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這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國家的決定性戰役。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提到長平之戰,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成語“紙上談兵”。

戰爭前期,廉頗堅守,秦趙二國在戰場上的相持不下,秦軍遂用反間計,說廉頗快投降了,於是趙王棄用名將廉頗,讓趙括擔任統帥。

趙括更改了廉頗的防禦戰術,組織進攻。

秦國這邊暗中更換白起指揮,白起詐敗誘敵,趙括出擊脫離陣地,結果被白起分割包圍,最終秦國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趙括也在長平之戰中戰死,還落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柄。

那為什麼趙孝成王這麼傻,這麼簡單就中了反間計,乖乖的把廉頗換掉,然後換上毫無經驗的趙括。

趙括怎麼就這麼睿智,貿然進攻掉入敵方的包圍?

爭奪上黨

長平之戰,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國進攻韓國,韓國戰敗後,國土分成兩塊,於是韓國將北邊的上黨高地獻給了趙國,趙國笑納。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然後秦軍出兵40萬,攻打上黨,趙國也集結40萬軍隊準備應戰。

秦國帶兵的將領是王齕,趙國這邊是廉頗。

那有人就有疑問了,為什麼秦國不派出武安君白起呢?

史書記載當時白起身體告恙,但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戰爭這麼大的事,就算等也得等到白起康復。

那為什麼沒讓白起帶兵呢?

我們先看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廉頗固守,秦趙二國在農曆7月份進入了對峙期,馬上就要拖到了9月份。

在農業社會,到了八月該做什麼,就算你不是農村人你也應該清楚,那就是要收莊稼了。

此時,趙孝成王有四個選擇:

  1. 借糧
  2. 議和,回去收莊稼
  3. 堅守,迫使秦軍退兵
  4. 決戰

此時趙王應該做的,就是要表現出與秦國死戰到底的決心,迫使秦國退兵然後兩國回家高興地收莊稼。

但趙王看到秦軍派出的主將是王齕,轉念一想,秦王可能並沒有想要決戰的念頭,於是主動議和。

你秦國也出兵40多萬,也不想拖到糧食都爛在地裡吧。

到了第三階段,趙王求和,秦國拒絕,然後趙王向魏國和齊國借糧,兩國不借。

因為秦國在收到求和消息轉頭就告訴了各國,此時各國當然不借糧了,今天借你糧食,明天你秦趙和談,我怎麼辦?

所以趙王的求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讓秦國知道了:趙國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於是秦國用反間計,散播謠言說廉頗快要投降了。

其實秦國反間計並沒有什麼作用,趙孝成王也不是那麼睿智,不是趙王不信任廉頗,而是趙王是沒得選,只能換掉廉頗,換上趙括。

趙王想要速戰速決,命令廉頗進攻,但廉頗認為,對比兩國的實力,主動出擊就是送死。

趙王當然也知道這是死路,但拖到最後,糧食爛在地裡同樣是死路。

此時秦軍的統帥還是王齕,只要我打得狠一點,把秦國拉回談判桌上,議和後趕緊回去收莊稼。

廉頗可以不用考慮收莊稼的問題,但趙王必須考慮。

此時的趙王剛即位沒多久,壓制不住這些老將,換上別的將領還跟你玩“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怎麼辦?

所以趙王只能選擇一個年輕聽話,而且還有一定才能,能夠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將領。

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一個人,就是趙括,不是因為他“紙上談兵”厲害,而是因為他爸趙奢厲害。

所以換上趙括就註定了趙括是去送死,趙括自己也說過,對上王齕可以五五開,但是要是對上白起,就可以洗洗睡了。

趙括對自己的認知其實還是比較清醒的,知道這口鍋自己背定了。

到了第四階段,秦國看到廉頗被換掉,實際上就已經明白,趙國準備進攻了。

此時,秦王已經偷偷把總指揮換成了那個戰神:白起。

趙括帶著趙王的命令組織進攻,趙括對上戰神白起,結果已經很明顯了。

結果就是白起詐敗誘敵,趙括脫離陣地出擊,然後被白起圍困,在堅持了46天之後,趙括在突圍的時候被敵軍射死。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趙括死後,40萬趙軍投降,被秦軍全殲。

其實從這可以看出,面對敵軍的包圍,趙軍能保持46天沒有崩潰,這說明趙括還是具有一定的統帥能力的。

而且此次戰役,秦軍也是傷亡過半,說明趙括並非是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策略

在秦昭襄王全殲趙軍之後,並沒有選擇繼續進攻,而是退出了上黨,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故事講到這,後面的邏輯就很順暢了。

長平之戰看似是為了爭奪上黨,但實際上秦國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不是為了爭奪土地,而是為了摧毀趙國的主要野戰兵力。

在戰爭前期,秦王號召百萬勞力疏通渠道,就是為了方便水路運糧,秦國從一開始,就想到此次戰役可能會成為傾國之戰。

到了戰爭後期,秦王甚至親自動員全國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派去長平前線。

為了全殲趙軍,不惜賭上國運,讓莊稼全部爛在地裡。

反觀趙國,趙孝成王的策略呢?

那就是:沒有策略。

  • 韓國獻上上黨,那我就收下。
  • 秦國進攻,就派廉頗應戰。
  • 廉頗固守,沒人收莊稼,那就求和。
  • 求和不成,那就換上趙括,打算速戰速決。

最後全軍覆沒,從此趙國一蹶不振。

所以,如果說“紙上談兵”,並非是趙括,而應該是趙孝成王。

趙王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

我們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我們上一篇講的:應激反應。

你看在大草原上,獅子、獵豹、鬣狗食肉動物的數量,遠小於角馬、羚羊的食草動物。

面對食肉動物捕食的時候,羚羊是不會團結起來用角去對抗獅子的。

只會四散逃開,留下幾隻跑得慢的,成為獅子的獵物。

羊,就會被狼吃。

豬,平日裡看見食物就吃,臨死時才會發出一陣哀嚎。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市場上很多老牌企業,面對新生品牌的蠶食時,表現得就像草原上的羊一樣。

市場份額下降怎麼辦?那就降價。

產品賣不動了,就增加廣告。

永遠不會徹底修改產品線,這就叫“應激反應”。

市場競爭中,應該提防什麼樣的公司,是看市場佔有率,還是看市值,還是看利潤?

關鍵是看“理念”,進攻性和規模,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那些理念清晰的公司,比老牌商業帝國更可怕。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

應激反應

我們把“應激反應”這個概念,再延伸一下,國家的競爭中,那種制度可以稱為“應激反應”?

那就是民主制度。

西方世界的民主國家,就不會為長期策略考慮,所有為了選票的做法都是“應激反應”。

民眾想要福利?那就多發福利。

卻從來不去考慮財政負擔。

為了選票,做出的“應激反應”,長此以往,必然會失去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