興寺天王殿前、府文廟栽門前、縣文廟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單孔石橋,橋下各有一小池,雨後有些積水,天旱則乾涸,故有此稱;

“九樓”指的是原城四門樓、四角樓、陽和樓;

“四塔”為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

“八大寺”指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前寺、後寺、崇因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牌坊,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樑家牌坊等。

古城牆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古城(16)

正定城始建於北周,初為石築。唐寶應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進行拓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擴建為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二隻,上寬二丈的土城。隆慶五年(1571年)真定知縣顧授始將土城改為磚城,後任知縣周應中申動府庫銀六萬餘兩,徵用真定府轄各縣民夫,分段興工,於萬曆四年(1576年)竣工。四城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並均附有月城和甕城。後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在預防水患和軍事防衛上起了重要作用。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鎮建設的發展,正定城除現存城門外、已多為土城。東城門已埋於國防工事之下,南門存裡城門和甕城門,西存裡城門、甕城門、北存裡城門及月城門。正定城牆於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國府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榮國府(17)

榮國府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嚴格設計和建造的一座具有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築群,分榮國府、寧榮街兩大部分。整個工程於1984年12月破土動工,1986年7月竣工。

榮國府按照《紅樓夢》中所描繪的“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的格局建造,佔地面積2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有房間212間,遊廊102間。整個府邸分中、東、西三路,各路均為明清五進四合院式。府的中路為賈政公務院,採用莊重的宮延式彩繪;西路前為賈母院,後為王熙鳳院;東、西兩路為內宅院,採用了明快的蘇式彩繪。室內落地花罩典雅氣派,明清式傢俱精美華貴,再加上1600多件古玩、字畫,再現了“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翰墨之族”的富麗堂皇。府內西側怡園內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橋迂迴山水齊備,如一座小巧別緻的蘇州園林。後圍房內新增設了《紅樓夢詩詞繪畫、刻石展》,邀請了啟功、張愛萍、黃琦、歐陽中石等二百餘位著名書法家揮毫潑墨。其中部分為黃華、廖漢生、王首道、王任重等到國家領導人題詞。

寧榮街是一條再現康乾盛世景象的仿古街道,參照乾隆南巡圖設計,總長2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0間,房屋錯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齊全,再現了康乾盛世的原貌。

榮國府落成後,三十六集電視劇《紅樓夢》在此拍攝了近兩個月,共錄製了2000多個鏡頭,其中的重場院戲“元妃省親”“秦可卿出殯”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此後又拍攝了《雪山飛狐》、《古城黎明》、《東方商人》、《牛子厚與富連成》等170多部電視劇。因此,榮國府也被被譽為中國的“好萊塢”。1991年榮國府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基本建設先進工程,1995年由正定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9]

趙雲廟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趙雲廟

趙雲廟位於正定縣,是1996年在舊廟遺址上重修的,

佔地20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典式建築結構,由廣場、一進院、二進院、後院組成,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候殿,在主殿的後院,還設有“子龍校武場”。門前廣場上有趙雲長阪坡救阿斗的雕像,再現了趙子龍的長阪雄風。

趙雲廟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隆興寺、榮國府毗鄰。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

文廟

正定縣文廟,尚存照壁、泮橋(已埋地下)、前殿、東廡、西廡和大成殿。

據清版本《正定縣誌》卷十一《學校》記,正定公文廟,建於明洪武七年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文廟(4)

(1374年)。從此志所刊“學宮圖”和志文記載可知,正定縣文廟座北向南,中軸線南端為一照壁,向北依次為根星門、伴池、城門、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閣、 鄉賢祠、名宦相位於戟門前東西兩側。興文閣在伴池東側,東西圍牆南端設義路、禮門。大成殿前東西廡各十三楹。現廟內僅存照壁、戟門、東西廡和大成殿,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照壁殘缺,城門與西廡北半部為灰瓦小式建築,東廡翻修為15間硬頂建築,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單簷歇山頂,建在58釐米高的臺基上,面闊五間,通面闊2353釐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80釐米。前出東西寬1861,南北深1295釐米的月臺。大殿在樑架、用柱、斗拱等方面均保留早期風格。樑思成先生鑑定為五代時期遺存,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專家疑為古寺佛殿所改。

大成殿,面寬5間,進深3間,面積650平方米。單簷歇山頂,頂部坡度平緩舒展。柱子有明顯卷剎,柱頭不施普柏枋,僅用欄額。柱頭斗拱奇大,補間鋪作無華拱,只有柱頭枋,上面刻影拱。樑架由駝峰及斜柱構成。

縣文廟大成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興寺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隆興寺(5)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城,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距今1400多年的歷史。它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實例。寺內彙集了隋唐以來大量的建築、雕塑、壁畫等藝術珍品。樑思成讚譽“京外名剎當首推正定府隆興寺”。宋初,太祖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開元寺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開元寺全景

正定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2000年6月在正定城內府前街出土了一巨大贔屓(bixi)殘碑基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有關專家考證,為後唐遺物,距今約1200餘年,是研究中國後唐至五代時期歷史的重大發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國內罕見的藝術珍品,堪稱天下第一。現存於開元寺內。

天寧寺

天寧寺始建於唐鹹通初。寺內的凌霄塔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塔。塔身共分九級,每層塔身的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塔身的收份逐層增加,使整個塔的造型給人以穩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天寧寺靈霄塔

定柔和的感覺。凌霄塔最大特點是保存了塔心柱結構形式。

我國最早建造木塔時多用此法,而現存實物唯正定天寧寺凌霄塔一例。

凌霄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現存的四座古塔之一,位於城內天寧寺,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雲際,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當地百姓俗稱木塔。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則下,於1982年進行了落架重修。開元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寺院塔閣相對而立的平面佈局在世界上僅存日本法隆寺和這座開元寺。寺內須彌塔塔身全部由青磚砌築,為九級密簷式方形塔,除塔身四角處飾有八尊力士外無任何裝飾,看上去古樸穩重,端莊典雅。鐘樓為國內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華羅庚稱其結構在建築、物理、數學上均為難解之謎。

臨濟寺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正定臨濟寺澄靈塔

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的臨濟寺為佛教臨濟宗祖庭。義玄禪師在此創立臨濟宗,後又傳入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在佛教界享有“臨濟兒孫遍天下”之美譽。每年亞、歐、澳及北美等地的臨濟宗信徒皆來朝拜。臨濟塔為八角九級密簷式實心磚塔,顯得清秀玲瓏,穩重挺拔。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澄靈塔舉高30.7米,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簷式實心塔。澄靈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又是促進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紐帶。該寺於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佛教團體。1986年以後,先後重建了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以及山門殿等建築,使之成為正定名剎。2001年06月25日,臨濟寺澄靈塔作為金代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樂門

據相關資料記載,正定城牆屬府級規制,周長24裡、高3丈3尺,設有四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經過歲月的損耗,正定古城牆僅存有頹壁殘垣和南、西、北三座搖搖欲墜的城門。長樂門是後來修復的,城門分上下兩層,上屋簷下的“長樂門“牌匾為著名書法家啟功所書。

廣惠寺

石家莊正定縣概況

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寺內的華塔屬於罕見的花塔類型,上半部裝飾有各種繁複的花飾,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全國現存的花塔僅有十幾處,廣惠寺華塔是其中雕飾最華美、佈局最為獨特的一座。古建築史學家張馭寰認為正定華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金剛寶座塔。

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位於正定縣歷史文化街區東側。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惠寺因有華塔又稱華塔寺。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該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後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根據塔的結構形式和第一層內壁上正隆六年(1161年)墨跡推斷,該塔應為遼金時代遺物。[10]

文化遺產

正定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山戰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定高照(中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定竹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宋記八大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真定馬家滷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